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女,2岁零8个月,因“尿潴留行耻骨上膀胱穿刺引流术后2天”,于1997年4月16日由本院小儿科转入我科。体格检查:患儿较正常同龄儿瘦小,营养状况较差,智力正常,心肾肝脾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尿、大便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生化检查无异常。B超示:膀胱占位性病变,约3.5cm×5.5cm大小。CT示:膀胱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临床诊断:膀胱肿瘤伴淋巴结转移。在全麻下行膀胱镜检查,镜下见膀胱前壁有受压征象,膀胱粘膜光整,未见新生物。改用电切镜在膀胱前壁切开膀胱粘膜,见粘膜下肌肉层呈葡萄状小泡样改变,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结合文献报告1例膀胱肉瘤样癌病例。方法 对1例老年男性膀胱肉瘤样癌病例进行报道并对文献复习。结果病人男,83岁,以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收入院。CT影像学检查示膀胱内混合密度肿物。膀胱镜检示膀胱内多发肿物。予以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镜检示,癌及肉瘤成分共存,两者间分界明显。术后组织免疫组化检查示CK(-),CK7(-),CK20(-),EMA(+),Vimentin(2+),Desmin(-),CD34(-),Myogenin(-),GATA3(+/-),S-100(-),Melanoma(-),Ki-67(+60%)。据此诊断为膀胱肉瘤样癌。术后第3个月复查全腹CT示膀胱内肿瘤复发及膀胱外转移。术后1年后病人死于肿瘤全身转移。结论 膀胱肉瘤样癌病例多数同时表达上皮及间质肿瘤标志物。病例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需要加强此类病例资料收集。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2岁。因左大腿肿物于1999-09初入院。患者于一年前发现左大腿中部有一很小肿物、不痛、皮肤外观正常,没有系统检查。近来肿物生长迅速,病人走路有些不便来我院外科就诊。体检:外科检查,左大腿外侧皮下有一近圆形肿物,约7cm×8cm,质较紧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皮肤颜色正常,无压痛,局部表面湿度略高,同侧腹股沟淋巴结可触及米粒大小2个。其它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穿刺细胞学检查:对肿物进行细针穿刺,吸取少量血性粘液、涂薄片数张,经瑞吉氏混合染色,然后镜检。镜下见到多量的成因及散在肉瘤细胞。细胞体积大小不… 相似文献
4.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8岁。主因间断咳嗽、咯痰、发热两年,加重1周于2000年3月21日入院。于入院前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黄痰伴发热、盗汗,体温最高38℃。于外院查胸片示右肺中上叶大面积高密度阴影。按肺炎治疗10余天,复查胸片较前无变化。后查OT试验、支气管镜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刷检未获瘤细胞。1年前再次出现高热,盗汗及纳差。复查支气管镜,灌洗液培养为毛霉菌,绿脓杆菌。经氟康唑、磷霉素等治疗后,体温降至38℃以下,仍有咳嗽,咯黄痰,间断痰中带血,偶有铁锈色血块。入院前反复多次胸片及CT检查,右肺上叶阴影均无明显变化,1周前再次出现高热而入院。查体:体温38.5℃,脉搏10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合作,轻度贫血貌,右锁骨上可及1个2cm×3cm大小淋巴结,质 相似文献
5.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43岁,主因活动后心悸、气短,休息后缓解两个月,近逐渐加重,并出现夜间不能平卧、腹胀、乏力,于1999年4月底在当地医院超声心动图示“心包少量积液”,于1999年5月初住我院。患病前后无咳嗽、咯痰、咯血,无盗汗、低热,无双下肢水肿,无消瘦及体重下降。既往身体健康,无结核病史。入院查体:营养中等,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颈静脉怒张( ),Kussmaul征(-)。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尖搏动不明显,心界向左扩大,心尖位于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外1.5cm;心率100次/分,律齐,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 ,2 0岁。双下肢疼痛 1年 ,腰酸及双下肢瘫痪 2个月入院。患者约 1年前无诱因出现双下肢痛 ,以外侧为主 ,伴午后潮热及盗汗 ,5个月前发现肺结核 ,抗痨治疗 3个月 ,症状缓解 ,双下肢痛减轻 ,停药后下肢痛加剧 ,无力。近 2个月双下肢瘫痪 ,腹股沟以下麻木 ,大小便失禁 ,双下肢剧痛。再次抗痨治疗 ,但病情仍呈进行性加重。查体 :腰椎生理前凸消失 ,L4棘突及附近腿 0级 ,肛周反射消失 ,下肢肌张力低 ,腱反射消失 ,病理反射阴性。X光片 :L4椎体虫蚀样破坏 ,双椎弓根均见破坏 ,椎间隙正常 ,椎旁见L4为中心向外突出之阴影 ,上缘至L3 水平 ,… 相似文献
7.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85岁,半年前发现右肩部肿物,无疼痛、肿胀,未予重视.由于肿物进行性增大来院就诊.MRI表现:肿物位置较表浅,位于浅表肌肉间隙,大小为6.0 cm×7.2cm,分叶状,边界欠清;MRI平扫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MRI增强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囊状强化.手术所见右肩部肌肉间隙有一不规则肿物,呈分叶状,约6 cm×7 cm,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临床考虑为软组织肿瘤,最终行“右肩部肿物局部切除术”,标本送检病理科,诊断为黏液纤维肉瘤.后又因“右肩部肿物切除术后1个月,复发10天”再次就诊于本院,术后标本送检病理科.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肉瘤的诊疗方法。方法报告2例膀胱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并进行讨论。结果术后随访6-26个月,2例均死于全身脏器功能衰竭,多处转移。结论膀胱平滑肌肉瘤是种高度恶性肿瘤,具有浸润生长的特点,预后不良。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早期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80岁。主因无痛性肉眼血尿20 d,行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肿瘤1 d入院。术中见膀胱肿瘤位于膀胱左前顶部,有蒂,大小约8 cm×7 cm×7 cm,表面附有脓苔,呈菜花样。病理检查:巨检:灰白肿物1个,8 cm×6·5 cm×6·8 cm大小,肿物表面见不完整包膜,切面灰白色,质软。镜检: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3.
本文收集1986年~1996年收治的8例膀脱腺癌,并复习有关文献,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年龄40~69岁,平均59岁。病程2个月至2年。入院主要临床表现为全程肉眼血尿同时伴有尿路刺激症状,排尿困难1例,尿中排出粘液祥物1例,耻骨上包块1例。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及脓细胞;B超检查均有膀脸占位性病变;膀跳镜检查均见广基性肿块,表面苍白,2例有活动性出血,其中1例因膀跳内大量血块,尿储留急诊手术,l例肿瘤表面有粘液样分泌物。手术探查7例,4例位于膀眈顶后部,l例位于三角区,2例位于右侧壁。肿块直径2.ocm~4.s… 相似文献
14.
15.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32岁。因发现右颅顶肿物且生长迅速,于1989年11月27日住院。在外院曾作探查手术,见帽状腱膜下有形态不规则的肿物、较脆,颅骨受侵蚀,手术仅切除部分肿物,病理活检报告(天津医学院病理科):高分化平滑肌肉瘤(图1)。入院查体:颅顶右侧头皮隆起5cm×1.5cm,不活动,无触痛。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CT显示局部颅骨破坏,直径约3cm,肿瘤突入颅内深约1.5cm。于1989年12月9日在颅脑CT片导引下行电化学治疗。方法:在隆起部中心,经头皮插入阳极1枚,深度约为肿瘤的3/4;阴极2枚,与阳极并列于头皮隆起的上、下缘,各插入一枚。通直流电6V、电流60mA,时间156min,电量455C(库伦)。治 相似文献
16.
17.
19.
目的 探讨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ibrosarcomatous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FS-DFSP)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FS-DFSP病人临床资料。结果病人因“额部肿块切除术后10年,再发1年”入院。皮损组织病理:短梭形细胞呈席纹状排列,部分区域呈束状、鱼骨样排列。免疫组化:CD34(+)、波形蛋白(Vimentin)(+)、Ki-67增生活跃区60%(+)。诊断为FS-DFSP,予以扩大范围皮肤病损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FS-DFSP发病率低,易误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警惕性有助于确诊及降低临床误诊率。 相似文献
20.
1病例报告患儿,男,4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呈间歇性发作1月余,近1周加重并伴尿频、尿急、尿痛、尿流中断于2003-12-11来院就诊。查体:发育正常,心界不大,贫血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肝脾未触及。尿常规:红细胞( ),白细胞( ),血常规:红细胞2·50×1012/L,血红蛋白82g/L。应用美国GE公司LOGQT5Expert彩超诊断仪检查,凸阵探头,频率4·0MHz。患儿常规憋尿,取仰卧位。探头置于耻骨联合上方作纵、横、斜多切面扫查。超声显示:膀胱壁增厚,于后壁见一范围4·0cm×3·5cm×3·0cm偏强实性团块,内回声不均。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整,无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