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状况,探讨内皮功能不全在不同类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1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向冠脉内依次以递增剂量注入乙酰胆碱。以定量冠脉造影分析软件测量狭窄病变段最小腔径、邻近病变的造影正常段和正常冠状动脉支注入乙酰胆碱前后的内径,比较两组在上述检测部位的内径变化率。结果:两组在注入乙酰胆碱后各检测部位的内径均较基础值显著缩小;在狭窄病变段和邻近病变的造影正常段,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内径变化率显著大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正常冠状动脉支,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内径变化率亦呈现出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意义。结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均存在弥漫性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不全,但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内皮功能损伤程度大于稳定型心绞痛,内皮功能障碍的恶化可能是促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介素10(IL-10)水平,了解其变化与患者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收入4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同时收入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以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清中hsCRP、MIF、IL-10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12.53±2.89)mg/L高于对照组(3.46±1.02)mg/L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51±0.9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IF水平(30.94±5.85)μg/L高于对照组(8.31±1.38)μg/L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85±1.4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组hsCRP及MI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19.44±2.11)ng/L和(20.19±2.04)ng/L,与对照组(14.89±2.49)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炎症反应与抗炎反应生物标志物存在不同的表达情况,提示心绞痛患者体内炎症反应与抗炎反应平衡与患者病情进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了解hsCRP及MIF在其中的变化。方法6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55例健康志愿者。以ELISA法检测分析其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变化。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12.93±3.67)mg/L及MIF水平(23.60±6.31)μg/L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4.37±1.28)mg/L,MIF(9.89±1.04)μg/L]及对照组[hsCRP(3.51±1.47)mg/L,MIF(9.58±1.2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组hsCRP及MIF水平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hsCRP及MIF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有明显升高,对hsCRP及MIF检测可能有助于鉴别高危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87例患者均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正确积极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精心细致的护理措施,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尽快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心电、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66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观察治疗2个月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时辛伐他汀组便出现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升高,辛伐他汀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率明显提高,心电图缺血明显改善。结论辛伐他汀降脂疗效显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明显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某些疾病状态下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蛋白含量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在多种疾病中要发生活化反应并参与血栓形成,本研究利用自制的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单位点免疫放射分析测定药盒,来研究血栓性疾病等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结果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体内自小板活化程度显著升高,且与病程相关,以梗塞后48h内为高峰;不稳定型心绞痛、慢性肝炎和肝硬变伴有显著的血小板活化,而稳定型心绞痛、糖尿病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体内血小板活化不明显;血液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用传统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心电图心肌缺血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比索洛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B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比索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心电图变化,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有效率为63.3%,B组有效率为93.3%,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比索洛尔治疗有着明显的临床疗效,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张依山 《医学信息》2006,19(10):1861-1861
冠心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间应用银杏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WHO诊断标准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0例,男76例,女64例,平均年龄56.4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伴高血压60例,糖尿病11例,陈旧性心肌梗塞5例;对照组140例,男80例,女60例,平均年龄57.2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2例,伴高血压55例,糖尿病16例,陈旧性心肌梗塞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47例作为观察组(按Braunwald分级分为三个亚组),选取同期非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四组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各亚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亚组中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阳性率,BraunwaldⅢ级组患者明显高于BraunwaldⅡ级组和Ⅰ级组患者,BraunwaldⅡ级组患者亦明显高于Braunwald Ⅰ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胱抑素C水平随着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检测血清胱抑素C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助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5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54例对照组在术前24h,术后6、24h和1周分别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及QTcd。结果 治疗组支架置入术后QTd、QTcd早期(6h)即有明显改善,对照组冠造前后QTd、QTcd无显著改善。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的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并与稳定型心绞痛比较 ,以探讨内皮功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男15例 ,女5例 ,年龄58.3±7.4岁 )和1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男14例 ,女3例 ,年龄57.7±8.6岁 ) ,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后 ,向冠脉内依次以递增剂量 (左冠脉分别为20ug 、40ug、100ug,右冠脉分别为20ug、50ug)注入乙酰胆碱。以定量冠脉造影分析软件分别测量狭窄病变段最小腔径、邻近病变的造影正常段和正常冠状动脉支的基础内径值和注入乙酰胆碱最大剂量后的内径值 ,比较两组在上述部位的内径变化率。结果两组在注入乙酰胆碱后各检测部位的内径均较基础值显著缩小。在狭窄病变段和邻近病变的造影正常段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内径变化率显著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 -59±38) %vs( -37±33) %,P<0.01;( -40±29) %vs( -21±20) %,P<0.01]。在正常冠状动脉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内径变化率亦呈现出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意义[( -16±15) %vs( -12±9) %,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较稳定型心绞痛明显加重 ,表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恶化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因而改善和稳定血管内皮功能将有助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脉介入(PCI)是治疗冠心病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但围手术期仍有部分患者发生心脏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且PCI后5年随访中无心脏事件生存率仅为50%左右。本研究通过测定PCI前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性因子白介素-18(IL-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水平,评价PCI对其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分组及危险因素调查1.1.1观察组:选择2006年1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行PCI的2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相似文献   

14.
血清脂联素测定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测定在冠D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usA分别检测了102例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小绞痛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1例、急性心肌梗死34例)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脂睽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P〈0.05,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与冠心病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冠螨患者病情变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90例符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病例均予常规治疗,口服阿斯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他汀类调脂药物以及硝酸盐类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7d后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5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做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抗凝药物,值得推广.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仅能够降低心绞痛的复发机率,还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刘艳伟  李晓艳 《医学信息》2006,19(6):1105-1105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机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有明显的梗死倾向。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脂联素(adipomectin,APN)、CD62P、hs-CRP的作用.方法:检测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了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和ELISA对6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测定,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进行了血清hs-CRP和血浆脂联素水平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血清脂联素水平则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又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经治疗后一个月血清hs-CRP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脂联素水平与正常人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脂联素水平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疗效和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各导联ST 段改变的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2例,均于胸痛发作时记录心电图.结果 112例患者中,共104例、2254次一过性心肌缺血,112例患者中,心率变异<50ms 82例,心率变异>100ms 36例,心电图出现T波的异常(≥2个导联)102例,其中仅有T波的异常者58例.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能够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丹红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治疗。14d为1个疗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改善状况、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