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斯可哉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1,28(3)
有关开颅术后循环血容量 (CBV)的变化尚未见文献报道。作者运用静脉注射碘氰蓝 (ICG)结合脉冲分光光度测定法(PulseSpectrophotometry)测定 17例病人开颅术前后的CBV变化。此 17例包括 8男 9女 ,平均年龄为 5 1± 14岁 ;6例为良性脑肿瘤 ,7例为恶性脑肿瘤 ,4例为未破裂的脑动脉瘤。 1例经额、8例经额颞、2例经颞、3例经颞顶、3例经枕下开颅。病人进手术室前、术后即刻、术后 1天、2天和 7天各测定CBV一次 ,同时测定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AVP)、肾素、醛固酮、血浆总蛋白、白蛋… 相似文献
2.
贾涛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2,29(5):413-41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对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有扩血管药物缓释装置的应用,新的扩血管药物如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纤溶酶原激活剂等的研究,以及对基因治疗和NO控释体等新方法的探索,对于彻底控制脑血管痉挛带来的危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陆振康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1,(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特别是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治疗的最大障碍.可见于30-50%脑动脉瘤破裂病人.此现象始于出血后第4-13天, 相似文献
4.
临床和实验性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自由基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和实验性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自由基代谢的变化(摘要)刘芳龄刘多三饶明莉田玉旺郝晓淑为了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动脉痉挛(DCVS)时自由基代谢的变化,我们从自由基含量、自由基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的脑血管痉挛是临床上一个比较常见的严重情况,如不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可因脑水肿、脑疝而死亡。近年来已被重视,研究进展也较快。发生因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各家报告不一,斋藤勇报告为49%,石井昌三等报告为51%,有的文献谈到在急性期(2周)内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开展的脑血管痉挛治疗的一种新手段——血管扩张术,介绍该术适应症、禁忌症、方法和机理以及疗效. 相似文献
7.
张天锡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5,(2)
报道1978—1980年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血管痉挛(CAS)的发生率,并结合文献重点分析 CAS 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诸问题。本组60例中,23例发病后即陷入昏迷直至死亡未转清醒,内6例脑动脉造影均显示 CAS。另37例无昏迷者,32例行动脉造影,8例无神经症状者仅1例有 CAS;29例继发神经症状者中,24例脑动脉造影22例(92%)有 CAS。总计38例脑血管造影证实 CAS 的发生率为76%(29/38)。一般文献报道通常为30~40%。蛛血时 CAS 的发病机制颇多争议,不同的假设如下:一、在溢出血管外的血液中存在一些致痉挛产物,诸如组织胺、血清素、前列腺素,凝栓质 A_2,白细胞激肽、钙离子等。但在中和上述各种产物后并不能阻止 CAS 的发生。故此说未尝得到确证。二、受损脑组织释出致痉挛性神经介质至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实验以家兔为模型,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SR)波谱仪直接检测脑脊液中氧自由基(OFR)含量的变化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方法直接检测氧自由基。结果:在三组中动脉红细胞组家兔脑动脉痉挛程度最重(-32±7.2),且脑脊液氧自由基相对含量最高(0.39±0.03)。静脉红细胞组家兔痉挛程度次之(-15.4±4.0),脑脊液氧自由基相对含量也较低(0.15±0.01)。结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过程中伴有氧自由基的升高。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痉挛(cerebrovasospasm,CVS)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弥漫性脑水肿和迟发性缺血性神经损伤,是SAH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1].目前,有研究表明[2]其发生与体内磷酸二酯酶表达增高密切相关.本文将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CVS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杨金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3,(5)
尽管在SAH 后血管痉挛的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SAH 后的动脉狭窄依然是动脉瘤破裂病人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为找到一种安全和全面 相似文献
11.
廖建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8):62-63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应用效果,以期进一步明确其机制,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给予尼莫地平治疗作为观察组,与以往未予以尼莫地平治疗的9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者进行对比观察(对照组),同时对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和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值等内容予以观察、对比且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率优于对照组,且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值低于对照组(P<0.05),且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中应用效果良好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鼠脑血管痉挛时尼莫地平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对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及尼莫地平(ND)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单纯SAH组和ND处理组大鼠观察手术前后基底动脉管径,并检测24h内局部脑血流量(rCBF)、SEP潜伏期及脑组织内皮素-1(ET-1)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SAH组大鼠在诱导SAH后rCBF立即降低,并持续24h,同时有基底动脉痉挛;SAH后1h开始至24hSEP潜伏期逐渐延长,脑组织ET-1含量显著增加,ND处理组大鼠上述变化均较轻。结论 SAH后CVS可通过脑血流的降低,脑组织ET-1增加而导致SEP潜伏期延长,ND通过拮抗脑组织ET-1变化而对之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1)
目的评估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脑动脉瘤介入术中及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每根血管剂量3~10 mg不等,平均(5.3±2.6)mg。每例病人剂量3~25 mg不等,平均剂量(8.0±4.9)mg。比较灌注治疗前、中、后病人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情况。结果本组共实施30根血管的灌注治疗,其中27根痉挛血管获得影像学改善。与术前比较,术中、术后病人的心率和MAP均无明显改变(P0.05)。无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20例,时间3~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1分16例,2分3例,3分1例。结论动脉灌注维拉帕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痉挛动脉的自由基代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时痉挛动脉的自由基代谢变化。通过了对DCVS时痉挛动脉的自由基含量、自由基清除酶超氧化物岐化酶(Cu-Zn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自由基代谢产物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1)痉挛动脉的自由基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Cu-Zn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Cat活性明显升高(P<0.01);(3)LPO含量明显升高(P<0.01)。本实验结果证实SAH后DCVS时痉挛动脉存在自由基的代谢紊乱,自由基介导的病理作用可能在DCVS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德广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2,(1)
作者系统地分析了9例继发于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扩容提高前负荷对心功能的影响.病人年龄34-63岁,既往无心肺疾病.按Hunt和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3例.全部病人均具有血管痉挛的临床及/或放射学证据.方法是将一根 相似文献
16.
田维东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4,31(2):205-20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脑动脉瘤破裂后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脑血管痉挛的重要病理改变是不同程度的部分或全脑缺血,可造成迟发性神经损害(DIND),如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恢复充足的血供可致脑梗死。改善血管痉挛引起的脑缺血,目前有三“H”疗法、动脉内灌注盐酸罂粟碱及腔内血管成形术等方法。但有些病人仍出现进行性缺血性神经 相似文献
17.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爱滋病)直到80年代才被确立为一独立的疾病。晚近笔者获得了若干篇脑诱发电位系列在AIDS疾病和HIV感染者研究中的应用报告。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爱滋病)直到80年代才被确立为一独立的疾病。晚近笔者获得了若干篇脑诱发电体系列在AIDS疾病和HIV感染者研究中的应用报告。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脑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及脑血管痉挛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最佳手术时机和方法,分析影响脑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探讨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最佳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探讨不同时期开颅手术的效果和急性期锁孔手术的相对适应证,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各种防治脑血管痉挛措施的效果.结果使用常规开颅显微手术治疗361例,其中急性期手术222例,92%动脉瘤夹闭成功;发病后4~14d手术63例;延期手术76例.非急性期手术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27例(27/139).经眉眶上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31例.未行手术治疗20例.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总发生率为45.5%,其中静脉联合使用尼莫同加硫酸镁组为32.7%;尼莫同加环孢菌素-A组为33.3%.术后3个月时预后良好333例,中残29例,重残及植物人15例,死亡23例,自动出院12例.病程中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动脉瘤多次破裂的预后较差.结论脑动脉瘤一旦发现应积极争取早期手术治疗,锁孔手术同样适合急性期手术.病程中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病情危重及动脉瘤多次破裂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静脉联合使用尼莫同加硫酸镁或尼莫同加环孢菌素-A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原因之一。使用降低细胞内Ca^2+水平的药物均能扩张血管,解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