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病人因生理性肠蠕动减慢易发生便秘,常用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帮助排便。但有些患者因知识缺乏或不愿接受灌肠治疗,而自行抠取大便,从而导致意外的发生。最近我科收住1例因从肛门抠取大便,致直肠阴道贯穿伤的患者。1 病例介绍患者,女,70岁。因习惯性便秘,遂用牙刷柄抠取大便,便后肛门处疼痛,有鲜血自肛门及阴道流出,且感觉阴道处有气体排出并有臭味。肛门指诊:胸膝位进指约4cm的6点处可触及直肠前壁有一长约0 .5cm的裂口。2 讨论直肠在有大便充盈的情况下肠壁变薄,用硬物抠取大便极易引起肠壁穿孔。此病例提示我们应加强卫生宣教,对于老…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50岁。2个多月前发现排便后肛门口有一无痛性肿物。约小指大小。伴大便变细,无排便困难及便后滴鲜血,无肛门瘙痒。而后肿物渐增大约拇指大小。直肠指诊:直肠后壁距肛门约3cm触及分叶状不规则肿物,直径约2.0cm,质软,表面光滑。钡剂灌肠示:直肠后壁见一长条样肿物,边缘光滑,突问腔内,周围粘膜未见明显破坏。初步诊断:直肠肿瘤。1周后肛门周围明显肿大变硬。  相似文献   

3.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介绍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方法:回顾43例采用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的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年龄14d至12个月。方法为在肛门齿状线处切开直肠黏膜,向近端游离达盆底腹膜返折处。切除直肠肌鞘后壁约1.0-1.5cm一条。游离乙状结肠达正常结肠后切断。拖出正常结肠与肛门吻合。结果:43例经肛门直肠结肠拖出切除病变肠段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1-2d进食,5-7d出院,无术后尿潴留,无伤口感染及肛门回缩。全部患儿获随访3-9个月。排便功能正常,无肛门狭窄发生。2例偶有污粪,为术后早期病例。结论: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护理负担轻,并发症少。此术式是新生儿和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性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直肠粘膜外翻是儿童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现将我科近2年行直肠浆肌层剥离返迭肛门成形术(以下称返迭术)治疗肛门闭锁进行疗效观察,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4岁。高位闭锁3例,中位闭锁5例,低位闭锁7例。其中既往未采用返迭术成形肛门而存在粘膜外翻的有6例。15例均采用返迭术。1.2方法肛门闭锁手术成形肛门时,将直肠盲端游离2~3cm。分离直肠盲端浆肌层与粘膜层,为便于分离可注射生理盐水于粘膜层下。分离的盲端长度要求l-1.5cm。再将游离的浆肌层返迭于近端直…  相似文献   

5.
阴道直肠贯通伤病例较为少见 ,虽有报道但也是行左腹壁乙状结肠造口术局部创口修补治疗 ,这样给病人从思想上及肉体上造成很大痛苦 ,并发症也很多 ,本组 2例病人均未作乙状结肠造口术 ,只做局部创口修补成型术后痊愈出院。1 病例介绍患者 1,女 ,2 2岁。患者因车祸被钝器伤及阴道及直肠 ,经检查见阴道后壁与直肠前壁已贯通 ,伤口深及直肠 3cm ,肛门括约肌损伤 ,肛门松弛 ,出血较多 ,创缘不规则。在腰麻下行修补术 ,分层次将阴道后壁 ,直肠前壁及肛门括约肌做修补成型 ,禁食 5~ 7d ,局部每天用浸及庆大霉素液纱布置入阴道及肛门创口处 2次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肛粘膜、环肌、纵肌逐层梯度分离切除巨结肠根治术和单纯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疗效.方法 经肛粘膜、环肌、纵肌逐层梯度分离切除巨结肠根治术在齿状线上前2cm、后0.5cm处呈前高后低状环形切开直肠粘膜,于粘膜下向近端游离约2cm,切开直肠环肌,于环肌及纵肌间分离约2cm,切开纵肌至全层,分离全层直肠至腹膜反折处,切开腹膜进入盆腔,沿着直肠壁腹膜返折扩大游离,直至将直肠全游离,逐渐向上游离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系膜血管,逐渐拖出正常结肠,在齿状线上约0.5cm处,直肠后壁倒"V"切除一小块组织,将近端正常结肠与齿状线上的创面吻合.单纯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在齿状线上前1cm处环形切开直肠粘膜,于粘膜下向近端游离直肠,到达腹膜反折处水平,横断直肠肌鞘,进入盘腔,游离直肠结肠系膜,将正常结肠拖下经直肠肌鞘内拖出,在齿状线上1cm处与肛门吻合.结果 本组82例全部经肛门一期吻合,其中逐层梯度分离组43例,单纯经肛门(soave)组39例,对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便秘、污粪以及结肠小肠炎的发生率情况进行了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和30.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部病例无伤口感染,无大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肛门直肠采用粘膜、环肌、纵肌梯度级分离推进I 期巨结肠根治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疗效优于单纯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  相似文献   

7.
灌肠是治疗肠梗阻的方法之一。腹部人造肛门由于其解剖结构不同于正常肛门,因此腹部人造肛门的灌肠方法也不同于正常病人肛门灌肠法,若灌肠不当,不但症状不缓解,反而加重病人的痛苦,同时也增加了感染机会,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了如下灌肠方法,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腹部人造肛门患者术后肠梗阻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38~66岁之间。采用一次性乳胶导尿管灌肠后,人造肛门有排气及排便,无肠梗阻及创口感染。2方法协助患者取平卧位,身体偏向人造肛门侧35°[1]。肛门下面的床单上铺一次性中单,置便盆于人造肛门下方,护士戴口罩、…  相似文献   

8.
马丽霜  马继东 《北京医学》1999,21(4):223-225
为了研究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手术后肛门外观与排便功能情况,我们随访了25例术后患儿,分别查询排便情况,进行了临床体检、直肠肛管测压及钡灌肠检查。结果:80%患儿排便正常;术后外观主要缺陷为:肛门后切术后遗留的“^”形缺损、粘膜外翻、肛门位置前移及会阴短缩;部分患儿直肠测压、钡灌肠检查指标仍劣于正常儿。作者认为合并瘘管并经肛门后切术治疗的部分患儿,应在术后一定时间行Ⅱ期手术,切除瘘管粘膜,缝合皮肤,必  相似文献   

9.
患者 2 7岁 ,到我院门诊妇产科上环。行双合诊检查中 ,发现手指进入阴道下段时其后壁有一异物 ,且指套上染有粪便。遂检查患者正常肛门位置处 ,见无肛门 ,呈闭锁状态。窥阴器检查阴道 ,见其阴道后壁前 1/ 4处有凹状。询问其病史 ,患者诉自幼粪便由阴道口排出 ,能控制大便 ,未治疗过。患者已婚 ,生育子女二人 ,均健康。讨论此为先天性肛门位置异常。据王淑贞等报道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如尿道—直肠膈向下生长过程中忽然中止时 ,尿生殖窦和直肠便不能完全分开。直肠末端往往向前移。并向阴道内裂开成为阴道—肛门。如果裂开部位处于肛提肌下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经肛门非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临床体会。方法:经该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0例。术前行直肠粘膜吸引检查以确诊和X线钡灌肠摄片确定病变范围,短段型3例,常见型7例。齿线上1cm切开直肠粘膜1周,游离直肠粘膜管,直视下游离扩张的直肠近端和乙状结肠,妥善处理肠系膜出血,向上游离达正常结肠,拖出的结肠与直肠切缘全层间隙吻合。结果:全部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切除肠管平均长度23.6cm(12-32cm),平均手术时间112min(9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ml(15-80ml)。1个月内大便成形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发现。结论:经肛门非开腹巨结肠根治术适合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短段型及常见型巨结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2 9岁。 5个月前因外伤致直肠下端肛管上方断裂 ,部分缺损 ,骶骨后间隙广泛剥离达骶岬水平 ,腔隙约 10 cm× 10 cm,肛门括约肌完全断裂。在外院行肛门括约肌重建、肛管直肠黏膜缝合术、直肠后间隙引流及乙状结肠单筒造瘘术。术后仍有肛门失禁 ,入本院诊治。外科检查见乙状结肠造口处黏膜红润 ,肛管松弛 ,见直肠黏膜 ;指诊示肌肉收缩无力 ,未扪及包块 ;肌电图示肛门外括约肌呈神经源性损伤。超声检查 :采用 AL OKA- 6 5 0型超声诊断仪 ,直肠腔内探头 ,频率 7.5 MHz及 5 MHz。患者取左侧卧位 ,行纵、横、斜切多切…  相似文献   

12.
邓红添 《吉林医学》2011,(32):6970-6970
<正>1病历摘要患者,女,22岁,因肛旁反复胀痛破溃流脓2年,加重2个月收入院。近2年来,患者先后6次在多家医院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肛瘘切除术,第6次手术是在入院前2个月。入院时,精神差,焦虑、面色苍白。肛门局部检查见(截石位)5点位肛缘一长约5·0 cm放射状手术疤痕,近肛门处有2·0 cm×0·8 cm创面尚未愈合,有炎性肉芽组织隆起,表面覆盖大量脓性分泌物,指诊直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经尾部横切口肛门成形术治疗、中位肛门直肠畸形疗效。方法:对43例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患儿行经尾部磺切口肛门成形术。其中对31例患儿行1年以上随访,随访率为72/5。根据31例患儿术后排便次数、夜间排便、肛管括约肌张力、控制能力、便意、便秘、生长指标、钡剂灌肠等8个方面进行临床评分。结果:优7例(22.5%),良17例(54.8%),中5例(16.2%),差2例(6.45%),优良率为77.4%。结论:经尾部横切口肛门成形术中注意修复横纹肌复合体,保护好直肠残端、瘘口处内括约肌,栾可以达到较满意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李华娟  魏志军  廖颖婴 《中医学报》2019,34(8):1754-1757
目的:观察口服加味调气饮联合止痛灌肠汤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加味调气饮联合止痛灌肠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止痛灌肠汤保留灌肠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NRS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00%、66.6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RS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显著减低,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调气饮联合止痛灌肠汤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临床疗效显著,还可显著降低患者NRS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焦虑及抑郁评分。  相似文献   

15.
王晴  王颖 《辽宁医学杂志》2004,18(6):314-315
目的 总结经肛门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自2 0 0 1年对 18例经钡灌肠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施行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手术方法为距齿状线上约 0 .5cm游离直肠粘膜 ,向近端游离直肠粘膜管至腹膜返折后横断肌鞘一周 ,劈开肌鞘后壁 ,游离直肠、结肠达到要求后切断 ,断端与肛门齿状线切缘缝合固定。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 90~ 14 0分钟 ,术中出血 2 5~ 4 0ml,切除肠管长度 15~ 2 8cm。术后 2周开始扩肛。全部病例随访 2个月~ 2 .5年 ,每日排便2~ 3次 ,无腹胀便秘复发、吻合口狭窄、污便、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 经肛门Ⅰ期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具有疗效好、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及手术安全的优点 ,符合现代微创的医学理念。此术式适用于短段型及普通型先天性巨结肠。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61岁。以肛内肿物反复脱出伴便血半年,加重1个月,门诊拟诊直肠息肉收入院。患者自诉于半年前感便后肛门有异物感,可触及一樱桃大小肿物,疼痛,可白行还纳于肛内,大便后带有鲜血及少量黏液。1个月前症状加重,大便鲜血增多。专科检查:肛门外观正常,指诊于直肠9点距肛门2.5cm处有一肿物,大约2cm×2cm,质脆,带蒂,指套血染。肛镜下可见:9点齿状线处有一肿物,呈棕黑色,表面欠光滑,呈结节状。于2004年3月20日行局部肿物切除留送病检,病理诊断:肛管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 1997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0月 ,对 1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方法进行直肠癌根治 ,采用带蒂结肠粘膜移植进行肛门原位处再造 ,据 3年随访观察 ,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低位直肠癌患者 16例 ,男 6例 ,女 10例 ,年龄4 5~ 78岁 ,平均 (5 3± 1.5 )岁。其中 ,直肠腺癌 12例 ,直肠粘液腺癌 4例。肛门检查均可触及肿块 ,距齿状线 3.0cm 2例、5 .0cm 8例、7.0cm 6例 ;肿块呈环状生长的 4例 ,直肠粘膜溃烂 3.0~ 5 .0cm、边缘隆起的 4例 ,单独肿块 3.0~ 4 .0cm、呈菜花状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手术后肛门外观与排便功能情况,我们随访了25例术后患儿,分别查询排便情况,进行了临床体检、直肠肛管测压及钡灌肠检查。结果:80%患儿排便正常;术后外观主要缺陷为:肛门后切术后遗留的“八”形缺损、粘膜外翻、肛门位置前移及会阴短缩;部分患儿直肠测压、钡灌肠检查指标仍劣于正常儿。作者认为合并瘘管并经肛门后切术治疗的部分患儿,应在术后一定时间行1期手术,切除瘘管粘膜,缝合皮肤,必要时修补括约肌,以获得术后更理想的肛门外观与排便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经肛门非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临床效果。方法经该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0例。术前行直肠粘膜吸引检查以确诊和X线钡灌肠摄片确定病变范围,短段型3例,常见型7例。齿线上1 cm切开直肠粘膜1周,游离直肠粘膜管,直视下游离扩张的直肠近端和乙状结肠,妥善处理肠系膜血管,向上游离达正常结肠,拖出的结肠与直肠切缘全层间隙吻合。结果全部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切除肠管平均长度23.6cm(12-32cm),平均手术时间112 min(9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min(15-80 ML)。1个月内大便成形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肛门非开腹巨结肠根治术适合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短段型及常见型巨结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肛门直肠畸形可伴有脊髓栓系,同样可以影响排便功能。本文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复习5例肛门直肠畸形伴脊髓栓系的诊断及治疗。结果:5例经相应的肛门直肠畸形纠治术后,2例排便功能正常,3例仍有异常,再行脊髓栓系松解术后,2例恢复正常,1例好转。结论:肛门直肠畸形常可伴有脊髓栓系,并影响排便功能,因此若肛门直肠纠治术后排便控制理想,或存在有脊髓栓系的高发因素时,应想到脊髓栓系的存在,并做相应检查,一旦确诊有脊髓栓系,宜及早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