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川崎病患儿血降钙素原水平检测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其在川崎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5年1月-2007年10月住院的88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冠脉扩张组(32例)及无冠脉扩张组(56例),采用胶体金免疫结合法测定血清PET水平,并与对照组35例健康儿童比较。结果采用积分法发现川崎病患儿PET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P〈0.01),川崎病患儿PCT阳性率73.9%,对照组PCT阳性率14.2%,差异有显著性(x^2=36.25,P〈0.01)。采用积分法发现川崎病患儿有冠脉扩张组PCT水平与无冠脉扩张组无明显差异(t=0.31,P〉0.05),川崎病患儿有冠脉扩张组PCT阳性率68.7%,无冠脉扩张组PET阳性率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8,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血PCT水平明显增高,有无冠状动脉扩张患儿血PET水平变化不大,提示PET在川崎病诊断中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对于冠状动脉扩张预测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56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50%);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1例(37.5%);符合4项表现者6例(10.7%);有1例(1.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27例(64.3%)。治愈:本组患者治愈48例,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无死亡病例。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川崎病冠脉病变的发展过程,探讨动态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价值。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了48例川崎病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结果:本组病例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60%,冠状动脉扩张35例,占73%,冠状动脉瘤13例,占27%,最早1例是发病后4d。结论:川崎病急性期-过性冠脉扩张较普遍,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可提高冠脉病变的检出率,了解冠脉病变的动态变化,利于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高艳灵  郭静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720-721
目的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测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检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观察冠状动脉壁厚度、回声强度及有无动脉瘤形成。结果本组28例川崎病患者,检出冠状动脉病变13例(47%),其中冠状动脉扩张9例(32%),冠状动脉瘤3例(11%),巨大冠状动脉瘤1例(4%),治疗后病变冠状动脉恢复正常。结论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并能观察川崎病患儿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的变化情况,但对冠状动脉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5.
陈琪  林志青 《华夏医学》2007,20(4):667-669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06年9月住院治疗的64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43.8%);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5例(39.1%);符合4项表现者6例(9.4%);有5例(7.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17例(26.6%)。治愈54例,好转9例,自动出院1例,无1例死亡。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受损及心功能情况,为小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6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为观察组,以体检中心体检的5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检查两组对象的心功能情况,使用超声检查患儿的血管受损程度,对两组对象的心功能情况加以分析。结果:临床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心功能情况与对照组儿童无差异,P>0.05;大多数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结论:小儿川崎病早期心功能改变不明显,但常伴有冠状动脉受损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超声新技术研究川崎病儿童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脱机分析61例川崎病患儿与20例正常儿童六个室壁二尖瓣环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mVs)。结果急性期和恢复期组二尖瓣环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冠脉扩张组和无扩张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期和恢复期川崎病儿童左室收缩功能受损,而且与冠脉扩张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2例经临床诊断为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 42例患儿中,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扩张25例,并伴内膜增厚,回声增强,呈瘤样扩张4例,狭窄2例,合并血栓形成1例。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一级分支,显示冠脉内径、回声及扩张情况,对临床协助诊断川崎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急性期川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确诊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表现,重点观察冠状动脉有无扩张、管壁形态和管腔形态。结果 129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中冠状动脉正常9例(7.9%).冠状动脉扩张87例(67.4%)。冠状动脉管壁形态异常114例(88.4%),管腔形态异常103例(79.8%)。管壁形态异常和/或管腔形态异常115例(89.2%)。结论 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管壁管腔异常是超声心动图检测急性期川崎病的两项重要指标.后者更具敏感性,而两者联合应用检测急性期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阳性率高达93.0%,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期川崎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患儿脑脊液(CSF)改变与急性期川崎病的关系,研究JII崎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患儿脑电图及实验窒指标的异常改变。方法从426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中选择进行腰椎穿刺术病例,根据CSF中白细胞计数诊断无菌性脑膜炎,根据就状动脉内径诊断冠状动脉扩张。分析无菌性脑膜炎组患儿的脑电图特征,比较无菌性脑膜炎组与白细胞计数正常组以及冠状动脉扩张组与冠状动脉非扩张组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共入选31例急性期川崎病,其中7例(22.6%)患儿CSF中白细胞计数升高(4例出现脑电图异常),8例(26.7%)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无菌性脑膜炎组患儿血中自细胞计数显著高于CSF白细胞计数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两组间其他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扩张组与非扩张组之间各项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常见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腑电图异常比重大,血中白细胞计数过高对于川崎病患儿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我院2006年~2008年住院的3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表现均不典型,经过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痊愈28例,阿司匹林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痊愈2例。结论:川崎病以不典型表现多见,尽早进行综合分析、检查,按拟诊病例治疗,有助于提高对该病人认识能力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住院的29例年龄小于6个月小婴儿K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婴儿KD中非典型病例发病率高,心脏受累较普遍,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高。结论年龄小于6个月小婴儿发热持续5d以上,同时有系统组织炎症的实验室指标而不能用其它疾病解释时应警惕KD。  相似文献   

13.
卢俞任 《中外医疗》2014,33(6):30-31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确诊率,避免延误治疗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探讨和分析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35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科研对象,其中不完全川崎病86例和典型川崎病患儿264例,对比和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的不同点。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低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典型川崎病患儿累及冠状动脉的几率显著低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冠状动脉受累的几率显著升高,要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石艳  戴莉  杨尧  杨玉湘  张海  周静  黄婷婷 《西部医学》2011,23(7):1390-1393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近9年来不完全川崎病的发病情况、年龄构成、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和治疗情况,提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全州17个县市各医院确诊的不完全川崎病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调查,并与完全川崎病进行比较。结果 307例川崎病中83例为不完全川崎病,发生率为27%。不完全川崎病在性别、年龄构成与完全川崎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完全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口腔粘膜的改变,最少见的为淋巴结肿大。除发热外,其余各项表现与完全川崎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冠状动脉损害37例(44.58%),与完全川崎病的冠脉损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中度以上冠脉损害则与完全川崎病组有显著差异(P〈0.01)。不完全川崎病程第二周血小板明显增高,白细胞明显下降,与完全川崎病完全一致。不完全川崎病血清CRP为(37.86±48.89)mg/L,明显低于完全川崎病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完全川崎病对丙球敏感,与完全川崎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①凉山州不完全川崎病发生率高于国内大样本调查的发生率。②年龄大小不是引起不完全川崎病的主要原因。③临床表现的差异不是诊断不完全川崎病的指标。④心血管的损害,特别是冠状动脉的中重度损害仍然是不完全川崎病的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⑤不完全川崎病对丙球治疗反应敏感,早期使用,可有效防止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48-50+53
目的总结并探讨川崎病(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的26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1)比较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探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川崎病与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1)典型川崎病组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组(P0.05)。不典型KD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除了CRP外(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除口唇、肛周改变外,IVIG敏感性川崎病其余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P0.05)。除CRP、ALT、AST外,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改变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强调早期评估临床参数,对高度怀疑为川崎病患儿应多次复检提高阳性率,尤其注意CRP的变化,对无反应川崎病注意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血栓素B2(TXB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将2006-03~2006-11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40例设为川崎病组,于急性期和恢复期各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1次;同时抽取20例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外周静脉血1次.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TXB2的浓度.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川崎病患儿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并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 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血浆TXB2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儿童增高(P<0.05);恢复期TXB2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CAL)组TXB2的浓度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P<0.05);恢复期CAL和NCAL组比较TXB2的浓度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活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TXB2水平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的损伤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方法总结1996年9月-2006年9月收住院的38例不典型川崎病病例,回顾性分析不典型KD早期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KD 80%以上的患儿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WBC升高,血红蛋白下降,白蛋白降低,血小板增高。在本组病例最早出现时间为病程的第2天至第5天。结论在临床表现条件不足时,WBC升高,血沉增快,血红蛋白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白蛋白减低,血小板增高,可用于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猝死机制。方法收集2例经法医病理学尸检证实的川崎病猝死的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特征与猝死机制。结栗此2例惠儿,1男1女,年龄分别为1岁和3岁,均因其它不适在输液过程中突然死亡,之前2周有发热,皮肤红斑,尸检证实2例猝死患者均并发冠状动脉瘤,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川崎病临床特征不典型,早期诊治是防治因并发冠状动脉瘤而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在云南儿童间的发病和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入院的163例川崎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与淋巴细胞亚群特点。  结果  患者年龄跨度较大(0~8岁),其中0~2岁患者占59.51%,患者出现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皮疹、血沉(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小板增多,白细胞增高。此外患者还出现四肢末端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肛周皮肤潮红、卡巴症、贫血、中性粒细胞异常、WBC小于4 000等症状。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川崎病人心脏出现内膜不光滑、左右冠状动脉有扩张的症状。93.66%的川崎病患者CD19+升高,其他淋巴细胞亚群也出现变化,并且CD3+CD8+和CD3+CD4+与患者年龄相关(相关系数 > 0.2)。  结论  2岁以下儿童为易感群体,且患者急性期存在显著的免疫学紊乱,结合川崎病表征、血液指标、心脏彩超以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来进行诊断将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