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用光镜在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对血栓及血管内膜、内皮细胞的病理形态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将1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单纯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骨折固定组和创伤固定组分别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光镜观察不同时相点兔股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血管内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创伤固定组7d时血栓发生率80%;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可见静脉内膜损伤、内皮细胞剥脱、内皮下层裸露、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股动脉内未见血栓;9d时部分血栓纤维化,部分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迷路状可互相沟通的管道。血管再通.单纯固定组内膜和内皮细胞基本正常,仅见少数静脉内有不完全血栓存在.结论:兔创伤性股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内膜及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新型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建立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型动物模型 .方法 :将 12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骨折组、创伤组和对照组 ,骨折组和创伤组用自制的打击装置造成不同程度创伤后 ,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 ,于造模后不同时相点对鼠隐大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大体、病理学观察 .结果 :骨折组第 7天隐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85 % ,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 ,未见隐动脉血栓形成 .结论 :本研究用创伤、固定制动的方式首次成功建立了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 .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模型中,观察股静脉内皮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变化,了解创伤性炎症反应与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单纯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造模,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检测部分静脉内皮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CD34.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2、CD34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在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CD34分子的表达阴性,原因可能为其表达与血栓形成无关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凋亡信号通路对创伤性深静脉血栓(TDVT)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将1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根据造模后的不同生物学状态再分为7组:创伤即刻(B组)、血栓形成前期(C组)、高峰期血栓形成(D组)、高峰期血栓不形成(H组)、血栓消退期(E组)、血栓不消退(F组)和血栓不形成(G组),在相应时相点无创切取股静脉血管组织,随后抽取各组大鼠总RNA,用Genechip Rat Genome 430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表达,并分析凋亡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凋亡信号通路中RIP1、P13K、Akt/PKB、PKA、Cn、Calpain、IAP、CASP7、P53等关键基因均呈下调,调控细胞周期、血管内皮细胞数量等.结论凋亡信号通路可能是调控血栓的生物学状态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5.
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对损伤后血管内膜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飞  黄岚  武晓静  晋军  赵晓晖  于世勇  赵刚  崔斌 《重庆医学》2006,35(17):1570-1571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对颈动脉内膜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5只,以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获取EPCs。另取SD大鼠25只,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分成EPCs移植组和对照组,于球囊损伤14d后处死大鼠,颈动脉切片观察骨髓EPCs对损伤内膜增殖的影响。结果 颈动脉球囊损伤14d后EPCs移植组大鼠颈动脉损伤血管内膜/中膜面积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 移植的EPCs可到达内膜损伤部位并参与损伤血管内膜的修复,降低新生内膜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颈外静脉移植后的内膜重构变化,研究奥美沙坦对内膜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颈外静脉移植模型,48只雄性大鼠被随机分成:①假手术组;②模型对照组;③奥美沙坦组;④生理盐水对照组等4组。观察各组血管壁内膜厚度,采用血管超声方法,观察大鼠颈外静脉移植后的血管超声显像,观察奥美沙坦干预前后各组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移植静脉内膜厚度明显增加(P<0.01),PI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奥美沙坦组桥静脉内膜厚度明显减轻(P<0.05),PI明显减低(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内膜厚度无显著变化(P>0.05),PI值无显著变化(P>0.05)。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移植静脉血管的走行、血管腔径大小,吻合口的延续情况。结论:奥美沙坦可以减轻大鼠移植静脉内膜重构,并改善移植血管的弹性功能,超声检查可以评估移植静脉内膜重构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放射性舌炎病损局部病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放射性舌炎病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放射性舌炎SD大鼠动物模型;观察其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指数(oral mucositisindex,OMI);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CD34)鉴定放射性舌炎病损局部病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TUNEL检测RTG大鼠舌体病损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统计学分析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百分数与RTG口腔黏膜炎指数(OMI)间的时相变化关系.结果 放射照射后3 d可观察到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放射照射后的血管管腔变得明显不规则,管腔中可见有血栓形成,管腔内膜凹凸不平,血管扩张,管径变大,血管内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脱落到管内,并可看到部分血管狭窄严重、闭塞.血管内皮细胞TUNEL检测到血管内皮细胞凋亡,5 d组凋亡内皮细胞百分数(%)为(78.3±0.31),8 d组为(89.3±0.83),14 d组为(83.5±0.41),21 d组为(69.3±0.57),28 d组为(47.3±0.59).5 d、8 d、14 d、21 d、28 d时RTG 13腔黏膜炎指数(OMI)与大鼠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百分比的相关系数R=0.67(P=0.034).结论 RTG病损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RTG的病情相关,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在RTG病理过程中起作用并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Amplatz血栓消融器对静脉壁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Amplatz血栓消融器(ATD)在不同管径的静脉内操作时对静脉壁的损伤及程度,并探讨其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Seldinger插管技术,将启动状态的ATD置于猪的髂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模拟血栓消融术,再以非启动状态的ATD置于对侧髂静脉内模拟血栓消融术作为对照。测量下腔静脉和髂静脉管径大小,对ATD所经过的静脉进行HE组织学染色检查。结果:ATD损伤仅累及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结构保持完整。ATD造成下腔静脉(10.92±1.33mm)内皮细胞点状剥脱;髂静脉(5.66±0.43mm)内皮细胞不同程度剥脱,实验组剥脱内皮细胞数明显大于下腔静脉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ATD在静脉内操作时造成静脉壁损伤,其程度和机制可能与血管管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饮食诱导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对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和内皮细胞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1g/(kg.d)L-蛋氨酸灌胃制备HHcy大鼠模型,4周后行左颈总动脉拉伤,0d、第14d、第28d取材,检测新生内膜形成、内皮覆盖的情况。结果:第14d、第28d实验组比对照组新生内膜厚度增加36%、33%,新生内膜面积增加41%、30%,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增加36%、21%,血管内皮覆盖率减少52%、31%。Evans Blue染色实验组较对照组各时间点蓝染程度加深。结论:HHcy促进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使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并抑制内皮细胞修复。提示HHcy可能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大鼠Egr-1的诱骗性寡脱氧核苷酸(decoy ODN),作用于损伤后的动脉内膜,观察其对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行HE染色观察血管内膜、中膜的厚度改变,并分组进行计算机图象分析。计算出内膜/中膜(I/M)的面积比。结果:治疗组与同一时间点对照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内膜增生受到抑制,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decoy ODN通过诱骗转录因子与它结合,下调转录因子所调控的基因表达,减轻了大鼠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11.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骨科大手术以及骨科创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DVT可以导致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甚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国内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1]显示,关节置换后DVT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1%、预防组为12%,经过血栓预防治疗后,术后出现症状性静脉血栓DVT的概率为1%~10%。静脉造影是临床诊断DVT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且有一定的设备技术要求,所以使用并不广泛。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采用股骨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时间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0 年10 月-2016 年10 月208 例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是否采用预防性抗凝措施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两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 及超过5 天和术后第2、5、7 及14 天8 个时间点分别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统计总的血栓发生例数和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统计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新发生血栓的病例数和发生率,通过频数分布表分析伤后和术后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208 例患者,其中术前抗凝组115 例,有16 例发生血栓,发生率13.91%,术前未抗凝组93 例,发生深静脉血栓27 例,发生率2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7,p =0.007)。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第3 天和术后第1 天。结论股骨干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前第3 天和术后第1 天。患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应从伤后即开始实施,伤后就进行药物预防性抗凝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Yang B  Zhao QH  Zh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5):2506-2510
目的 观察溶栓抗凝治疗大鼠下腔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对循环内皮细胞及受损内皮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65只,135只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运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肝索治疗A组、尿激酶治疗B组、联合治疗C组各45只;另30只为假手术组(sham,SH)。各组给药后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3、7、14、28天获取日标血管,扫描电镜评估局部内皮细胞层的完整性以及力学测量管壁血栓附着力,术后28 d测定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的数量及黏附能力。结果 栓后1、3d,B、C组血栓附着力分别较A组低(P<0.01);7d时C组血栓基本消融;28 d时C组内皮损伤较A、B组轻(P<0.05)而A、B、C、SH组循环内皮细胞数量[(6.3±2.2) ×106、(4.76 ±3.1)×106、(1.9±0.8)×106、(0.91±0.3)×106]依次降低,(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EPC数量(18.9 ±5.33、37.4±6.0、55.4±8.0、64.1±3.2)与CEPC黏附能力(9.6±2.9、17.5±3.2、22.1±4.4、28.3±2.0)依次增高,(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受损,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增加。早期溶栓抗凝联合治疗能使局部血栓基本消融,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直接保护作用,并可能通过提高CEPC数量及功能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能力。但在急性血栓形成早期,联合治疗使得残余附壁血栓黏附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下肢骨折术后患者2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到拆线期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试验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用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动脉化静脉皮瓣内血管壁组织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探讨动脉化静脉皮瓣血管壁的组织形态变化趋势。②方法选用20只中国大白兔40只耳朵,设计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皮瓣血管壁的组织形态学变化。③结果早期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可见细胞轻度肿胀,细胞核染色浅、疏松;7d时肿胀最明显,并有内膜撕裂及大量血细胞漏出;10周时主要表现为管壁内皮细胞的损伤修复,中膜胶原纤维增生、肥厚。④结论皮瓣动脉化的静脉在10周时已初具部分动脉样特征,基本适应动脉血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动员在深静脉血栓溶解中的作用.方法: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手术组、动员组(使用rhG-CSF皮下注射).分析不同时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计数、病理组织形态、血栓机化率的变化.结果:动员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其余各组无明显变化.与手术组比较,术后第7天动员组静脉血栓内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第14天,血栓的机化范围更广,血栓机化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促进了血栓的溶解、吸收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改良人原代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的提取方法,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移植物衰败的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传统酶消法(酶消组)和刮取法(刮取组,刮取酶消法后的大隐静脉内皮并进一步酶消)从人大隐静脉中提取内皮细胞。获得的内皮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1%内皮细胞生长补充剂+100 U/mL青霉素+100 mg/mL链霉素的内皮细胞培养基中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和贴壁情况;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免疫荧光实验鉴定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1流式细胞计数检测内皮细胞纯度;绘制不同观测日的内皮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内皮细胞活性。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到两组大隐静脉内皮细胞贴壁汇合并且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排列;免疫荧光实验证实培养的细胞vWF阳性表达;流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酶消组99.9%、刮取组89.2%的细胞阳性表达CD31;不同观测日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两组内皮细胞活性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7)。两组内皮细胞均能够传至第7~8代。结论 在传统酶消法的基础上增加刮取再消化的步骤,能够提取出数量更多且满足实验需要的原代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