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钦安先生精研《伤寒论》一书,悟出张仲景六经气化学说的精髓,就在于三阴三阳阴阳合一之道,其重点就在于扶阳气与存津液之两端,对六经辨证的真实内涵,感悟出中国传统文化阴阳合一之理,并由此认为六辨复杂的证候群,均是由于标本中气从化之变化的结果,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并发扬了《伤寒论》扶阳气治疗三阴证学术思想,成就了火神派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2.
研究《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丰富多采、美不胜收的。其中的以标本中见的理论去指导六经证治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这个学派的代表则有张隐庵、陈修园等人。气化学说源于《内经》的运气学说,经过伤寒家们的移植和发挥,用以说明六经六气标本中见之理,以反映六经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而指导于临床。为此,阐述这一学说时,必须先从《素问·六微旨大论》谈  相似文献   

3.
4.
分析《伤寒论》气化学说的相关文献,探讨气化学说渊源的研究,义理的研究,相关问题的争论及其与临床关系的研究,现阶段应对气化学说的理论和概念进行深入的阐释辨析,以解决古人悬而未决的问题。对该学说的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及代表性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详尽的研究,应着重探索该学说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谈《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六经是在《素问·热论》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六经证候的认识,议论纷纷,见解不一。有人用“经络学说”来解释;有人用“脏腑学说”来解释;有人用“气化学说”来解释。他们各有其特点,各有所发挥,为我们研究《伤寒论》提供了宝贵资料。我本着与同道共同学习的想法,试谈个人肤浅体会。《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  相似文献   

6.
黄竹斋(1886--1960)名谦,字吉人,竹斋亦其字,晚号中南山人。为长安名医,近代着名的伤寒学家。《伤寒论集注》为其所着,成书于1924年。其学验俱丰,对《伤寒论》颇多阐发。正如任应秋教授所说“当代我国治伤寒学大体言之……由于各个地区各有所尚,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有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等”。该书为黄氏代表作,稿经四易,时历八载,始告克成。是书“刊诸注之缪异,集群哲之雅言”。该书荟萃百家注解伤寒之医论,细注疏明,辨疑正误,探源正流,“惟期经旨之昌明”,是研究《伤寒论》一书较好之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治《伤寒论》学的一个重要学派,系统形成于清代。其主要特点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内经》六气本标中气理论分析《伤寒论》六经证治规律,认为六经之为病,乃六经气化之病。这一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明确了形与气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气化有生理病理之别等,因而能比较满意地解释六经,从而成为《伤寒论》六经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气化学说角度来阐述外感阴阳属性的基本表现形式,三阴三阳证的特征、传变和治疗大法等方面内容,揭示气化学说在伤寒论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集注》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张志聪注释、其弟子高士宗纂集的一部中医经典注释类专著,该书并非是汇集前人诸家训释之作,乃张氏聚集同学门弟,共同研讨,集体创作而成。其"维护旧论"、"汇节分章"、"六经气化"等观点,对后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张志聪,字隐庵,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约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张氏先祖九代世医,不但对理论有所造诣,著作颇多,而且善于临证,曾用化气行水法治疗水肿,益气法治疗癃闭(见《侣山堂类辨》),列为佳传,为浙江钱塘学派主要人物之一.《伤寒论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张氏晚年炉火纯青之作,该书虽服膺于业师张卿子,但因论理精深,故比《张卿子伤寒论》影响为大,成为伤寒学派的佼佼作.兹评述《集注》,以期抛砖引玉.发展尊经学说《伤寒论》因经多次散失,历代学者对其真伪存在争议.明末张卿子虽然提出尊经之说,认为“悉依旧本,不敢去取”,但是《张卿子伤寒论》却全部采录成无己本之原文、注文,方药上略加注释,理论上较为粗陋.而《集注》则从“知一章各有其源,六经各有其本,片言必有其归,只字必体其蕴”(见《伤寒论集注·序》,以下引文均见《伤寒论集注》)出发,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了尊经学说.  相似文献   

11.
浅谈《伤寒论》胃气学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天申  郭长河 《河南中医》2009,29(11):1045-1046
《伤寒论》重视脾胃学说,处方中善用甘草和大枣,也反映仲景重视胃气的观点,同时也十分重视从服药方法上顾护胃气,如桂枝汤后有"服已须臾,啜热稀粥"等。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概念,每篇之首只有“辨××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伤寒论》六经诸说。1 经络说 以朱肱为代表,主要著作为《南阳话人书》。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为足之六经,即是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朱氏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足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的体质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质,是言人体的素质,在常态下机体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自本世纪30年代坎农稳态学说、塞里应激学说,40年代维纳控制论创立后,对体质的研究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课题。对此祖国医学早有认识。在《伤寒论》中明言体质者虽不多,但从中仍可反映体质对疾病的发生、性质、演变和治疗的影响,本文就此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董冉冉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0-221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医家皆有所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其临床治疗思想始终不离顾护脾胃,将脾胃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想基础,同时也是《伤寒论》的哲学基础,并深深地渗透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法、方、药之中。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所确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精髓,故后世历代医家多奉《伤寒论》为临床医学的圭臬。据不完全统计,自唐宋以来,从事研究者不下四百余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伤寒论》进行了校正、注释、探讨和发挥。然而,有关《伤寒论》的体质学说,迄今尚未见到专论和报导。笔者不揣浅陋,试从这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预后学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预后学说探析634400四川省开县中医函授站张毓汉推测预后是对疾病进行动态诊断的重要内容,《伤寒论》对此论述颇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据考察,书中有119处论及预后,其中判为“可愈”、“自愈”者60余处,判为“难治”、“必死”者20余...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脾胃学说的理论渊源于《内经》,并着重从病因病机、辨证纲领、治法方药、药后调护四个方面剖析了是书脾胃学说的丰富内容,从而说明是书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探讨<伤寒论>寒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辨证施治、治则方药等方面,来阐述张仲景阳气学说的基本精神,以及扶阳治疗对后世温补学派和火神学派的影响和对中医治疗急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疾病预后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洪涛 《河北中医》2006,28(4):299-300
疾病预后学说是《内经》、《难经》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其理论依据有"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五行生克制化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继承和发展了其中的疾病预后学说,在其著作《伤寒论》中有着广泛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