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的关系.方法 对1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亚型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亚型组、后循环梗死(POCI)亚型组和腔隙性梗死(LAO)亚型组.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 TACI、POCI亚型组病变同侧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LACI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P<0.05;x2=4.58,P<0.05),TACI、POCI亚型组病变同侧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LACI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9,P<0.01;x2=6.96,P<0.01).结论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中TACI、POCI亚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 对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1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位置、数目及类型.结果 脑梗死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数目及性质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超声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84例经CT、MB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84例非脑梗死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和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84例脑梗死患者中,58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68.3%;非脑梗死组84例中有30例,发生率35.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梗死组60岁以上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22例,无粥样斑块者25例;60岁以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8例,无粥样斑块者29例,60岁以上组和60岁以下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年龄越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越高。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8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性质,并化验血脂.结果:观察组检出斑块63例(78.75%),对照组检出13例(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斑块者与无斑块者相比,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究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10例,设为实验组;另随机抽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非脑梗死患者11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斑块的性质。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情况。结果经临床超声检测对比,实验组脑梗死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90例,检出率为81.6%,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22.1%,(P<0.05);实验组检出动脉粥样斑块软斑38例、混合斑45例,所占比例(92.2%)远大于硬斑(7.8%);对照组检出硬斑19例(79.2%),远高于软斑及混合斑例数。两组斑块性质、大小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高,对斑块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时预防和治疗具有极高的价值,应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ATL-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及阻力指数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2.5%,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5%.97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66例,检出率68%;49例血脂异常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23例,检出率47%;14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5例,检出率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主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以及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和心血管系统的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3例(69.17%)。颈动脉重度狭窄11例(9.17%),具有主动脉粥样硬化征象92例(76.67%)。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同侧组单纯主动脉硬化发生率80.43%(38/46),明显高于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同侧组的63.51%(54/74,P<0.05)。结论主动脉粥样硬化是除颈动脉斑块外,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我国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较高,而颈动脉狭窄程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来我院体检非脑梗死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斑块类型和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混合斑、软斑、扁平斑、硬斑检出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研究对象斑块检出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彩超能准确的检出颈动脉斑块分布及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张亭 《大医生》2022,(4):134-13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超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徐州市中医院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接收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30例为试验组,对所有患者采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3.0T多序列高分辨率MRI对颈动脉斑块分型、定量测量斑块负荷并分析其成分,探讨颈动脉斑块分型、负荷及组成成分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65例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Philips Intera Achieva 3.0T MRI扫描仪,于发病7 d内行头颅和双侧颈动脉MRI检查。在DWI序列上测量急性脑梗死体积;根据蔡剑鸣等制定的颈动脉斑块的MRI分型标准,采用CASCADE软件对斑块分型,分析其组成成分;测量平均颈动脉管腔面积(LA)、平均血管总面积(TVA),计算出平均管壁面积(WA)、平均管壁标准化指数(NWI);测量颈动脉斑块内脂质核心体积。结果:①缺血侧颈动脉Ⅳ~Ⅴ型及Ⅵ型斑块的发生率、斑块内脂质核心的发生率、平均WA及平均NWI均高于非缺血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缺血侧颈动脉平均NWI及斑块内脂质核心体积与同侧急性脑梗死体积具有较强正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3.0T MR能清晰显示颈动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型、定量测量颈动脉管壁负荷以及斑块内部成分的体积,从而对预测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监控病情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4例脑梗死患者和106名健康查体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情况及血管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内中膜明显增厚,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检出斑块中均以强回声斑块最为多见。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血管狭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和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其程度,提示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对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73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回声类型。结果脑梗死组IMT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4.9%)高于对照组(16.0%)(P<0.05);脑梗死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多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低回声或混合性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及特点。方法:对52例脑梗死患者和49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2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35例,检出率67.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软斑、溃疡斑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检测 ,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指数。检测 130例 ,其中脑梗死组 6 5例 ,健康对照组 6 5例。结果 在脑梗死组 ,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0 1)外 ,颈动脉管腔直径无差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在两组中以球部为最高 ,其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脑梗死组颈总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亦较对照组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比 ,临床上应加强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住院患者241例,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随访观察有无脑梗死复发。结果 241例脑梗死患者有23例复发性脑梗死,脑梗死复发和未复发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血管内中膜厚度值(CCA-IMT、ICA-IMT、BIF-IMT)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增高。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MSCT检测4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测量粥样斑块的厚度;并检查37例无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在脑梗死组,共有26例发现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54.2%;对照组共有5例发现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13.5%,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比。MSCT在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临床疗效观察方面是一种有用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12例,异常检出率为86.1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9例,异常检出率为26.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径狭窄小于7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脑梗死发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颈动脉内径狭窄小于70%的TIA患者123人,采用二维及Doppler超声观察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类型,并随访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14例患者完成观察,平均随访14.6个月,发生脑梗死12例,其中无斑块组患者脑梗死年发生率为1.9%,稳定性斑块组为4.7%,不稳定性斑块组为15.4%,后者明显高于前二者.结论超声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型,有助于预测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