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11例行CT扫描,均结合患者疫水接触史、实验室检查证实。结果:14个病灶位于大脑半球,1个位于小脑半球。多发病灶4例,单发病灶7例。肉芽肿型6例,脑炎型4例,梗塞型1例。CT上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区,周围有水肿及占位效应,结节或斑片状强化,局部脑萎缩表现呈不规则低密度区,患侧脑沟增宽。结论:CT特征性表现结合血吸虫感染史有助于早期诊断,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头颅CT影像特点,旨在提高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9月间收治的63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做了发病早期(1-12h)CT扫描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对其影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3例脑梗死患者中致脑组织低密度征26例,表现为灰质密度减低、灰白质交界消失,边界不清.轻微占位效应的患者有23例,主要表现为脑皮质沟变浅或消失、脑室受压变形,与脑缺血、脑水肿有关.脑密度增高征14例,主要表现在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结论:早期脑梗死患者CT诊断影像特征各有特点,掌握其早期CT扫描影像特征,有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徐娀 《中国保健》2006,14(12):142-143
本文报告58例外伤性脑梗塞,均发生于车祸或头部撞伤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大部分病人表现有偏瘫等.且小儿与成人发病部位各有其规律性,小儿多位于基底节-内囊区,成人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及基底节区.小儿CT表现多为小卵园形低密度影,成人CT表现多为小片或大片状低密度影.本文讨论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并比较其CT特征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6例诊断为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致密动脉征2例,岛带征d例,基底节区结构模糊14例,占位征、脑沟消失、脑室受压33例。MRI表现DWI高信号,MRS呈低信号6例。结论cT与MRI相结合对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Wallerian变性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探讨。分析43例大脑半球一处或多处陈旧性梗塞的CT及临床表现,并以1个月内发生的脑梗塞、腔隙性和缺血性各1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43例脑梗塞病人中,有13例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一侧大脑半球皮层运动区大面积陈旧性梗塞,均有Wallerian变性表现,其余累及皮层运动区外的陈旧性梗塞,各个部位的小梗塞灶及对照组均无Wallerian变性表现。结论:(1  相似文献   

6.
沈亦亦 《工企医刊》2010,23(4):22-23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从而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对我院2005年~2009年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多无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AFP为阴性。CT表现为平扫呈不规则或类圆形低密度肿物,境界不清,其内可有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大部分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部分无强化,延时均有进一步强化。结论:要结合临床病史、CT增强表现及其他部分相关检查才能提高对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CT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106例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6例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T影像学结果显示,慢性缺血性脑白质病变35例,小面积缺血性脑梗死85例,大面积缺血性脑梗死12例,脑出血6例.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CT影像学特征以多发小面积脑梗死、慢性缺血性脑白质病灶为主,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丘脑、脑区,定期头颅CT检查对2型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表现及诊断依据.方法 对86例临床诊断为HIE的新生儿进行CT检查,分析脑实质低密度病灶的形态、范围、CT值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小部分病例脑实质低密度病灶的CT值>18Hu,脑实质低密度病灶的形态、范围与临床症状更为符合.结论 脑实质低密度病灶CT值的高低并不是HIE脑部损害的准确指标,脑实质低密度病灶的形态范围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小儿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与CT表现。方法 对43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病因:头轻微外伤21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水痘2例,线粒体脑肌病(MELAS),烟雾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原因不明9例。(2)临床表现:偏瘫41例,失语5例,癫痫10例,突发性耳聋2例。(3)CT:43例患儿发现51处病灶,其中15例患儿发现一侧或双侧基底节区点状或片状钙化,其附近存在类圆形点或片状低密度灶。(4)预后:40例患儿在12周内症状消失。结论 小儿与成人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病因不同,预后好。基底节钙化与外伤后急性偏瘫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费莹 《现代保健》2010,(31):172-173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价值,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 对76例HIE患儿进行头颅CT检查,并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轻度32例,占42.10%(32/76),CT表现为散在、局灶性低密度影分布于1~2个脑叶;中度33例,占43.42%(33/76),CT表现为低密度影分布超过两个脑叶,灰白质界限模糊;重度11例,占14.47%(11/76),CT表现为各脑叶呈弥漫性低密度影,灰白质界限消失.结论 头颅CT检查能客观反映HIE病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并确定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对早期诊断及治疗、降低后遗症的发生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对钙的脑内沉着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报告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钙的脑内沉着16例,对其临床表现和颅脑CT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内钙质沉着。临床主要症状为手足抽搐、手足痉挛、惊厥、癫痫和癫痫发作性晕厥等。生化检查表现为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浓度降低、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CT表现为两侧基底节(豆状核及尾状核)、丘脑、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内对称性或不对称性分布的斑点状、斑片状、条带状或半环状多发的不规则高密度灶。在头部CT扫描片上,两侧小脑半球、大脑半球和基底节区的脑内钙质沉着也可更加广泛。结论癫痫和癫痫发作性晕厥可能与钙的脑内沉着有关。颅脑CT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对脑内钙质沉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儿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与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与CT表现。方法对43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病因:头轻微外伤21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水痘2例,线粒体脑肌病(MELAS),烟雾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原因不明9例。(2)临床表现:偏瘫41例,失语5例,癫疒间10例,突发性耳聋2例。(3)CT:43例患儿发现51处病灶,其中15例患儿发现一侧或双侧基底节区点状或片状钙化,其附近存在类圆形点或片状低密度灶。(4)预后:40例患儿在12周内症状消失。结论小儿与成人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病因不同,预后好。基底节钙化与外伤后急性偏瘫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讨以小动脉病变为主要发病机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CT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利用TCD技术检测12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颞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及后动脉;经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记录血流速度,观察频谱形态及监听音频变化、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等。结果:120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TCD检测结果血流动力学异常109例(90.8%),脑动脉硬化112例(93.3%),血流速度正常11例(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T/MRI显示96例(80%)梗死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区和基底节合并放射冠、侧脑室旁等多发梗死灶。结论:患者同时行TCD和CT检测,对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病因和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标准数据库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Scenium软件研究不同年龄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建立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标准数据库。方法收集318例健康体检者的脑PET图像,按年龄分7组。用Scenium软件进行图像归一化并勾划脑区,得到不同年龄段各脑区SUV平均值后进行分析。结果建立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标准数据库。本数据库显示各脑区葡萄糖代谢随年龄增加呈递减趋势,31-40岁、51-60岁年龄段明显;减低显著脑区有额叶、颞叶、岛叶、扣带回及基底节,左侧较明显;小脑、杏仁核、海马及海马旁回减低不明显。结论正常人脑功能代谢随年龄增加呈非匀速性、非对称性减低。不同年龄段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标准数据库为功能性脑疾病PET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孤独症脑影像学的特征,为孤独症的神经影像学进一步病因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368例孤独症患儿的结构性和功能性脑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孤独症患儿脑结构MRI异常率35.5%(55/155)>CT异常率12.7%(26/205),其存在的主要异常部位为大脑皮层、脑白质、小脑、基底节和脑室系统。功能性脑影像学检查SPECT、fMRI、MRS、DTI中以SPECT应用最多,31例患儿SPECT 结果显示所有患儿脑血流灌注均有局部改变,其中局部脑血流灌注减少的有26例,发生率为83.9%,主要为额颞顶叶和海马区,局部脑血流灌注增加的部位均为基底节区。结论 孤独症的发生与大脑多个部位的结构或功能改变密切相关,功能性脑影像学比结构影像学检查对探讨孤独症的病理机制更为敏感,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脑梗死后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VCI)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56例采用CT或MRI明确患者病灶部位、测定病灶体积,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有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史。使用MOCA与HAMD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根据MOCA表筛查发现高龄、教育程度低、高血压、糖尿病、多次梗死、多发病灶、脑萎缩患者组多于对照组组。结论认知功能障碍与发病的部位及病灶体积大小有关,同时高龄、受教育程度低、长期酗酒、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概率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和CT及MRI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临床与CT、MRI表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6例DEACMP患者临床表现、预后、颅脑CT及MRI进行分析。结果DEACMP患者临床表现以精神意识障碍和锥体外系神经损害最为突出。CT的典型表现为双侧大脑白质、两侧或单侧基底节或苍白球低密度改变;MRI异常表现为苍白球变性坏死,双侧大脑白质脱髓鞘,以脑室周围为主,T2加权呈高信号,T1加权呈等信号或低信号,海马区及脑干的病变,后期出现脑萎缩征象。MRI阳性检出率为82.1%,CT阳性检出率为43.2%,MRI敏感性高于CT。结论患者预后与年龄、中毒后昏迷时间的长短和治疗效果有关系,CT、MRI对DEACMP脑损伤的诊断和评价预后均有意义,MRI对DEACMP脑损伤的诊断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杨伟  夏禹  邱毅 《现代保健》2014,(27):51-53
目的:探讨颅脑MRI T1WI高信号病变影像表现,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生机制和病理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颅脑MRI TIWI高信号病变的影像表现,包括脑出血、黑色素瘤、糖尿病脑病、缺血缺氧性脑病、亚急性期脑梗死、颅内囊肿及脂肪瘤。结果:脑出血T1WI以高信号为主,T2WI呈低或高信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呈低信号;黑色素瘤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低信号,无灶周水肿;糖尿病脑病可见双侧或单侧基底节区T1WI高信号,T2WI信号正常或轻度降低。脑缺血缺氧性疾病高信号主要位于侧脑室旁白质,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亚急性期脑梗死高信号主要位于脑灰质,呈片状或脑回样高信号;颅内囊肿主要见于脑室内和鞍区,T1WI以高信号为主,T2WI呈高或/和低信号。脂肪瘤位于大脑镰旁,压脂像呈低信号。结论:含正铁血红蛋白、黑色素、脂质、蛋白及矿物质病变在T1WI上可呈高信号,熟悉这些病变化学组成及其对T1时间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塞的CT和临床特点,为该病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清华大学医院175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和CT诊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5;1;以60~79岁病人较多,占73.2%;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区。结论60-79岁的男性应成为放射科CT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讨论急性脑出血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 选择30例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治疗的急性脑出血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选择30例同期的急性非脑出血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使用64排128层的螺旋CT检测.结果 选取30例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其中有20例患者发生基底节出血,有3例患者发生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