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白细胞血小板悬液的质量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FTS-PL型过滤器对机采血小板悬液中白细胞的去除率与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检测去白细胞前后血小板的回收率,白细胞及红细胞的残余量,对患者输注血小板悬液后的血小板上升值和临床应用疗效进行检测与观察.结果: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悬液中血小板含量为(2.9±0.2)×1011/袋,血小板回收率达93.0%,白细胞的去除率达到99.8%;输注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悬液患者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NHFTR)率0.8%和血小板输注无效率1.6%,均低于输注未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悬液患者的5.6%和9.5%(P<0.01).结论:机采血小板悬液经FTS-PL型白细胞滤器过滤后,血小板质量符合"血站基本标准"要求,可明显降低NHFTR和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方法:对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悬液及输注机采血小板悬液共81例患者的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手工分离血小板及机采血小板对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影响有差异(χ2=6.922,P<0.05),病种(再障组与白血病组)对血小板输注效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P<0.05),同时脾大患者较脾不大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P<0.05).结论: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提升血小板制备质量并在应用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可预防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患者,女,73岁,A型肝硬化。因上消化道出血,纠正休克输注新鲜全血2U。贫血输注机采血小板总计20U,红细胞悬液12U,抗感染输白细胞2U。因多次输注血液和血液成分,配血困难。  相似文献   

4.
有关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形态变化的文章已见报道 ,糖尿病 (DM )和高血压 (HP)患者并发脑梗死时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及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 14 0 )的含量及其变化报道不多。我院神经内科于2 0 0 1- 0 2~ 2 0 0 3- 0 6对上述 3项指标进行观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脑梗死组 6 0例 ,男 37例 ,女 2 3例 ,年龄 4 5~ 74 (6 2 5± 3 5 )岁。其中DM 1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6 4±2 4 )岁。HP 2 1例 ,男 14例 ,女 7例 ,年龄 (6 0± 4 5 )岁。脑梗死临床诊断均符合 1995年全国第 4次脑血管病会议标准 ,均经脑CT…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效果。方法 41例白血病患者,采用ABO同型输注机采血小板,且均在30 min内输注完毕。按照输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分为A组(血小板计数<10×109/L)、B组[血小板计数为(10~20)×109/L],对两组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41例白血病患者共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126例次,输注后有效率均达到80%。A、B组分别预防性输注66、60例次,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分别为(6.29±2.02)×109/L、(13.07±2.95)×109/L,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1.71±11.37)×109/L、(28.12±11.72)×109/L,输注后24 h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分别为(12.54±8.94)×109/L、(13.38±10.16)×109/L,有效率分别为80.3%、80.0%,两组输注后24 h CCI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可提高其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能够有效预防出血;以10×109/L作为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阈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合理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输注血小板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我市血小板输注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但同时,血液是细菌生长的良好营养液,特别是血小板成分血需保存在(22±2)℃的连续振荡条件下,存在细菌污染的潜在可能。输血时如输入被细菌污染的血小板悬液,有可能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血小板细菌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有效控制机采血小板细菌污染,我们严格控制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有效预防细菌污染。  相似文献   

7.
机采个体献血员 ,男 ,4 0岁 ,体重 6 5 kg,体检合格 ,曾 3次在本站机采血小板 (PL T) ,采前常规计数及 PL T产品袋计数均良好。 2 0 0 1年 10月 ,该献血员再次来本站机采 PL T,体检合格 ,主诉无服药史无不适症状。采前常规计数 PL T15 5×10 9/ L。机采管路采用 B- 2 0 0 0型 (国产 ) ,CS- 30 0 0 Plus血细胞分离机 ,全血预处理量 35 0 0 ml,全血流速 5 0 m l/ min,PL T预计值≥ 3.0× 10 1 1 。选择血小板收集程序 ,收集夹型号 PL T-30 ,IDO设定值 8,全血 :抗凝剂为 11∶ 1。采集过程顺利。而血小板产品袋却出现严重成块聚集现…  相似文献   

8.
冰冻血小板是近年来推广的成分血新品种。我们自2001年始应用于临床,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1年4月~2002年4月在本院输注冰冻血小板的患者30名(冰冻组)。男14例,女8例,年龄17~70岁。血液病患者15例,其中白血病1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非血液病患者15例,均为产科、外科急症手术患者。每次输入剂量为机采血小板1u,以相同  相似文献   

9.
单供体血小板浓缩液治疗血小板减少患者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旭  郑贞  丛培芳  刘桂香 《山东医药》2002,42(12):45-45
近几年来 ,成份血输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如血小板浓缩液输注可降低放、化疗后因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我们对32例血液病及肿瘤患者采用单供体血小板浓缩液预防或治疗血小板性出血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32例 (单供体组 )中 ,男 19例 ,女 13例 ,年龄 18~ 5 9岁。其中血液病血小板减少 2 0例 ,非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 12例。患者血小板水平均符合血小板输注指征 ,即血小板外周血计数≤ 2 0× 10 9/ L,或者≤ 5 0× 10 9/ L 伴有出血者。 32例患者均采用单供体血小板浓缩液输注治疗。另选取 30例患者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输注成分血小板的疗效。方法 以血小板恢复率及纠正的血小板增值为判定指标 ,观测了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12 7例次预防或治疗性输注成分血小板的疗效 ,并与临床实际效果相比较。结果 输后 1小时血小板恢复率 >2 8%者占 5 9 8% (76 / 12 7例 ) ,输后 2 4小时血小板恢复率 >2 0 %者为 0 (0 / 12 7例 )。纠正的血小板增值在输后 1小时 >10 0× 10 9/L者占 5 5 9% (71/ 12 7例 ) ,输后 2 4小时 >7 5× 10 9/L者为 0 (0 / 12 7例 )。输注血小板后临床实际有效率为 96 7% (2 9/ 30例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成分血小板输注具积极的疗效 ,其疗效判定应有一个与临床实际相符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滤白手工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并就其与机采血小板进行比较,为临床如何选择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我院2005—2008年临床血小板用量,了解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临床应用情况;通过对40例患者输用62次滤白手工血小板和67次机采血小板的比较,用血细胞计数仪分别计数血小板输注前后20~24h的数,根据输注后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及临床出血症状有无改善进行疗效判断。统计2007年全年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的输血反应率。结果: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输注后的CCI和PP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输血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滤白手工血小板的应用能大量节约血资源,值得临床推广,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在临床应用具同等价值。  相似文献   

12.
血液光量子疗法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液光量子疗法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 5 4例血小板减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采用血液光量子疗法行血小板输注 ,对照组单纯行血小板输注。两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血小板输注前后定量测定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 (PAIg G和 PAIg M) ;计数血小板 ,计算1、2 4小时血小板增值 (CCI) ;观察其临床效果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NHFTR)。结果 血小板输注前两组 PAIg M及 PAIg G值无显著性差异 ,输注后两组 PAIg M无显著性差异 ,而治疗组 PAIg 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两组 1小时 CCI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 2 4小时 CCI和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 ) ;治疗组的 NHFTR低于对照组 (P<0 .0 5 ) ,其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血液光量子疗法可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小板的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抗体以及年龄因素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搜集2013-04-2013-10进行机采血小板输注的92例患者的血清或血浆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固相凝集法对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计算血小板回收率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92例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4.5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27.17%;血小板抗体阳性组的输注无效率为68%,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组的输注无效率35.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年龄段分组的4组患者输注无效率分别为16.67%、45.45%、48.39%、8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17%、27.27%、21.88%、3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暂无法确定年龄因素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血液科2002~2004年间150例输注血小板患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观察他们的临床疗效。1材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所选患者均为第一次输注血小板。输注新鲜血小板组76例,其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35·6(15~74)岁。急性白血病3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9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输注冰冻血小板组84例,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34·1(18~72)岁。急性白血病4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8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1例。所有患者输注血小板之前血小板计数均<20×109/L,均有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258例次的临床资料,依据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来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病种、性别、年龄、体重、发热、脾大、输注次数对输注有效率的影响。结果:血小板输注有效例次为188例次(有效率72.9%),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率分别为80.9%、73.2%、70.2%、52.5%,不同病种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88,P0.05)。146例次有发热感染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为67.1%,明显低于112例次无发热感染者的80.4%(χ~2=5.614,P0.05);69例脾大患者的有效率为55.1%,明显低于189例脾不大者的79.4%(χ~2=15.088,P0.01);按性别、年龄、体重分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894、0.051、0.065,P0.05);随着输注次数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结论: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其血小板输注疗效不同,发热、脾大、输注次数可能是影响血液病患者输注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凝血功能障碍是肝硬化患者主要的病理改变之一 ,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6 1 、CD6 3、纤维蛋白原受体 (PAC 1 )能够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我们通过对肝硬化患者CD6 1 、CD6 3、PAC 1的检测 ,探讨其在肝硬化病理生理及临床中的意义。1 .对象 :肝硬化组共 2 0例 ,男 1 5例 ,女 5例 ,年龄 32~ 70岁 ,平均 42岁。所有患者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其中Child分级A级 3例 ,B级 5例 ,C级 1 2例。对照组为正常人1 5例 ,男 1 0例 ,女 5例 ,年龄 2 2~ 50岁 ,平均 38岁。2 .方法 :采静脉血 3ml,…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的计数,探索采用Trima5.1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耗材采集单剂量和双剂量血小板安全可行的间隔期。方法:把外周血小板计数为170×10^9/L~23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3.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1组,把血小板计数为250×10^9/L~300×10^9/L捐献双剂量血小板(6.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2组,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献血者采前、采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献血者在采后30min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后15、30d分别对2组献血员进行血细胞计数,1组献血者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献血者采后15d,血小板计数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采后30d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献血者RBC、HGB、HCT、WBC在不同时段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献血者采后30min外周血小板计数全部〉100×10^9/L,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献血者机采前血小板计数〉17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的间隔期为15d是安全的;双剂量血小板捐献者采前血小板计数必须〉250×10^9/L,间隔期应为30d。  相似文献   

18.
由于机采新鲜血小板常不能满足临床上患者的需要,因此机采冰冻血小板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将2005年4月~2007年8月需输注血小板的469例患者分别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和机采冰冻血小板,观察两者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的血液病患者联合输注丙种球蛋白和单采血小板与只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以探索基层医疗机构中临床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输血策略。方法:选取2017-01—2019-10血液科409例血液病患者标本,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对64例血小板减少且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前随机分组,其中32例联合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和单采血小板(联合输注组),另外32例只输注单采血小板(血小板输注组);并通过计算输注1 h和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来判定输注效果。结果:联合输注组输注有效率53.1%,血小板输注组输注有效率18.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的血液病患者联合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和血小板,可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避免或减少因血小板输注无效造成的血液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20.
目前开展的全血采集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特别对有心脏疾患者具有一定的风险。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6月 ,我科应用美国产 MCS+多功能血细胞分离机 ,对 16 8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单采红细胞 ,供术中自身输注 ,均顺利完成手术。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6 8例均为择期手术病例 ,男 117例、女 5 1例 ,年龄 2 1~ 6 8岁、平均 4 0 .16岁。其中骨科疾病 82例 ,乳腺肿瘤 2 8例 ,胃部疾病 34例 ,子宫肌瘤 2 4例。术前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检查均正常 ,血红蛋白 >110 g/ L、红细胞压积(Hct) >33%、血小板 >10 0× 10 9/ L。方法 :自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