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难经》穴位配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法补泻效果的产生,除与人体的功能状态,针刺手法有关以外,腧穴的配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难经》以五俞穴为基础,依照五行生克的关系通过配穴,创立了多种穴位配伍补泻法,如“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火补水法”、“迎随与子母结合法”等。下面笔者就上述几种穴位配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试述如下: 一、补母泻子法《难经》第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第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所谓“子母”,即《难经》根据《灵枢·本输》篇的阴阳刚柔相济,五俞穴配属五行的原理。如第六十四难曰:“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十二经脉中,阴经为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俞木、经火、合土。按照五行相生关系,十二经脉中,每条经脉各有一个“母穴”和一个“子穴”。五行学说认为“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因为母能使子虚,当子虚之时就应补其母。子能使母实,当母实之时则应泻其子。以五行配属脏腑经脉,于是脏与脏、腑与腑,经脉与经脉之间也有母子关系。如肺脏肺经属金,肾脏肾经属水,因此,肺脏肺经就为肾脏肾经之母;脾脏脾经属土,肺脏肺经就为脾脏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从阴阳五行、四时六气到脏腑功能、经络俞穴,以及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产生的“辨证论治”,无一不是紧密相关。如经络俞穴就是从阴阳来分经络,据五行以定井、荥、俞,经、合,而临床时即以此为根据来循经取穴。假使遇到肝病的时候,补用“曲泉”(是厥阴肝经的合穴),泻用“行间”(是厥阴肝经的荥穴),再配以适当的孔穴,往往  相似文献   

3.
手足三阴经分布在肘膝以下各有井、荥、俞、经、合五穴;手足三阳经分布在肘膝以下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穴。合共六十六穴,一般简称五俞穴。五俞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甚广,疗效甚高。但只有对其理论根据有所认识,才能在临床上应用自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作探讨,以就正于同道。按五俞穴的产生,来自《内经》“根结,标本”的理论,据《灵枢、根结篇》和《灵枢、卫生篇》所列“三阴三阳经脉根结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原则很多,临症常用的有:井、荥、俞、经、合配穴法;奇经八脉八穴交会法;原络表里取穴法;子午补泻法等。我们只要掌握其中的任何一种,就能够治疗不少的疾病,如果能够全面掌握,那就在临症范围更加广泛,临床疗效也就自然提高了。现将我针刺取穴治疗的几点临床体会分述如下: 1.“井、荥、俞、经、合”取穴法:古人将十二经脉比作十二经水,它把肘膝以下的穴位视为俞穴,按经终的运行,如“水之所出(井)、  相似文献   

5.
黄玉兰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2):862-863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的五个特定穴,是被古今医家所重视的常用要穴。五腧穴又配属五行,即《难经.六十四难》中"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指出了五腧穴的五行属性。《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提出了五腧穴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结合经络、五脏、六腑的五行属性进行选穴,  相似文献   

6.
谈取穴     
1.根据《难经·六十九难》中五行属性取穴:①虚则补其母;②实则泻其子;③正经自病时,可不考虑母子关系和相克关系,只取本经俞穴进行补泻,五行属性为取穴补泻的理论基础。2.根据《难经·六十八难》中病证属性,即井、荥、俞、经、合五俞穴的主病取穴。3.运用五个特定穴的特点取穴:  相似文献   

7.
针灸的处方配穴,在“教”和“学”中都感到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古人虽制订了一些“俞募”取穴,“左右”取穴,“上下”取穴,以及“井荥俞”取穴等法,或者是过于繁复,或则是过于片断,使学者很难掌握。另一方面,古人也试图把三百六十多个繁复的腧穴重点突出,浓缩为几十个要穴。甚至为“十二穴”、四总穴”等,这样虽曾便利了一些学者的临床运用,可是给针灸学术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长时期中  相似文献   

8.
《难经·六十八难》曰L“荥主身热”,因炎夏多热病,故《难经·七十四难》又云:“夏刺荥”,可见荥穴为治热证之要穴。但热就虚实论,有虚热、实热之分:荥就五行论有属水、属火之别。可见十二荥穴,虽均可退热,但究其机理,有所差异,论其方法,自应有别。现就此作一探讨。《难经·六十四难》:“阴荥火,阳荥水,”意为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因此,用阴经之荥穴退热,应用泻法,以直接  相似文献   

9.
子午流注是针灸学中的一种按时配穴方法,子午是指时间,流注是指气血运行而言。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阳阴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子午流注的运用分为“纳子法”与“纳甲法”两种。以十二地支为主的名纳子法,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和掌握,故在此不于阐述。以十天干为主的名纳甲法,是子午流注的重要部份。纳甲法的临床应用,首先要将患者来的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人体十二经脉的流行和井荥俞原经合的五行相生规律来顺序开穴。也就是说,此法是按时开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所以《针灸大成》中指出: “按日起时,循经寻穴,时上有穴,穴上有  相似文献   

10.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以下的 5个特定穴位 ,简称为“五腧穴”,就是井、荥、输、经、合 5个穴位 ,十二经脉合计为 6 0穴。五腧穴与五行五腧穴的五行属性 ,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 ,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很大。阴经为井 (木 )、荥 (火 )、输 (土 )、经 (金 )、合 (水 ) ;阳经为井 (金 )、荥 (水 )、输 (木 )、经 (火 )、合(土 )。临床上可以根据辨证取穴 ,以《难经·六十九难》曰“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如咳嗽 ,中医学分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临床上属于实证 ,实则泻其子 ,可取肺经的合 (水 )穴尺泽 ,因肺属金 ,金生水 ,故取其…  相似文献   

11.
周胜和 《光明中医》2004,19(2):30-30
腰背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原合穴的理论针刺腰背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针刺方法根据腰背痛的位置查是何脏腑之俞穴 ,如痛在手三阴背俞 ,针其手三阳经的原穴 ;如痛在手三阳背俞 ,针其下合穴 ;如痛在足三阴、足三阳背俞 ,皆针其阳经的合穴。例如 :肺俞疼痛针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 ,如痛在肝胆经背俞则针胆经合穴”阳陵泉” ,大肠俞疼痛针上巨虚……余皆类推。其针刺手法用平补手泻法为宜 ,以达调和之机 ,留针 3 0~ 5 0分钟左右 ,每10分钟捻转行针一次。2 理论探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荥输治外经 ,合治内腑…  相似文献   

12.
背俞穴是临床常用穴,随配穴不同而主治有异,合理配穴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本文从背俞穴之间配伍、俞原配穴、俞募配穴、俞郄配穴试述背俞穴临床配穴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荥穴与合穴是十二经脉在五输穴中两个特定腧穴,所谓的"所溜为荥","所入为合";其中手足六阴经的荥穴在五行属火,手足六阴经的合穴在五行属水;笔者根据五输穴荥(火)、合(水)穴的主病,"荥输治外经,合治内火","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经满而血者,病在胃以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荥主身热,合主逆气而泄"这些经典理论,科学合理的辨证,巧妙而灵活地将阴经的荥(火)穴与合(水)穴配合应用,治疗一些内、妇科杂症,并列举案例。  相似文献   

14.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肘膝以下的一组特定腧穴,分别为井、荥、俞、经、合穴。它是前人经过长期医疗实践,不断探索,逐渐在腧穴学中自成为体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有十二经“要穴”之称。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答     
问:井、荥、俞、经、合五输穴脉气流注与经脉循行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答:井、荥,俞、经、合五输穴的论述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其云:“所出为井,所溜为荣,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古人将脉气的运行自四肢末端向躯干内脏渐行渐深,渐行渐大,比喻  相似文献   

16.
纳子法在临床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午流注是祖国古典医学的一部分,它不但疗效可靠,而且含有非常深刻的科学道理,故不揣愚陋,将纳子法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试述于下。一纳子法的运用子午流注针法足以十二经的井、荥、俞、原、经、合六十六个穴位为基础,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来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  相似文献   

17.
正井、荥、俞、经、合、原,十二经穴名也。手足阳经有原穴,手足阴经无原穴,阴之俞穴,即阴之原穴也。所出为井,井者如水之出也;所流为荥,荥者如水之流也;所注为俞,俞者如水之注也;所行为经,经者如水之行也;所入为合,合者如水之会也;原者如水之源也。夫春针荥者,取络脉在分肉间,刺之浅者也;夏针俞者,取孙络在肌肉皮肤之上也;秋针合者,亦取络脉在分肉间,故如春时之所刺;冬针井者,取络脉孙络之下,比他时所刺,则深而留之,以冬气入脏故也。  相似文献   

18.
《难经·六十八难》对"五腧穴"临床应用主要记载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临床究当何解,古今迥异。1古代解释与临床应用古代医家一般都据《难经.六十四难》中的"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并与五行学说媾和而认为心  相似文献   

19.
古人根据经络学说和临床经验 ,在全身的经穴中 ,提出了若干类型的重点穴 ,都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和治疗意义的经穴 ,简称为要穴。五腧穴即是这些要穴中的一部分。1 对五腧穴的认识五腧穴也称“五输穴”,即“井荥腧经合”穴 ,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五腧穴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五腧 ,五五二十五腧 ,六腑六腧 ,六六三十六腧”,亦即脏腧和腑腧 ,是十二经中表现五行属性最突出的经穴 ,故又有“五行穴”之称。五腧穴是五脏六腑经气所出、所行、所经、所合之处。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 ,合称二十七气 ,上下升降 ,其气发…  相似文献   

20.
<难经>为我国著名的古医籍,本文分别从补母泻子配穴法、泻南补北配穴法、刺井泻荥法、四季五脏五输配穴法四个方面对<难经>的腧穴配穴方法 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