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深吸气引导足踝背伸30°、深呼气引导足踝跖屈45°的主动屈伸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以寻找简便易行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2012年1-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30名健康受试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单纯足踝主动屈伸运动与以深吸气引导足踝背伸30°、深呼气引导足踝趾屈45°运动时股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受试者的主观评价。结果以深呼吸为节拍引导足踝主动屈伸运动与单纯足踝主动屈伸运动相比较,前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血流速度增大时的持续时间及血流量均大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受试者对前者的依从性及掌握程度均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以深呼吸为节拍引导足踝主动屈伸运动能更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有效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且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掌握。  相似文献   

2.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多发生于腓肠肌静脉丛 ,其发生率欧美地区为 37%~6 9% ,我国吕厚山等报道为47 1% [1] ,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栓不但会致患肢栓塞部位局部疼痛 ,而且可向近端主干静脉蔓延 ,并发静脉功能不全 ,或脱落后引起肺栓塞 ,  相似文献   

3.
人力挤压腓肠肌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巧玲 《护理与康复》2008,7(10):731-732
目的探讨人力挤压腓肠肌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20例40侧健康成人股静脉分别在静息状态、足踝主动运动及人力挤压腓肠肌状态下的静脉血流峰速度。结果足踝主动运动、人力挤压腓肠肌时的股静脉回流峰速度明显高于静息状态下股静脉回流峰速度,经ANDVA方差分析,F=23.596,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力挤压腓肠肌能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妇科肿瘤病人的严重并发症。该术后病人早期症状多为小腿部疼痛,易被忽略,多数在髂股静脉发生栓塞出现下肢肿胀后才引起临床注意,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致患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严重的栓子脱离原部位,可引起急性肺栓塞(PE)而危及生命。我科自1998年5月-2005年3月共961例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0例,均做到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痊愈出院。现将本组病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寻求防治对策。方法针对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制定完善护理预防管理体制,针对性优化治疗的流程,加强培训,对比分析在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前后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由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前的43.5%下降至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可全面提高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管理水平,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不同护理方式对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莉莉  徐燕 《护理研究》2005,19(12):2690-2692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选择有效的活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名健康自愿受试者股静脉在平卧静息状态、下肢抬高30度、踝关节主动伸屈运动、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4种状态下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和单位时间血流量。[结果]在这4种常用护理方式中,以平卧静息状态股静脉血液回流速度最慢,其他3种方式在静息状态基础上都有增加。其中,足踝主动活动组增加最快,其次是足踝被动活动组,而下肢抬高组增加较少。[结论]下肢抬高及踝关节运动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以踝关节主动运动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陈永志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466-1466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并发症。若能早期预防、诊断,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减少肺栓塞及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病率,促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其重要的意义。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栓塞患者41例,进行积极诊断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一例开颅术后并发下肢广泛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有时会引起严重后果。其发生和处理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应受到神经科护理工作者的重视。现将一典型病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0岁,右眼视力下降9个月,MRI示颅内占位。既往:无其它器质性疾病。凝血时间、血象及其它各项辅助检查正常。于1999年9月27日在全麻下行右额颞开颅蝶骨嵴内13脑膜瘤全切除术。术前麻醉中行股静脉穿刺留置深静脉导管,先于右侧股静脉穿刺引入导丝顺利,但导管插入约8~10cm后继续插管困难,于是换左侧股静脉穿刺,仍插管困难,后改用无导丝深静脉穿刺导管成功。…  相似文献   

9.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现将本院腹部手术后并发DVT18例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0年1月至2006年1月,本院行腹部手术3456例,术后并发DVT18例(0.52%)。患者年龄40~68岁(平均48.53岁),体重48~71kg(平均56.8kg);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活动受限、肿胀、肢体增粗、皮肤苍白或发钳,皮温低,腓肠肌挤压痛试验阳性,Homans征阳性,术后体温37.5℃~38.5℃,血象偏高。18例中复合性创伤12例(66.7%),其中小肠破裂合并单侧股骨骨折6例行肠修补术、胰腺损伤合并腰椎压缩性骨折2例行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见性护理方法。方法:对53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术前、术后进行全面评估及心理护理,术后给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及抗凝药物治疗。结果:本组5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DVT。结论:预防治疗和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  相似文献   

11.
不同护理方式对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莉莉  徐燕 《护理研究》2005,19(29):2690-2692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选择有效的活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名健康自愿受试者股静脉在平卧静息状态、下肢抬高30度、踝关节主动伸屈运动、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4种状态下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和单位时间血流量.[结果]在这4种常用护理方式中,以平卧静息状态股静脉血液回流速度最慢,其他3种方式在静息状态基础上都有增加.其中,足踝主动活动组增加最快,其次是足踝被动活动组,而下肢抬高组增加较少.[结论]下肢抬高及踝关节运动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以踝关节主动运动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高,然而临床上并不能对所有THA后的患者做静脉造影等客观检查以确定DVT的存在,因此,在DVT发生之前的亚临床阶段将其阻断是骨科护理的重点[1]。1999年8月 ̄2004年12月,本院全髋关节置换术42例,有8例出现DVT的先兆征象,最后经过系统的非手术疗法而痊愈,提示手术后的严密观察及护理能有效减少DVT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共42例,其中男14例,女28例;年龄52 ̄90岁,平均年龄72岁;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1例,股骨颈或股骨头骨折28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1.2…  相似文献   

13.
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深静脉栓塞(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可高达47.1%,因此,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做好DVT的预防护理。我科2005年6月-2007年6月共施行76例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仅3例发生DVT,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史丽玉 《全科护理》2014,(31):2914-2915
[目的]探讨病人行髋关节置换术后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制定预防方法和实施护理措施。[结果]28例病人均痊愈出院,随访3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了解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病人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6.
李学军  董红  赵鉴非 《现代康复》1999,3(11):1387-1387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牢在50%~70%之间,但下肢手术后较少发现。现介绍2例下肢手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的诊治。  相似文献   

17.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其进行有效防治至关重要.踝泵运动作为一种安全、经济、易获得的血栓预防措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不同医疗单元的踝泵运动方式各异,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常无法达到应有效果.本文围绕运动自主性、运动形式、运动角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月某院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78例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均对病人的下肢实施彩超检查,分析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部位和结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为年龄、三酰甘油(TG)水平、麻醉方式、是否饮酒、是否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家族史(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级、全身麻醉、TG水平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分级、全身麻醉、TG水平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引起重视,根据影响因素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种护理模式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小腿肿胀、疼痛及DVT发生情况.结果 2组小腿肿胀、疼痛及DVT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循证护理不仅为临床提供依据,提高护理质量,还可以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对31例开颅手术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29例患肢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治愈。占93.55%。其中26例复查彩超.15例栓塞血管完全再通,11例栓塞血管部分再通,侧支循环增加。1例镰旁脑膜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链激酶溶栓3天出现血尿及脑出血破入脑室,停药后好转出院;1例重型颅脑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结论:提出预防应从病因出发,通过早期积极主动和被动活动促进静脉回流。开颅术后早期密切观察病情,指导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协助医师做好预防性抗凝扩容治疗.观察预防治疗后的效果,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