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分析和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和护理措施。方法对18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直肠肛门测压记录直肠、肛管静息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域,并与160例无排便异常患者进行比较。结果①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域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②治疗后便秘患者直肠、肛管静息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域值降低(p〈0.05)。③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通过改善直肠肛门压力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治疗前后功能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参数的改变,探索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肛管直肠测压及肌电图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肛管直肠测压显示直肠感觉阈值、直肠最大容量感觉阈值、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有所下降(P〈0.05),而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虽有增高,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肌电图显示盆底肌和腹肌的矛盾运动消失。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肛直肠动力异常,有盆底肌和腹肌的矛盾运动,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直肠动力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对32例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采用自身前后的对照方法,比较便秘症状与直肠肛门压力情况。结果21例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较治疗前降低,盆底肌的反常收缩消失,恢复正常排便,治愈率65.5%(p〈0.05);6例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84.4%(p〈0.05);3例无效,2例失访。结论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行为和心理治疗,医护人员良好的态度,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便秘与生物反馈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的肛管动力学特点及其生物反馈治疗的意义。方法  36例患者生物反馈治疗 1个月 ,治疗前后进行排便情况、肛管测压、2 4小时GITT以及直肠和盆底肌电描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 (0 .8± 0 .3)次 /周增加到 (4 .1± 1.1)次 /周 ;2 4小时GITT由治疗前的平均 19.4 %增至 6 2 .1% ;功能性出口梗阻及混合型便秘患者经治疗后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消失 ;便秘组直肠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量、肛管 直肠抑制反射阈值有所下降。结论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均存在肛管 直肠动力异常 ,并有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 ,治疗后肛管直肠动力异常改善 ,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消失 ,每周排便次数增加 ,便秘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肠肛门测压对功能性大便失禁的评估意义及其生物反馈治疗的有效性。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的1999—01/2005—02的关于直肠肛门测压、功能性大便失禁和生物反馈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anorectum manometry,functional incontinence,biofeedback”,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②回顾性研究。③循证医学。排除标准:非随机对照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篇关于功能性大便失禁的直肠肛门测压和46篇功能性大便失禁的生物反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排除重复试验和综述文献。资料综合:①直肠肛门测压:总结了直肠肛门测压方法、测压指标(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缩榨压,直肠顺应性)的生理意义和在功能性大便失禁患者的临床意义。②功能性大便失禁中的生物反馈治疗:循证医学证明生物反馈作为同药物的附加治疗手段治疗功能性大便失禁是有效的。有作者批判性的分析了大多数的临床试验认为预后指标的选择缺乏生理学依据,缺乏统一判定疗效的指标:结论:直肠肛门测压在功能性大便失禁中的临床价值还需进一步探讨;生物反馈作为同药物的附加治疗手段治疗功能性大便失禁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的感知阈值和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便秘(CI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特征,便秘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方法 采用PC Polygraf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检测24例CIC患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闽值及排便功能等指标,并与12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CIC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肛管长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CIC患者的初始感觉、疼痛、排便等阈值,引起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的最低支气量和肛管内括约肌松弛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模拟排便时,CIC组33.33%(8/24)的患者在直肠收缩时伴有肛管括约肌矛盾收缩。结论 CIC忠者直肠粘膜对容量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排便时肛管括约肌的反向矛盾收缩可能是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球囊训练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对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消化科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STC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球囊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表(排便困难程度、排便时间、粪便性状、排便频率、腹胀感、其他不适)评分、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指标(肛管静息压、初始便意阈值、最大容量感觉阈值)、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以及肌电图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患者在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表中的排便困难程度、排便时间、排便频率、腹胀感四项评分更低(P<0.05),在肛门直肠测压指标中的初始便意阈值、最大容量感觉阈值以及PAC-QOL评分也降低更明显(P<0.05),而RMS、iEMG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 球囊训练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可以明显改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便秘症状和肠道功能指标,提高盆底肌群肌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灌肠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老年患者功能性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2022年1月31日收治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干预组采用灌肠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排便评分情况、临床疗效及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情况。结果:干预组粪便性状评分、排便困难评分、排便时间评分、排便频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组显效+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平均肛管静息压、最大肛管静息压、力排松弛率、直肠最大排出量、直肠排出最大增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P<0.01),力排残余压、首次感觉量、首次便意量、强烈便意量、最大耐受容量阈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生物反馈治疗是功能性便秘的一线治疗措施,灌肠排出宿便后再给予生物反馈治疗,可提高生物反馈治疗效果,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患者肛管直肠压力的变化及其焦虑抑郁评分的高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确诊SPFS患者68例(试验组),无排便功能紊乱症状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采用肛管直肠测定仪进行动力学检查,并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进行心理状况评估,比较两组直肠肛管压力和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阈值、肛管最大自主收缩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排便窘迫阈值和直肠最大容量感觉阈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肛管静息压和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直肠静息压和初次排便感觉阈值高于对照组,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PFS患者存在明显的直肠感觉功能下降和盆底肌肉协调运动障碍,且存在焦虑抑郁症状,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物反馈是一种生物行为疗法,通过直肠测压、肛门括约肌肌电图,使患者直接观看屏幕图像,了解排便时自身盆底肌及直肠内压力变化的情况,告知患者改变异常的排便动作,经过反复训练学会放松盆底及肛门外括约肌,达到治疗便秘的作用。此方法对于慢性便秘中的出口梗阻型、部分混合型便秘有较好的治疗和改善症状作用。现将我院消化内科胃肠动力室用生物反馈治疗170例便秘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估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6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接受1个疗程(5周)生物反馈训练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一次30~45分钟、每周2次)。对照组患者接受聚乙二醇400010gBID口服,疗程5周。治疗前后作便秘症状评分、结肠通过试验检测、直肠肛门压力检测。结果:生物反馈训练和聚乙二醇4000均可使多数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伴随症状恢复正常或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80%(P〉0.05)。生物反馈训练和聚乙二醇4000口服治疗后,结肠通过试验72小时标志物排出率分别为75%及73%,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后力排时肛门压明显下降。结论:生物反馈训练对出口梗阻型、慢传输型便秘均有效,是一种有效的、新兴的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方法,可作为功能性便秘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生物反馈治疗、黛力新治疗及生物反馈联合黛立新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sp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SPFS)的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2年1月确诊的SPFS患者1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生物反馈治疗组(A组50例)、黛力新治疗组(B组43例)、生物反馈联合黛力新治疗组(C组45例).3周后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及3组间临床症状、焦虑抑郁评分及直肠肛管压力.结果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焦虑抑郁评分及直肠肛管压力较治疗前改善,其中A组及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C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疗效优于A组,其中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是一种疗效好、安全、无创的方法,联合黛力新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对预防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前切除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拟接受术前放化疗、直肠前切除术和预防性造口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在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用固态肛门直肠高分辨测压设备对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并评价患者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和直肠顺应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训练能促进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感觉功能的恢复,并降低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先天性无肛术后患儿大便失禁常常会引起心理、生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障碍.目的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方法对先天性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进行排便训练,以期改善患儿术后的排便功能.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对象纳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1998-01/2004-10收治的无肛术后有大便失禁的患儿20例,其中完全大便失禁4例,稀便失禁7例,污便9例,均为随访病例.中低位无肛畸形9例;高位无肛畸形11例.方法利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与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等客观检测手段,对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经自行收缩肛门和排便习惯训练1个月后,再选择适宜的矫治大便失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生物反馈训练.①加强肛周肌肉力量的生物反馈训练2次/d,待3周后患儿能正确进行肛周肌肉收缩训练,可使用便携式生物反馈训练仪回家继续训练.②改善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生物反馈训练,要反复进行扩张气囊的训练,建立一种正常的排便反射,只要直肠扩张,肛门外括约肌就会出现反射性收缩,防止大便失禁.③每日三餐后30min内进行排便习惯的训练.④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每次持续10min,2次/d,连续三四周.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的最大肛管压、肛管的向量容积和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的振幅变化.②训练前后患儿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20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肛管的最大压力值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24.88±16.58)和(18.18±13.71)kPa,(11.87±5.61)和(5.76±3.84)kPa,P<0.05].②肛管内的向量容积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608.10±131.06)和(452.17±69.43)cm(cmHg)2,(139.17±130.02)和(117.01±74.35)cm(cmHg)2,P<0.05].③肛门外括约肌肌电振幅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324.12±67.78)和(266.18±49.38)μV,(152.20±37.42)和(114.08±51.41)μV,P<0.05].④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的阳性率训练后高于训练前[90%(18/20),55%(11/20)].结论经生物反馈训练后无肛术后各组肛周肌肉力量、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排便习惯、肛门外括约肌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尤以中低位畸形最明显,最大限度的改善了肛门外括约肌功能,起到了治疗大便失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莫沙必利治疗老年人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莫沙必利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选择5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其中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和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各25例,均给予莫沙必利口服12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莫沙必利治疗STC和OOC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0%和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STC型患者大便间隔时间和每次排便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OOC型患者大便间隔时间和每次排便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周后,大便间隔时间和每次排便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结论莫沙必利可明显改善老年人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症状,对STC型和OOC型患者均有疗效,而对STC型患者效果优于OOC型患者。  相似文献   

16.
Biofeedback: its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constip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onstipation accounts for more than 2.5 million physician visits a year. Treatment of constipation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and costly problem. Affecting approximately 4.5 million Americans, predominantly women and the elderly, constipation can be persistent and difficult to manage. With the great number of laxative products available, more than $350 to $400 million is spent on over-the-counter laxatives each year. In addition to a complete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tests of anorectal function are useful in the assessment of defecation disorders. Approximately 50% of patients exhibit uncoordinated or dyssynergic defecation patterns. Biofeedback therapy may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these patients. Biofeedback therapy is labor-intensive, expensive, and available only at a few centers.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dyssynergic defecation has existed for only a few years, its therapy, based on neuromuscular conditioning, is gaining recognition. The biofeedback program from one Midwestern tertiary care center is described. Although much still needs to be learned regarding the et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dyssynergic defecation, its management with biofeedback is shown to be efficacious and may prove to b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this dysfunc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3种方法的对比观察肠道综合物理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0例。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A组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进行肠道运动疗法治疗,C组进行肠道综合物理疗法(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肠道运动疗法)的治疗,治疗前后比较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量表、Wexner便秘评分量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PAC-QOL)、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评分(PAC-SYM)、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肛门直肠测压等指标,分析评估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3组的NBD、Wexner便秘,PAC-QOL及PAC-SY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肛门收缩压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1),直肠容量感觉阈值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肛门静息压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组各项量表评分、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均较A、B组有明显减少(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肠测压各项指标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方法均可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便秘症状,肠道综合物理疗法比单独生物反馈电刺激及肠道运动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便秘的改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