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血清梅毒螺旋体颗粒凝聚试验(TPPA)和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均阳性;脑脊液TPPA均阳性,脑脊液RPR阴性4例,阳性16例,蛋白质均升高,白细胞数正常6例,升高14例.经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随访16例,症状消失4例,好转10例,未好转或恶化2例.结论 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特点,并结合梅毒血清学、脑脊液检查.神经梅毒的治疗仍首选大剂量水剂青霉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早期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诊疗上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12~2014年诊治的20例早期神经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早期神经梅毒血的梅毒血清快速反应素试验(RPR)、荧光密螺旋体抗体(TPPA)检测阳性;脑脊液(cFs)梅毒实验室试验(VDRL、TPPA检测亦阳性;CSF检查,白细胞数升高7例;蛋白升高11例。其中3例伴有头痛头晕症状,2例伴有视物模糊症状,15例为无症状神经梅毒。结论:脑脊液TPPA及VDRL检测有助于神经梅毒的诊断。对于病期大于1年复发梅毒、血清RPR持续阳性患者,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并采取神经梅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为医生能够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特征包括:(1)急性、亚急性起病多,少数慢性起病;(2)临床以间质型,尤其脑卒中最常见;(3)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FTA-ABS)试验及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率极高;(4)脑脊液检查表现为蛋白含量增加、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5)头颅CT或MRI表现病灶多发,可分布在脑前循环及后循环。结论神经梅毒误诊率高,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样但缺乏特异性,根据不同类型有不同发病形式,首诊易误诊,在临床上遇到不明原因的颅内感染、痴呆、脊髓病变及青年人卒中等情况时,要警惕有无神经梅毒的可能,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可能会误诊或使病人做许多无关的检查,失去最佳治疗时间窗,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免疫印迹技术在诊断新生儿先天梅毒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血清为标本,通过免疫印迹技术诊断新生儿先天梅毒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6例梅毒产妇所产新生儿血清,通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血清中梅毒特异性抗体,同时以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为对照检测血清梅毒特异性抗体;对阳性新生儿进行18个月跟踪检测。[结果]免疫印迹检测显示梅毒产妇所产26例新生儿血清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而通过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呈现阳性者为23例;经过18个月跟踪检测,26例血清阳性的新生儿均被诊断为先天梅毒。[结论]免疫印迹技术诊断新生儿先天梅毒敏感性高于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该技术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12例神经梅毒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渭芳 《现代保健》2009,(35):35-36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文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98年3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1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脊髓结核5例,脑膜血管梅毒3例,麻痹性痴呆3例,无症状性神经梅毒1例;血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及快速血浆反应素均阳性;5例头颅CT和MRI表现脑梗死、脑萎缩等表现。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血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及快速血浆反应素阳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探讨其诊疗手段的有效性。方法对2003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的11例神经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包括无症状神经梅毒3例,脑脊膜梅毒1例,脑膜血管梅毒4例,麻痹性痴呆3例。11例患者血清TRUST试验及TPPA试验阳性,脑脊液TPPA阳性;9例脑脊液TRUST试验阳性,2例阴性。4例脑膜血管梅毒头颅MRI检查有相应责任病灶,多表现为梗死灶。经抗梅毒等治疗后有症状患者自称症状明显好转。随访6~24个月,除1例患者须行重复治疗外,其余患者无需重复治疗,随访情况良好。结论早期治疗神经梅毒更有利于症状的改善,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神经梅毒的认识,尽可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分析3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包括无症状型2例,脑膜炎型3例,脑膜血管型16例,麻痹性痴呆型13例,脊髓痨型4例。38例患者血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T)、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及脑脊液TPHA均阳性;脑脊液RPRT检查33例(86.84%,33/38)阳性,5例(13.16%,5/38)阴性。经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血和脑脊液RPRT比治疗前降低,但未转阴;13例(34.21%,13/38)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随访6个月,17例(44.74%,17/38)血和脑脊液RPRT转阴,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33例(86.84%,33/38)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结论神经梅毒临床症状复杂,容易误漏诊;血及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必要依据;青霉素是首选的治疗药物;脑脊液白细胞与蛋白含量是重要的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0例多发性硬化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 资料.结果 儿童MS以急性起病为主,10例中8例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视力障碍最常见,肢体无力、麻木、视力障碍是MS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核磁共振(MRI)的阳性检出率高(10/10);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本病效果肯定.结论 MS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病程多时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结合本病临床特点、影像学、脑脊液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提高临床确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0例多发性硬化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 资料.结果 儿童MS以急性起病为主,10例中8例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视力障碍最常见,肢体无力、麻木、视力障碍是MS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核磁共振(MRI)的阳性检出率高(10/10);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本病效果肯定.结论 MS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病程多时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结合本病临床特点、影像学、脑脊液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提高临床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
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9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及其特性.结果 1208例梅毒患者中有梅毒血清固定的411例,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为34.02%,其中205例经脑脊液检查,确诊为神经梅毒115例,占56.10%;神经梅毒的临床类型以麻痹性痴呆、脑膜血管梅毒和无症状神经梅毒为主,脑脊液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明胶凝集试验、白细胞以及白蛋白异常率均显著高于非神经梅毒.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密切相关,应进行脑脊液实验室检查,以排除神经梅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87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87例HIV阴性的神经梅毒患者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ent test, RPR)、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 TPPA)、梅毒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 absorption test, FTA-ABS)等资料。结果 87例神经梅毒患者中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54例(62.1%),其中眼部受损者最多见;无症状患者33例(37.9%)。 87例患者中脑脊液白细胞异常率为82.8%,脑脊液蛋白异常率为44.8%,脑脊液RPR的异常率为44.8%,脑脊液TPPA阳性率为80.5%,脑脊液FTA-ABS IgG抗体阳性率为87.4%、IgM抗体阳性率为3.4%。有症状患者与无症状患者脑脊液RPR、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症状患者脑脊液FTA-ABS IgG抗体阳性率为94.4%,IgM抗体阳性率为3.7%。结论 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中眼部受损者多见,临床医生对有眼部损害的梅毒患者须警惕神经梅毒的可能。神经梅毒患者中脑脊液RPR检测阳性率较低,脑脊液RPR在诊断神经梅毒中的作用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FTA-ABS抗体阴性不能排除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RUST)和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P ELISA )检测梅毒感染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方法 ]用梅毒微粒凝集试验 (TPPA)为参照 ,将 10 3份血清标本分成阳性、阴性组 ,用TRUST和TP ELISA检测 ,结果与TPPA检测结果比较。 [结果 ]TRUST的假阴性率为 5 %( 2 /3 9) ,假阳性率为 16%( 10 /64 ) ;TP ELISA检测没有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TP ELISA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均显著高于TRUST(P <0 0 5 ) ,且结果与TPPA完全一致。[结论 ]TP ELISA方法优于TRUST ,建议临床检测梅毒螺旋体感染用TP ELISA代替TRUST。  相似文献   

13.
4种方法检测抗梅毒抗体阳性标本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梅毒螺旋体抗体胶体金法检测血清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的标本,同时用TRUST法、EHSA法和TPPA法进行检测,以探讨阳性结果是否存在方法学导致的假阳性.[方法]11 200例无梅毒症状的住院及门诊普通病人为实验组,210例性病门诊病人为对照组.用胶体金进行抗梅毒抗体筛查,检测阳性的标本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检测,以TPPA法为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中检出胶体金法阳性181例,经TPPA法检测确认阳性126例,阳性符合率为69.6%(126/181);以EHSA法检出阳性124例,经TPPA确认全为阳性,阳性符合率为98.4%(124/126);TRUST法检出阳性100例,经TpPA确认阳性91例,9例为阴性;3种方法即EHSA,金标法,TRUST法均阳性为89例.对照组中胶体金法阳性80例,TPPA法阳性51例,EHSA法阳性51例,TRUST法阳性40例,3种方法即ELISA,金标法,TRUST法均阳性为39例.[结论]EHSA法测定抗梅毒抗体与TPPA法有较高的阳性符合率;对TRUST的结果应综合分析;如果多种方法联合检测,可使假阳性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0例多发性硬化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 资料.结果 儿童MS以急性起病为主,10例中8例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视力障碍最常见,肢体无力、麻木、视力障碍是MS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核磁共振(MRI)的阳性检出率高(10/10);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本病效果肯定.结论 MS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病程多时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结合本病临床特点、影像学、脑脊液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提高临床确诊率.  相似文献   

15.
2004年4月13日在出国劳务人员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血清学检测中,发现反应模式特殊1例.原血清试验结果是: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阴性.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阴性.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未致敏颗粒阳性(++),致敏颗粒阳性(+).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P.HA)未致敏血细胞阳性(+),致敏血细胞阳性(++).用TPPA未致敏颗粒对血清吸收后的试验结果是:TPPA未致敏颗粒阴性(-),致敏颗粒阴性(-).对吸收前后的双份血清标本检测类风湿因子(RF)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结果是:均为阴性.说明TP-Ab检测实际操作中对特殊标本吸收试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上海口岸2000年出入境人员梅毒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加强口岸控制疾病的监测,防止性传播疾病的蔓延。[方法]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酶免疫测定(EIA)方法对2000年度33306人次的出入境人员进行了梅毒监测。[结果]检出梅毒感染者160例,感染率为4.80‰。20例外国籍梅毒感染者经酶免疫法检测梅毒特异抗体IgG均为阳性,IgM阳性4例。[结论]各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除开展梅毒的常规监测外,对外国籍感染者还应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根据梅毒感染的阶段而采取相应的卫生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梅毒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减少梅毒感染率。方法对1例不明原因咽痛的出国劳务人员进行梅毒相关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口腔粘膜刮片暗视野螺旋体检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TRUST试验1/8滴度阳性,1/16滴度阴性;TPPA试验阳性;暗视野螺旋体检查阳性。确诊该患者感染梅毒,且出现咽梅毒症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梅毒感染者为出国劳务人员;同性恋者,且有口交行为。结论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临床症状多见于生殖器,偶尔可通过口交感染咽梅毒。因此,耳鼻咽喉科医生在诊疗患者时应加强对此类疾病的注意,避免因误诊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及临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88例住院患儿的临床症状、发病早期脑电图检查、脑脊液细胞学分析以及检测血清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脑电图异常率98.8%;脑脊液细胞学分析异常者78.2%;血清柯萨基B组病毒IgM抗体阳性39.3%,EB病毒IgM抗体阳性38.1%。[结论]本组病毒性脑炎主要由柯萨基B组病毒及EB病毒引起,脑电图及脑脊液细胞学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结核病患者HIV、梅毒及HBV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了解结核病患者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核病患者血清HI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若抗-HIV为阳性按要求复检和送省疾控中心确诊;TP抗体阳性血清作TPPA以确定梅毒感染,并作TRUST检测;HBsAg阳性者再作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5项检查。[结果]共检测了313例结核病患者,未发现抗-HIV阳性者;检出TP抗体阳性8例,经TPPA确定为梅毒感染者7例(2.24%),其中TRUST阴性1例,6例阳性,滴度分别为1︰1~1︰8;HBsAg阳性17例(5.43%),共检出3种HBVM感染模式。[结论]结核病患者中梅毒感染较高,HBV感染不容忽视,同时也应加强HIV感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某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96例患儿治愈出院76例,遗留后遗症17例(智力障碍10例,运动障碍5例,继发性癫痫2例),死亡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脑疝1例).脑电图异常率为91.7%(88/96),明显高于脑脊液、头颅CI和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无明显季节性,起病前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症状,脑电图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结合临床表现、脑脊液和MRI综合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