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患者糖代谢指标与血清瘦素水平的相关性,从而探讨PCOS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168例首次确诊为PCOS的患者按照BMI分为肥胖PCOS组( A1组,n=101,BMI≥25kg/m2)和非肥胖组(A2组,n=67,BMI<25kg/m2),同时选择年龄和体重相匹配的141例月经规律的常规来院体检的健康女性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样根据BMI分为肥胖组(B1组,n=42)和非肥胖组(B2组,n=99),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10小时以上后分别检测血清瘦素、血糖( FBG)、血清胰岛素( FINS)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比较这些观测指标有无差异,进而分析这些指标与血清瘦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PCOS组血清瘦素、空腹FINS水平和HOMA-IR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COS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胰岛素、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HOMA-IR呈正相关。结论:PCOS患者存在糖代谢紊乱,血清高瘦素水平可能参与PCOS患者的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发展,单独或共同构成PCOS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并评价其激素水平和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本院近5年就诊的40例PCOS患者(PCOS组)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血清PEDF水平,并对两组有差异的指标与PED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的BMI、糖代谢、脂代谢及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基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组BMI低于24 kg/m2的患者PEDF水平及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COS组BMI≥24 kg/m2的患者HOMA指数及PED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PEDF与hs-CRP(r=0.68,P0.05)、HOMA指数(r=0.32,P0.05)、BMI(r=0.29,P0.05)、腰臀比(r=0.31,P0.05)、舒张压(r=0.24,P0.05)、总胆固醇(r=0.33,P0.05)、甘油三酯(r=0.39,P0.05)及LDL-C(r=0.44,P0.05)正相关,而与HDL成负相关关系(r=-0.36,P0.05)。结论:PCOS患者中血清PEDF水平高于正常,特别是超重的PCOS患者血清PEDF显著升高,且与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脂代谢情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与胰岛素抵抗(IR)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PCOS患者49例为实验组,以月经周期规则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在PCOS组内,以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中位数(2.97)为标准,将PCOS患者分为高HOMA-IR组(n=25)和低HOMA-IR组(n=24);另按体质量指数(BMI)将PCOS患者分为超重组(BMI≥23 kg/m2,n=25)和非超重组(BMI〈23 kg/m2,n=24)。测定患者血清AMH、生殖激素及糖代谢指标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AMH水平与HOMA-IR的关系。结果 PCOS组患者的血清AMH、黄体化激素(LH)、LH/促卵泡激素(FSH)、睾丸素(T)、空腹胰岛素(INS)及HOMA-I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HOMA-IR组患者的血清AMH水平高于低HOMA-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组患者的HOMA-IR与血清AMH水平呈正相关(r=0.53,P〈0.01);超重组的HOMA-IR和血清T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患者的血清AMH水平升高,其升高与体质量无关,与IR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PCOS患者41例(实验组),健康人39例(对照组),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腰围、臀围,检测患者的性激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对41例PCOS患者及39例健康人的血清sICAM-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①PCOS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②PCOS患者BMI≥25kg/m。的血清sICAM-1水平比BMI〈25kg/m^2水平明显升高(P〈0.05);③PCOS患者中腰臀比(WHR)≥0.8的血清siCAM-1的水平比WHR〈0.8的明显升高(P〈0.05);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COS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与组别、年龄、BMI、WHR呈正相关。结论:siCAM-1与PCOS可能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越大,WHR及BMI增大,sicAM-1水平渐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血清色素上皮源因子(PEDF)、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健康对照,126例T2DM患者,依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高低将患者分为尿白蛋白排泄正常组(NA)45例,微量白蛋白增高,尿蛋白定性阴性组(MA)50例,临床蛋白尿(尿蛋白定性阳性,PR)组31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6、PEDF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结果T2DM患者血清PEDF、CRP、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O.05);MA组患者血清PEDF、CRP、IIL-6水平显著高于NA组(P〈0.05);PR组患者血清PEDF、CRP、IL-6水平显著高于MA组(P〈0.05).T2DM患者血清PEDF、CRP、IL-6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成正相关.结论血清PEDF、CRP、IL-6水平在T2DM患者中显著增高,并随尿白蛋白的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血清PEDF、CRP、IL-6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并分析抗苗勒管激素(AMH)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PCOS组和对照组育龄妇女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定研究对象的血清AMH、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泌乳素(PRL)、睾酮(T)、雄烯二酮水平(A),计算LH/FSH,分析各指标与AMH的相关性;测定双侧卵巢卵泡数(FN),分析其与AMH的相关性;测定空腹血糖(FPG)、血清空腹胰岛素(FIN),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分析其与AMH的相关性。结果PCOS组患者BMI、LH、LH/FSH、睾酮、雄烯二酮、FIN、HOMA—IR、FN、AMH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的血清AMH水平均与FN呈正相关,PCOS组患者血清AMH水平还与睾酮、雄烯二酮、FIN、HOMA—IR呈正相关。结论PCOS患者的血清AMH水平显著高于非PCOS者;PCOS患者AMH水平与睾酮、雄烯二酮、FN、FIN、HOMA—IR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患者的临床和内分泌代谢特征。方法将180例PCOS患者按照体重指数(BMI)分成两组:肥胖型PCOS患者(BMI〉25ks/m2)和正常体重型PCOS患者(BMI≤25ks/m2)。每位患者都进行高雄激素血症检查,并测定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卵泡刺激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孕酮和睾酮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0例PCOS患者中,有85例超重肥胖女性(47.2%)和95例体重正常的女性(52.8%)。与非肥胖型PCOS患者相比,肥胖型PCOS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增大、流产次数和月经紊乱比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型PCOS患者高雄激素血症和黑棘皮病患病率明显增高,并且代谢和性激素的平均水平也偏高。结论超重和肥胖型PCOS患者的月经初潮年龄增大、流产次数和月经紊乱比例较大。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SH、LH和睾酮水平高的患者更易发生雄激素过多症和黑棘皮病。  相似文献   

8.
Chen HB  Jia WP  Lu JX  Bao YQ  Li Q  Lu FD  Lu W  Yu HY  Xiang K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8):1230-123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血清色素上皮源因子(PEDF)水平变化及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49例健康对照,132例T2DM患者,并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4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50例、临床蛋白尿组(PR)34例。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PEDF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lc)、空腹血糖(FPG)、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T2DM患者血清PED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7±1.3)mg/L,MA组患者血清PEDF(4.7±2.9)mg/L显著高于NA组(3.7±2.2)mg/L,(P〈0.01);PR组(5.7±2.8)mg/L显著高于MA组(P〈0.05)。血清PEDF水平与HbAlc(r=0.198,P〈0.01)、FPG(r=0.231,P〈0.01)、甘油三酯(TG)(r=0.302,P〈0.01)、hs.CRP(r=0.214,P〈0.01)和UAER(r=0.169,P〈0.05)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37,P〈0.01)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TG(B=0.314,P〈0.01)、hs.CRP(B=0.260,P〈0.01)、UAER(B=0.148,P〈0.05)是血清PEDF的独立决定因子。结论PEDF在T2DM患者中显著升高,并随白蛋白尿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TG、hs-CRP和UAER是血清PEDF的独立影响因子。血清PEDF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相关性不孕患者腹腔液和血清中瘦素水平,并探讨瘦素与有关内分泌激素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20例PCOS性不孕患者和20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腹腔液与血清中瘦素、胰岛素、胰岛素抗体(Ins抗体)、睾酮(T)、雌二醇(E2)及孕酮(P)水平。结果:PCOS组腹腔液中瘦素、胰岛素、T、Ins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除Ins抗体P=0.01外,其他指标均P〈0.01)。PCOS组血清中瘦素、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PCOS患者中,体质量指数(BMI)≥23kg/m^2组患者腹腔液与血清中瘦素、胰岛素、T水平均显著高于BMI〈23kg/m^2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PCOS患者腹腔液与血清中瘦素水平与BMI,胰岛素,T及Ins抗体呈正相关,与E2呈负相关,与P无明显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瘦素水平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BMI,胰岛素,T和E2。结论:PCOS患者腹腔液与血清中均存在瘦素水平异常,并伴有胰岛素,T,Ins抗体等的异常,BMI是影响瘦素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初次诊断为PCOS的170例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正常体质量组(P1组,n=69)、超重组(P2组,n=44)和肥胖组(P3组,n=57)。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分析BMI、腰臀比及血糖、胰岛素和血脂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指数(HOMA—IS)与血清瘦素水平的相关性。以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相匹配的143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且同样分为正常体质量组(C1组,n=102)、超重组(c2组,n=20)和肥胖组(C3组,n=21)。结果血清瘦素水平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P1组与C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2组〉C2组,P3组〉C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CO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BMI、腰臀比以及血清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及餐后2h血胰岛素、空腹及餐后2h血糖、HOMA—IR、HOMA—IS相关;进一步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CO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BMI和HOMA—IR独立相关。结论PCOS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与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导致糖脂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肥胖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脂代谢情况,为PCOS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体重指数(BMI)≥24 kg/m2为肥胖标准,将PCOS患者分为肥胖A组和非肥胖A组 以腰臀比(WHR)≥0.8为肥胖标准,将PCOS患者分为肥胖B组和非肥胖B组 以BMI≥24 kg/m2和WHR≥0.8为肥胖标准,将PCOS患者分为肥胖C组和非肥胖C组.测定各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等指标水平.结果 (1)PCOS肥胖A组的TG明显高于非肥胖A组(P〈0.05),肥胖B组的TC、LDL-C明显高于非肥胖B组(P〈0.05),PCOS肥胖C组的TG明显高于非肥胖C组(P〈0.05) (2)多因素分析显示WHR、BMI均与HDL-C相关(P〈0.05).结论 PCOS患者脂代谢异常与肥胖有密切联系,应积极治疗和监测PCOS肥胖患者,以防止和减少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代谢和胰岛素释放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分析56例PCOs患者组和60例对照组的糖耐量及胰岛素水平。结果:体重指数(BMI)〈25的PCOS患者空腹和口服葡萄糖后1小时、2小和3小时的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胰岛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BMI〉25的PCOS患者空腹及口服葡萄糖后1小时、2小时和3小时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BMI〈25的PCOS患者(P〈0.05)。结论:肥胖PCOS患者更易出现糖代谢异常,肥胖可能加重糖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动态检测糖耐量及胰岛素水平可指导PCOS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超敏 C 反应蛋白(hs - CRP)水平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的关系,探讨 hs - CRP 在缺血性卒中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全部样本进行 hs - CRP 水平测定,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对177例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病因、发病机制分型,探讨缺血性卒中各亚型与 hs - CRP 水平的关系。结果:缺血性卒中组血清 hs - CR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不同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血清 hs - CRP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清hs - CRP 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发生密切相关,在中国缺血性卒中不同亚型血清 hs - CRP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2CRP)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T2DM患者60例,分为糖尿病斑块组30例(超声检查颈内动脉见斑块)和糖尿病非斑块组30例(超声检查颈内动脉未见斑块),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2CRP。结果:糖尿病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的FPG、HbAlc、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DL—C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间的hs2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hs2CRP水平高于非斑块组,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hs2CRP与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在老年T2DM颈动脉硬化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服4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hs—CRP、IL-6和IL-10含量,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另选同期健康查体正常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CI患者较健康对照组血清hs—CRP、IL-6显著升高,IL-10显著下降(P〈0.05);两组ACI患者治疗前hs—CRP、IL-6和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阿托伐他汀组hs—CRP、IL-6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而IL-10明显升高(P〈0.05)。此外,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NDS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ACI患者较健康者血清hs—CRP、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下降。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升高血清IL—10水平,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胱抑素C与超敏C-反应蛋白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意义。方法:对60例正常对照者,70例无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者和56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者分别进行胱抑素C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组的胱抑素C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无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胱抑素C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是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对及时准确地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病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于造模0、6、12周测定血脂四项、肾功能及hs—CRP水平;制作主动脉、肾动脉及肾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6周及12周模型组血清hs—CRP分别为0.015±0.002、0.032±0.006,均高于对照组(P〈0.05),尿素氮(BUN)及肌酐(CRE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hs—CRP与BUN、CREA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71、0.940(P〈0.01)。结论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病程相关,hs—CRP值越高病情越重。  相似文献   

18.
樊淑敏 《中原医刊》2011,(14):50-5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h—CRP和IL-6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一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10例健康体检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同时进行Hcy、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测定。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两组浓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将脑梗死组分为两个亚组:有斑块组、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Hcy、hs—CRP浓度明显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两组浓度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hs—CRP升高具有一致性。结论Hcy、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炎症反应参与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Hcv、hs—CRP之间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