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中学生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对548名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①接纳型在父母的教养类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初中生父母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纳程度显著高于初三年级学生,对初三年级学生的拒绝、干涉程度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初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对女生的教养方式总体上比对男生积极;②总体上看,同性朋友是初中生社会支持最主要的来源,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差异显著.母亲是低年级初中生、女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同性朋友是高年级初中生、男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重庆市某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针对性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在重庆市某城区和乡镇抽取5所中学,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及自编基本情况问卷,对313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重庆某区初中生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37.1%,其中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5%,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2%,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0.4%。检出率最高的因子依次是情绪不平衡、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独生子女对初中生学习压力因子均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t=2.00,P0.05);是否留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偏执、敌对、焦虑和情绪不平衡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3.46,P0.05);是否单亲或重组家庭对初中生敌对因子均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和与母亲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和10个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14.04~68.24,15.59~82.32,15.94~66.78;P0.001);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文化程度对初中生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5.76,3.28;P0.05);家庭经济状况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3.22~9.93,P0.05);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和10个因子均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12.42~69.29,P0.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影响因素有是否留守、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和教养方式,留守、家庭经济状况差、父母关系差、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和非民主型教养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P0.05)。结论:是否留守、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和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社会支持量表(SRSS)对34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网络成瘾者32名,成瘾率9.20%。其中男生成瘾率(12.58%)明显高于女生成瘾率(6.35%)。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均呈显著差异(t=2.71,P0.01)。结论拒绝、否认、缺少温情的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及利用度降低与网络成瘾有关。  相似文献   

4.
最新的一次全国性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发现,我国4~16岁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高达13.9%[1]。父母教养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不当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易于罹患神经症或形成不良性格,这已有资料证实[2]。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是现代社会中占很大比例的家庭结构。在这种家庭结构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亲子之间的各种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方式不同,将会对儿童的心理发育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115例有心理卫生问题儿童的父母情绪特征与正常儿童父母情绪特征进行比较,探讨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可能致病的心理机制。1一般资料与…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解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改善父母教养方式。以往综述尚未介绍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本文从父母特征(父母的功能差异、社会经济地位、人格、压力与情绪)、子女特征(性别和出生顺序)、祖辈特征(祖辈教养方式的代际传递)和社会文化四方面介绍了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未来可探讨父母压力应对策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子女性别和出生顺序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以及成年子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在祖辈教养方式与成年子女的教养方式之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中生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系统分层抽样问卷调查设计。对玉溪市4所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系统分层抽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115名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μ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因子存在性别差异(μ=4.047,2.338,2.301;P<0.0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性别差异(μ=2.544,4.087;P<0.05)。在相关分析中,社会支持各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正相关(r=0.3996,0.2743,0.3062,0.3770,0.2548,0.2775;P<0.05),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呈负相关(r=-0.1927,-0.1092,-0.1878,-0.1821,-0.0871,-0.1513,-0.2280,-0.0853,-0.1907,-0.2151,-0.0633,-0.1574;P<0.05)。结论初中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会显著促进个体的心理承受和负荷能力,增加处理危机和冲突的水平,同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社会支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沧州市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量表(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χ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x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文化水平、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感恩的关系。方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运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和感恩问卷(GQ-6)对35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感恩(B=0.19,P0.01);(2)感恩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怀维度、自主性维度显著正相关(r=0.16~0.34,P0.01),与父母冷漠维度显著负相关(r=-0.24,P0.01),与过度保护维度相关不显著(r=0.06,P0.05);(3)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关怀维度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感恩之间起中介作用(P0.01,中介效应值为0.074,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8.5%)。结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要通过提升父母关怀教养方式的水平促进大学生感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执行功能水平之间的关系。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执行功能之间的作用。方法:应用方便取样在陕西省西安市招募243个家庭,最终获得有效样本237个,运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查表、中文版Buri父母权威问卷,执行功能神经心理测查(包括数字广度测验、连线测验和斯楚普色词测验)进行调查。结果:对于两个年级组的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中年级组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放任维度(r=-0.28,P0.05;r=-0.40,P0.01)和儿童认知灵活性、抑制控制呈负相关(r=-0.38,P0.01;r=-0.29,P0.05);高年级组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权威呈正相关(r=0.40,P0.01),与母亲专制呈负相关(r=-0.34,P0.05),而与儿童执行功能三成分得分均不存在相关。母亲放任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中年级儿童抑制控制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母亲更多采取放任的教养方式对待并教养子女,进而阻碍了中年级组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家庭类型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类型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方法: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87名单亲家庭、439名完整家庭、46名组合家庭的初中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单亲家庭初中生发泄、幻想应对显著高于完整家庭初中生,组合家庭初中生发泄、幻想、忍耐应对显著高于完整家庭初中生。结论:单亲家庭和组合家庭初中生比完整家庭初中生更多采用发泄、忍耐、幻想等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三类家庭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 5 72名来自三类家庭 (完整、离异、组合 )初中生的家庭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 ,完整家庭社会支持明显优于离异和组合家庭 ;与完整家庭相比 ,离异和组合家庭初中生较多采用发泄、幻想、忍耐等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县城乡镇初中生幸福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等对7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觉得"很幸福"或"幸福"的学生占70.4%;女生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χ2=9.714,P<0.01);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幸福感水平较高(χ2=58.184,P<0.001);幸福感水平年级间无显著差异(χ2=0.471,P>0.05);自尊、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得分幸福组显著高于非幸福组(t1=9.257,t2=3.988,t3=4.245,t4=4.150,t5=5.184,Ps<0.001)。忍耐、"幻想、否认"、逃避得分幸福组显著低于非幸福组(t1=-3.090,t2=-3.073,Ps<0.01;t3=-3.830,P<0.001)。家庭经济状况、自尊、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应对方式能显著预测县城乡镇初中生的幸福感(χ2=136.165,P<0.001)。结论县城乡镇初中生总体上是幸福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其幸福感水平,并且家庭经济状况、自尊、寻求社会支持及逃避应对方式能有效预测其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自我评价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对1024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在学习自我评价方面,初中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班干部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方面,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班干部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外貌自我评价方面,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班干部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P<0.05-0.01)。②除消极外部应对之外,自我评价的三个维度对其他三类应对方式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结论: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对中学生自我评价的三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自我评价与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青少年应激反应的状况及特点,并考察了应对方式对应激反应的作用机制,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642名青少年进行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调查。结果:青少年应激反应以疑病和焦虑为主,高中生的焦虑显著高于初中生(t=-3.259,P0.05),女生的疑病、焦虑和总分均显著高于男生(t=-3.585,-2.651,-2.266;P0.05),病例多类型学生的焦虑显著高于病例少类型学生(t=-2.591,P0.05);应对方式以处理问题和期望为主,高中生的处理问题、期望、逃避、控制情绪、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中生(P0.05),女生寻求支持、控制情绪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339,-2.121;P0.05),病例多类型学生期望的得分显著高于病例少类型学生(t=2.055,P0.05)。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与应激反应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0,0.372;P0.001),消极应对对应激反应有显著预测效应(β=0.373,P0.001)。结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侧重女性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低年龄青少年的不良应对方式,心理干预应将消极应对方式的调整和改变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二者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明确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类型并探讨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来自于广州、潮州和成都九所中学的1338名中学生进行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和应对问卷的测试.结果:(1) 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主动解决问题、消极自我评价、消极外部评价和寻求外部支持四种类型;(2) 中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效能感较高 (F=9.62,P<0.01);(3) 自我效能感对四类应对方式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自我效能感高的中学生更多地采取主动解决问题和寻求外部支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取内部消极评价和外部消极评价的应对方式.结论: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会采取何种应对方式起着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专生社会支持特点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社会支持是应激与健康之间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在应激的情况下 ,社会支持可起缓冲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 ,社会支持可起到维持个体的良好情绪体验的作用。有关应激、焦虑、疾病以及身体健康与社会支持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 ,已证明了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关于正常人群中社会支持的促进作用研究 ,有少许是以大学生为被试的[1-2 ] ,但对中专生的研究却极少。我们的一项比较研究表明 ,师范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所有专业中最差的[3 ] ,究其原因有许多 ,社会支持是其中之一 ,但具体情况却不很清楚。本研究拟对中专生 (包括中师生 )获得社会支持的情…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75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的使用程度依次是解决问题、忍耐、退避、发泄、幻想、求助。根据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将应对方式分为: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问题解决);中间型应对方式(求助、退避);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发泄、忍耐、幻想)。结论中学生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但在应对方式的培养和提高上仍需要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学生亚健康状况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4480名中学生,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MLER)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测评。结果:根据MSQA的症状检出率,将样本分为健康组(n=2241)、亚健康症状组(n=1762)和亚健康状态组(n=477)。亚健康状态组学生M LER各维度评分以及TCSQ消极应对方式因子得分均高于健康组和亚健康症状组(均P0.05)。M LER各维度评分和TCSQ消极应对因子得分与MSQA阳性症状数之间呈正相关(r=0.35~0.37,均P0.01),TCSQ积极应对因子得分与M SQA阳性症状数呈负相关(r=-0.15,P0.01)。回归分析显示M LER中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伴关系和健康成长4个维度以及TCSQ积极应对、消极应对2个因子与MSQA阳性症状数之间回归关系成立,存在一定关联(β=0.07~0.21,P0.01);且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亚健康状况之间存在中介作用。结论:本研究提示,中学生的生活事件应激量越大,亚健康状况可能越严重,且应对方式可能起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及其关系,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对4所中学的8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差异,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留守儿童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总分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6,P=0.007;t=3.125,P=0.003;t=3.462,P=0.001;t=2.444,P=0.015;t=2.046,P=0.041;t=2.290,P=0.022;t=2.521,P=0.012;t=2.972,P=0.003);在人格特征方面精神质、内外向方面得分低于非留守学生(t=2.740,P=0.006、t=5.544,P=0.000),在神经质、掩饰性两方面高于非留守学生(t=2.818,P=0.005;t=3.208,P=0.001);相关分析表明,精神质与SCL-90量表中除强迫症状、恐怖两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相关(P0.01),内外向与人际关系敏感呈正相关(r=0.155,P0.01),与其它各因子不相关(P0.05),神经质与SCL-90各因子呈正相关(P0.01),掩饰性与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留守对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不利影响,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应对留守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铺导,并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