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姚丽  周虹  林娜  赵闽 《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0):79-81
银屑病是一种由多基因遗传决定的、多环境因素刺激诱导的免疫异常性、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皮肤病。患病率约为0.123%[1]。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primary systemic amyloidosis)是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或轻链片段以异常淀粉样纤维结构的形式沉积在组织,导致进行性器官功能不全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也称AL型(amyloid light chain)淀粉样变性,是最常见也是预后最差的淀粉样变性,平均存活12~15个月,若累及心脏则不足5个月[2]。国内报道其发生率是每年5.8~12.8/100万人[3]。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取得较高的血液学反应和器官反应,是目前治疗AL型淀粉样变性最有效的方法[4],同时可恢复机体正常的免疫平衡系统,有可能达到治愈银屑病的目的。本科室于2011年10~11月应用自  相似文献   

2.
目的: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是一种由免疫球蛋白轻链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并造成器官损害的克隆性浆细胞病。激光显微切割联合质谱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区分轻链型和非轻链型淀粉样变性。Mayo提出的基于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心肌肌钙蛋白T和血游离轻链3个危险因素的预后分层模型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淀粉样变预后模型,可以较好地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实现了40%的完全缓解率,50%的器官缓解率,中位生存期达到5年甚至更长,但依然伴随约10%的治疗相关死亡率。除了马法兰联合地塞米松外,以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和来那度胺为代表的新药也被逐渐应用于复发难治患者以及无法进行移植的初治患者,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是最为常见的淀粉样变性类型.近年,AL型淀粉样变性的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笔者拟就AL型淀粉样变性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基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案、基于美法仑治疗方案、基于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方案、基于免疫调节剂治疗方案及免疫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AL)是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最近已明确AL是异常浆细胞导致的恶性肿瘤。这些浆细胞产生过量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形成具有蛋白质毒性的纤维状淀粉样物,通过异常折叠和沉积于多种组织器官,引起多脏器损害。AL诊断较困难,以往主要通过活检组织的刚果红染色。现在使用流式细胞术可以通过患者骨髓浆细胞的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及异常表型特征检测异常浆细胞克隆,有助于早期确诊AL,并作为诊断AL后临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本文就AL的诊断和分型、临床特点、骨髓浆细胞免疫表型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异常浆细胞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和表型特点等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清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κ和λ水平测定是多发性骨髓瘤和相关浆细胞疾病诊断和处理中的重要工具。血清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分析与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联合可明显提高浆细胞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并在除轻链淀粉样变性外的其他疾病中替代24h尿液检查。基础血清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可预测各种浆细胞病的预后。对轻链淀粉样变性、寡分泌型和非分泌型骨髓瘤,可通过血清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分析进行定量监测。对轻链淀粉样变性,连续血清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检测优于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轻链(AL)型淀粉样变性病肾组织病理改变与肾活检时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99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肾活检诊断的AL型肾淀粉样变性病患者共190例。对淀粉样物质在肾小球、肾血管和肾间质沉积的程度进行半定量评分,并进行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肾小球淀粉样变程度与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s=0.298,P<0.001);(2)肾小球淀粉样变程度重的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高(χ2=34.027,P<0.001);(3)肾血管淀粉样变程度越重,肝脏受累、心脏受累的发生率越高(χ2=15.916,P<0.001;χ2=6.189,P=0.014);(4)AL-κ患者肝脏受累的发生率和心脏受累的发生率都显著高于AL-λ患者(75%vs.24.4%,χ2=16.057,P<0.001;72.7%vs.34.2%,χ2=5.757,P=0.020);前者的肾血管淀粉样变程度评分亦显著高于后者[3.5(3~4)vs.2(1~3), Z=-3.118,P=0.002]。结论 AL型肾淀粉样变性病患者肾组织中肾小球淀粉样变的程度与确诊时的蛋白尿水平和肾功能相关,肾血管淀粉样变的程度与心脏和肝脏受累相关。AL-κ患者肾血管淀粉样变程度重,容易发生肝脏和心脏受累。  相似文献   

7.
正淀粉样物质化学性质比较复杂,不是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90%为淀粉样原纤维蛋白,在器官组织细胞外沉淀称为淀粉样变性,可沉积于心、肝、肾、脾、胃肠、肌肉及皮肤等局部或全身组织,HE染色为粉红色(图1)。基于不同的病因,淀粉样物质的实质也不同。可能是血清淀粉样A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或者血浆甲状腺转载蛋白、β2微球蛋白、或胰岛淀粉样多肽等。目前已发现可引起淀粉样变性的前体蛋白多达27种~([1]),其中以轻链蛋白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淀粉样变性的分型、临床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321例肾淀粉样变性患者,采用常规病理技术与激光显微切割联合质谱蛋白组学进行分型诊断.根据分型结果分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组310例和非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组11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组又分为轻链型肾淀粉样变性(amyloid immunoglobul...  相似文献   

9.
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为最常见的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其特征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的错误折叠引起的淀粉样蛋白的沉积.AL发病机制与多发性骨髓瘤(MM)相关,可继发于MM.目前,诊断延误仍然为影响AL疗效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AL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拟就AL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是由于淀粉样蛋白沉积于全身多处组织或器官的细胞外基质,从而引起多处组织或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primary systemic amyloidosis, PSA)是其中最常见,且预后最差的一类,占80%左右,是一种严重的单克隆浆细胞疾病,其特征是组织间隙中沉积大量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成分,从而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受损,最常累及肾脏、心脏、肝脏、自主神经系统等。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51例CML病人给予伊马替尼治疗,观察其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反应以及不良反应、总生存和疾病进展情况。结果CML慢性期病人治疗3个月时97.8%(45/46)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用药1年后,79.4%(27/34)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2.9%(1/34)获得次要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获得微小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未获得遗传学反应,29.4%(10/34)获得完全分子遗传学缓解;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7.0%、91.6%,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0%、85.3%、73.1%。3例CML加速期病人1例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1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2例CML急变期病人均死亡,总病程分别为9、15个月。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慢性期病人,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高,且不良反应少,但对加速期和急变期病人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方法以伏立康唑治疗12例诊断为侵袭性真菌病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中,有效7例,其中完全反应3例,部分反应4例。1例出现视觉模糊,1例出现转氨酶升高,1例出现低钾血症。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高效及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9例血液病并发IFI患者,予以伏立康唑为主的抗真菌治疗,从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原学3个方面评价疗效,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治疗IFI总有效率67.3%。在病原菌明确的病例中,曲霉属和念珠菌属感染有效率均为70%,1例新型隐球菌感染为显效。单变量分析显示延长伏立康唑治疗疗程(P〈0.01)和患者基础病稳定(P=0.014)能显著提高疗效。多因素分析提示治疗疗程和基础病状况是影响伏立康唑疗效的主要因素。伏立康唑主要不良事件是神经精神症状、视觉异常和皮疹;56例可评价病例中8例(14.3%)因不能耐受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而退出伏立康唑治疗。结论伏立康唑在治疗血液病患者IFI上具有广谱抗真菌功效,同时它所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且多能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达沙替尼140 mg,qd和70 mg,bid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leukemia,CML)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1974~2011.11)、PubMed(1966~2011.11)、CochraneLibrary(2011年第11期)、CBM(1979~2011.11)、VIP(1989~2011.11)、CNKI(1994~2011.11)和WanFangData(1997~2011.11)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领域的杂志,查找比较达沙替尼140 mg,qd和70 mg,bid治疗CML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由两位评价员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独立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研究(2个随机对照试验,不同随访时间),86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达沙替尼140 mg,qd和70 mg,bid长期治疗CML时,两者完全血液学反应[RR=0.97,95%CI(0.88,1.07),P=0.58]、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RR=0.94,95%CI(0.80,1.11),P=0.47]及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RR=0.99,95%CI(0.86,1.13),P=0.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短期治疗CML慢性期(CP-CML)时,完全血液学反应[RR=0.99,95%CI(0.90,1.07),P=0.73]、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RR=0.99,95%CI(0.78,1.26),P=0.95]及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RR=1.01,95%CI(0.83,1.22),P=0.95]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对长期治疗CML慢性期及进展期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其完全血液学反应、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及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达沙替尼140 mg单次和70 mg双次用药治疗CML的疗效相似。但鉴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存在中度选择性偏倚的可能性,可能影响结果真实性,因此上述结论还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5.
静脉腔内激光联合多种术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静脉腔内激光(EVLT)联合多种术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89例共95条肢体单纯激光治疗或激光联合多种术式治疗。主要手术方式:(1)单纯激光治疗;(2)激光治疗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3)激光治疗结合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4)NN治疗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内镜下交通支静脉离断术;(5)激光治疗结合硬化剂注射。结果3例(3.4%)局部复发经再次激光治愈,其余病例均一次治疗闭塞,随访1~24个月(平均7.8个月),均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EVLT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静脉腔内激光联合多种术式可以进一步拓宽其手术适应证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多西紫杉醇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生存质量及给药方案。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1991~2008.2)、Pubmed、CBMDisc等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篇文献纳入研究。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与支持性疗法相比,疾病进展期和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分别是10.6周和6.7周(P〈0.001)、7.0月和4.6月(P〈0.001),1年生存率分别为37%和11%。不良反应研究中,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在多西紫杉醇组中发生率较高,其中高剂量组(100mg/m^2)发生率高于低剂量组(75mg/m^2);3~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多西紫杉醇组和支持治疗组发生率相似。另外以长春瑞滨或异环磷酰胺为对照的研究显示,多西紫杉醇组反应率、疾病进展时间和生存率优于对照;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多西紫杉醇组高于对照组,其他3~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规律。生存质量评价(LCSS、QLQ—C30或QLQ—LC13)方面,患者自评和观察者评价均显示多西紫杉醇组优于支持治疗组。不同给药方案(3周给药和1周给药)的Met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给药方案在疾病控制率、反应率及1年生存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上,1周给药组发生率均低于3周给药组(P〈0.01);在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如虚弱、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上,不同给药方案没有统计学差异(P〉0.5)。结论多西紫杉醇可以认为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中疗效确切的药物;不同的多西紫杉醇给药方案(3周vs1周),在疗效方面差异不明显,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略有差异,因此,在发生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以用1周给药代替3周给药进行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的免疫表型特点及胞浆内轻链的表达。方法采用四色流式细胞仪,用CD45-APC/SSC及CD38/CD56联合设门,对45例MM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CD38、CD56、CD19、CD138、CD45、轻链(κ链、λ链)及胞浆内轻链(cκ链、cλ链)的检测。结果 45例骨髓瘤患者中分泌型为37例(其中IgG型为27例,IgA型为10例),轻链型为5例(λ链型4例,κ链型1例),不分泌型3例,其免疫表型出现的频率为:其中表型为CD38+CD56+CD19-CD45-:分泌型为37/37(100%),轻链型2/5(40%),不分泌型0/3(0%),表型为CD38+CD56-CD19-CD45-:轻链型3/5(60%),不分泌型3/3(100%),CD138+:45/45(100%),膜表面轻链(κ链、λ链):0/45(0%),胞浆轻链(cκ链、cλ链):45/45(100%),其中分泌型:cκ链10/37(27%);cλ链:27/37(73%);轻链型:cκ链1/5(20%);cλ链:4/5(80%);不分泌型:cκ链1/3(33%);cλ链:2/3(67%)。结论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免疫表型及胞浆轻链的表达对骨髓瘤的临床诊断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不分泌型的骨髓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alpha-2b(IFN-α-2b)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及PV后骨髓纤维化(post-PV MF)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30例伴有JAK2V617F突变阳性的PV患者应用IFN-α-2b治疗,通过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IFN-α-2b治疗前后JAK2V617F突变负荷的变化,并研究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9例可评价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4(12-42)个月。在IFN-α-2b治疗后6、12、24及36个月分别有10%、48%、72%及78%患者发生血液学完全缓解。监测JAK2V617F突变负荷的变化显示,IFNα2b治疗后6、12、24及36个月发生分子水平缓解率分别为41%、76%、89%及89%。4例患者经IFN-α-2b治疗后JAK2V617F突变基因转阴,停药6-12个月未复发。7例post-PV MF患者应用IFN-α-2b治疗后12月JAK2V617F突变负荷减低程度[(53±18)%]较非骨髓纤维化PV患者[(32±22)%]有显著性差异(p=0.031)。结论:IFN-α-2b可选择作用于PV恶性克隆,降低JAK2V617F突变负荷,使PV患者发生分子水平缓解,尤其对post-PV MF的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早期治疗反应在儿童ALL预后中的价值。采用细胞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定量r,cR)方法对2005年3月31日至2008年3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426例初治ALL患儿进行了早期治疗反应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第8天强的松试验反应(D8-PR)、第22天骨髓缓解状态(D22-BM)、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D33-BM),以及第33天MRD水平(D33-MRD)。单因素分析4个评估指标对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独立预后意义。所有病例随访截止至2013年10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80个月(0.5-106个月)。结果表明:单因素分析4个早期治疗反应评估指标均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强的松反应良好(PGR)患儿的8年EFS明显高于强的松反应不良(PPR)患儿;第22天、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为M1骨髓的患儿预后明显好于M2、M3骨髓的患儿;第33天MRD高水平(≥1014)的患儿预后明显差于MRD低水平(〈1014)患儿(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ALL中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指标有BCR/ABL+、D8-PR、D33-BM和D33-MRD,其中以D33-MRD≥10^-2的风险比最高(HR:11.886,P〈0.001)。结论:早期治疗反应在儿童ALL中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是具有独立意义的预后因素,对儿童ALL的危险度分层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不同方案治疗前、后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76例M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6例MM患者采用长春地辛加表阿霉素加地塞米松(VAD)方案治疗,40例MM患者采用沙利度胺联合VAD(T-VAD)方案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MM患者治疗前及2周期治疗后血浆内皮素1(ET-1)、凝血酶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T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以及应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其血浆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活性水平。结果两组不同方案治疗后MM患者血浆ET-1、TM、t-PA、PAI-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血浆TF、AT水平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1~3.674,P0.05或0.01);VAD方案治疗前、后血浆vWF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3,P0.05);T-VAD组治疗后血浆vWF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8,P0.05)。治疗后血浆ET-1、TM、TF、vWF、PAI-1水平T-VAD组比VAD组变化更明显,分别为(20.25±6.38)ng/L vs(14.12±5.16)ng/L(P0.01);(39.56±9.53)μg/L vs(33.91±9.42)μg/L(P0.05);(12.25±7.36)ng/L vs(15.85±5.28)ng/L(P0.05);(157.76±35.78)%vs(138.79±45.25)%(P0.05);(1.02±0.34)U/L vs(0.88±0.29)U/L(P0.05)。结论不同方案治疗MM患者均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及纤溶异常,T-VAD治疗方案影响更显著;内皮细胞损伤及纤溶异常可能是MM患者治疗过程中易于发生血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