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1908年Alezai’s和Pey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为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外嗜铬性肿瘤称副神经节瘤。一般将位于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瘤通常以其解剖部位命名,据相关学者统计,55.2%位于腹膜后区域;25.6%位于头颈部;5.6%位于膀胱;3.2%位于纵隔[1]。肝脏原发性副  相似文献   

2.
颈静脉球-鼓室副神经节瘤(glomus jugulare-tympanicum paraganlioma,亦称颈静脉球瘤)包括颈静脉球体瘤和鼓室体瘤。前者来源于颈静脉球拱部球体,后者来源于鼓岬黏膜下鼓室神经丛,均起源于副神经节,称为副神经节瘤(简称副节瘤)。副神经节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神经嵴细胞分化、聚集后形成的一组对体内血氧、二氧化碳分压和pH非常敏感的化学感受器,能合成、储存和分泌儿茶酚胺,产生多种肽类、神经激素及嗜铬颗粒蛋白。副神经节主要沿人体中轴两侧对称性分布,青春期后大部分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退化,残留部  相似文献   

3.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L)临床少见,发病率为0.01%~0.02‰,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为40~50岁[1]。本病由Frankel于1886年首次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为副神经节瘤。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定义为嗜铬细胞瘤,将来源于肾上腺外(通常位于胸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与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一种较少见的肿瘤,其中5%~10%的副神经节瘤发生在肾上腺外,笔者搜集本院2005年3月~2008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8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发病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对25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像检查方法诊断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的价值。8例位于腹主动脉旁占(8/25),14例位于头颈部占14/25(9例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内动脉分叉处,占9/25;5例颈静脉球瘤占5/25,其中3例合并中耳鼓室球瘤占3/25,1例经颈静孔延至蝶窦及斜坡占1/25),2例位于内脏(1例位于膀胱,占1/25;1例位于十二指肠降段粘膜下占1/25),2例位于椎管内占2/25。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CT、MR)特点的总结,有利于提高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诊断的准确率,值得在医院对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诊断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分析本院2003年以来成功实施的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切除术211例, 肿瘤直径2~16cm, 术前行内分泌、影像学及核医学等检查, 并服用2~4周α受体拮抗剂。  结果  21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29) min (60~170min), 术中出血量(84.6±56.3) ml (15~250ml), 住院时间(4.9±1.6) d (3~7d); 术后病理结果证实,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70例、副神经节瘤41例。随访3个月至7年, 12例因复发、转移而被诊断为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结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一经确诊, 应该在充分药物准备的基础上, 实施手术切除。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 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 具有微创、切除彻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段璞  王曾礼 《华西医学》1989,4(4):395-397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中。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发生于副交感神经节的又称为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可以发生于肾上腺以外的广泛区域,有时难于定位,延误手术时机。现将我院自1980年以来收治的肾上腺以外嗜铬细胞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志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0,7(3):207-207,I055
肾上腺外的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 (简称副节瘤 )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而为恶性者则更为罕见 ,此瘤从颈部至盆腔壁均可见到 ,多与交感神经系统伴行分布 ,临床上极易误诊 ,本院曾遇 2例 ,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男性 ,46岁。CT及MRI示 :(1)直肠后壁肿瘤 (图1) ;(2 )肝内可见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结节 ,最大直径约 3.0cm ;(3)左髂骨溶骨性病灶 ,分别活检直肠后壁及肝内病灶 ,两者形态相同 ,病理诊断 :恶性副节瘤伴肝脏转移。术中见肿瘤位于直肠后壁与骶尾骨之间 ,7 5cm× 6cm× 3cm大小 ,质硬 ,边界清楚 ,可以上下推动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I对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18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中,位于颈动脉体6例,颈静脉球4例,腹膜后副神经节2例,膀胱副神经节2例,后纵隔1例,马尾副神经节2例,L2棘突1例,均为单发病灶.全部患者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8例肿瘤均明显强化,其中6例颈动脉体瘤及4例颈静脉球瘤内均可见明显流空信号,呈典型的"盐和胡椒征",余肿瘤内均未见明确流空血管.结论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好发生于头颈部,MRI多具有典型的"盐和胡椒征"表现;也可发生于腹膜后、膀胱、后纵隔、马尾及骨等其他部位,影像学表现常不典型,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副神经节瘤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副神经节)的肿瘤,可具有合成和分泌儿茶酚胺的功能,临床表现为严重的高血压及相关症状,少数无明显症状由体检发现.1906年由Alezais和Peyron首先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而将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称为副神经节瘤.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过去认为占所有嗜铬细胞瘤总数的10%,近年来文献报告发病率明显升高等[1].而单独发生于马尾神经的极罕见,我们最近诊断及治疗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副神经节瘤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晓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8):1681-1683
嗜铬细胞瘤多位于肾上腺髓质,约有10%发生在肾上腺外的交感神经节细胞,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我院1993年2月~2007年7月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副神经节瘤11例,均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1908年Alezai′s和Pey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为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外嗜铬性肿瘤称副神经瘤。原发性肝副节瘤极为罕见,经检索全国相关文献公开4例报道,国外鲜见相关文献报道。本院于2013年4月收治1例原发性肝脏副神经节瘤病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2岁。反复间断性右上腹疼痛2年,加重4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ODF1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皮质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01—2020-07确诊的10例嗜铬细胞瘤、5例副神经节瘤、15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和10例正常肾上腺组织,进行ODF1、嗜铬素A(CgA)和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它们的表达。结果 所有嗜铬细胞瘤(10/10)、5/5例副神经节瘤及肿瘤周围正常髓质(10/10)均呈ODF1和CgA弥漫阳性表达,SF-1阴性表达。所有肾上腺皮质腺瘤(15/15)及肿瘤周围正常皮质(15/15)均呈SF-1阳性表达,ODF1阴性表达。CgA在肾上腺皮质腺瘤的阳性表达率为6.7%(1/15)。ODF1和SF-1表达组合对于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皮质腺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10例嗜铬细胞瘤、5例副神经节瘤和15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周围的肾上腺组织以及10例正常肾上腺组织中皮质均表达SF-1(100%),髓质均表达ODF1和CgA。结论 ODF1可作为诊断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新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与SF-1联合可经济、有效地鉴别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皮质腺...  相似文献   

14.
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主要包括两大类,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称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见图1),而发生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的,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两者统称为PHEO。在正常情况下,体内的大多数嗜铬细胞在出生后不久逐渐消退,其余90%的嗜铬细胞位于肾上腺髓质中,另10%分布于主动脉旁的副神经节丛,故PGL以腹主动脉旁(见图2)、肾门及下  相似文献   

15.
副神经节瘤(paraganlionictumors)是一类较罕见的软组织神经内分泌肿瘤,分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最近我们遇到一例肾上腺外腹膜后非功能性巨大副神经节瘤报告如下。患者女性,19岁,于一年前发现右上腹包块,无自觉症状,近...  相似文献   

16.
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是指体内散在分布的,与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有联系的嗜铬或非嗜铬的神经上皮样细胞团.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主要分布于头颈、纵隔、肾上腺及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聚集的部位,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总结近10年中外文献报道,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庞增粉  王春英 《护理研究》2004,18(3):560-560
颈动脉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颈动脉三角区的肿瘤,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少数恶性副神经节瘤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我院于2002年10月为1例左颈动脉恶性副神经节瘤伴纵隔转移病人实行左颈动脉体瘤切除及纵隔肿瘤切除术,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是一类少见的起源于神经脊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主要由成熟的神经节细胞、Schwann细胞、神经组织和神经纤维构成[1-2],通常起源于脊柱旁的交感神经链。肿瘤大多数位于后纵隔、腹膜后,原发于肾上腺髓质者偶见。通常GN很少分泌儿茶酚胺及类固醇激素,不具分泌功能。因此即使肿瘤较大,也常不会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3-4]。然而,本院收治1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adrenal ganglioneuroma,AGN)患者内分泌功能活跃,呈低肾素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黑色素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黑色素性副神经节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块切面见浅黑色斑纹.两例均显示一般副神经节瘤组织学表现,同时又见肿瘤细胞内含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CgA(+),NSE(+),Syn(+),S-100部分支持细胞(+),CK(-),EMA(-)。例1HMB45(+)。两例分别随访2、8年,无复发和转移。结论黑色索性副神经节瘤是副神经节瘤中一种少见亚型,瘤细胞内含多少不等的色素颗粒。需与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类癌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鉴别。  相似文献   

20.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较多的病理医生因认识不足出现误诊、漏诊,现将本院误诊的3例副神经节瘤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