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同脑梗死部位的心电图检测结果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2015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统计不同梗死部位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析心电图异常患者的病死率及病情分型情况。结果 130例脑梗死患者中心电图异常85例,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65.38%。心电图异常主要为ST-T段改变。梗死部位为脑干与丘脑-基底节区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75.68%,75.00%)明显高于单个脑叶梗死的患者(5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患者病死率(10.59%)以及中重度神经系统损伤比率(24.71%)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的脑梗死患者(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中心电图异常的比率较高,脑干与丘脑-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的脑梗死患者病死率以及重度脑损伤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心电图改变与梗死部位、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均在入院后48h内行心电图检查,统计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并比较不同梗死部位、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结果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查出心电图异常84例,异常率为71.19%。梗死部位为丘脑-基底节区及脑干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6.11%、81.25%,均高于脑叶梗死者的41.18%(P0.05);病情程度为重度及中度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6.67%、84.62%,均高于轻度者的51.0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多伴心电图异常,且心电图改变与梗死部位、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将心电图检查作为疾病诊断及病情评价的重要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AUTO CADINER FCP-2201型12导联心电图机进行描记。结果398例中心电图正常者83例,异常者315例,异常率79.15%。其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为T波改变(57.83%)、ST段改变(51.76%)、左室面高电压(44.09%)、早搏(33.23%)、窦缓(31.63%)。心电图正常者死亡6例(7.23%),心电图异常者死亡80例(25.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血管病可引起心电图改变异常,其预后与心电图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并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动态心电图的改变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60例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的心电图异常率、心电图异常的类型及构成以及不同部位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并随访获得预后的相关数据。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的心电图异常率要高于对照组(73.12%vs.10.62%,P<0.05),而且出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79.00%vs.63.33%,P<0.05)。左心室肥厚、心房扩大、心肌缺血、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此外,出血性脑卒中组的心肌缺血率和窦性心动过速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的心房扩大率和心房颤动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组(P<0.05)。脑叶卒中是并发心电图异常概率最高的部位(84.21%,P<0.05)。心电图异常者预后情况较心电图正常者差(29.06%vs.9.3%,P<0.05),同时,在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较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差(35.44%vs.15.79%,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动态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与脑卒中类型、脑卒中发生部位有关,心电图异常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心电图正常者更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和急性脊髓炎(AM)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电生理及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在多个英文数据库检索GBS/AM重叠综合征,共纳入18例患者,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和预后。结果 GBS/AM重叠综合征的患者多见于年轻人(平均年龄为20.5岁),可能与前驱感染或接种疫苗等诱发因素的高暴露率(88.9%)有关。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除了常见的肢体无力(94.4%)、感觉障碍(83.3%)、感觉障碍平面(72.2%)、尿潴留(66.7%)外,还有诸多不典型的症状体征。电生理检查显示12例(66.7%)患者为急性多发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6例(33.3%)患者为急性多发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见于9例(52.9%)的患者。所有患者的脊髓MRI检查均显示有异常病变,病变部位累及整个脊髓节段,颈、胸段脊髓最常受累。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免疫治疗,10例患者(55.6%)预后良好,7例患者(38.9%)预后差,1例患者(5.6%)死亡。所有患者均为单项病程,病情无复发。结论 GBS/AM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化,GBS共有的临床特征及脊髓炎的症状体征、脊髓影像学检查有助于GBS/AM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免疫治疗大多数为皮质类固醇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总体预后偏良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并探讨其护理方法.方法 观察150例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及患者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并分析异常心电图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率高达84%,以ST-T波改变为主,以中心型病灶组、出血量多组、血肿破入脑室组和老年组心电图异常率均较高;心电图异常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者.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常伴有心电图的异常,其心电图异常率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及患者年龄有关;脑出血后心电图异常提示预后不良.根据心电图的异常有助于早期、及时地发现和预防心脏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酵米面中毒患者的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变化,了解酵米面食物中毒对心肌的损害。方法对47例酵米面中毒患者(中毒组)行心电图与心肌酶谱检测,同时检测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中毒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5.9%vs 13.3%,P<0.01)。中毒组心肌酶谱各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中毒组中心肌酶异常但心电图正常者死亡率为37.5%,心电图及心肌酶均异常死亡率为71.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变化对于判断酵米面食物中毒患者病情,估计预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电图异常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伴心电图异常急性病毒性肝炎78例为异常组,无心电图异常急性病毒性肝炎120例为无异常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并分析心电图异常相关因素。随访6个月,将心电图异常78例分为预后良好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12分]、预后不良组(MODS评分>12分),分析心电图异常相关因素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影响及预测价值。结果 心电图异常78例心电图表现为T波改变(42.31%,33/78)、窦性心动过缓(34.62%,27/78)、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24.36%,19/78)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类型、总胆红素(TBIL)、脑钠肽(BNP)、左心室Tei指数及伴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是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疾病类型、TBIL、BNP、左心室Tei指数及伴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疾病类型、TBIL、BNP、左心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妊高征的心电图表现,探讨心电图变化与不同程度妊高征之间关系.方法:收集晚期孕检或分娩患者中125例妊高征,分为轻、中、重3组,按常规方法描记分析心电图,另抽取125例正常晚孕期孕妇心电图作为对照组.结果:125例妊高征中,78例心电图异常,占62.4%.其中轻度妊高征心电图异常10.4%;中度妊高征心电图异常为20.0%;重度妊高征心电图异常为32.0%.对照组的心电图异常为12例,占9.6%.妊高征心电图异常组与正常晚孕期心电图异常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妊高征患者中异常心电图的构成比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而心电图异常明显提高.妊高征心电图异常主要为窦速、短P-R间期等改变.心电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妊高征严重程度存在.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心电活动异常的发生率和特点及其与出血部位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6-01~2008-01入住我院的224例发病3 d内脑出血患者心电图(ECG)改变的特点及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出血部位ECG异常的发生率,并比较ECG异常组与正常组的预后.结果 168例(75.0%)出现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ECG异常.最常见的ECG异常为复极异常(58.3%),其中依次以T波改变、ST-T形态改变、QTc延长常见.脑干出血ECG异常最常见.ECG正常组与异常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G异常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无相关性(rs=0.80,P=0.20).结论 脑出血后常出现ECG异常,以复极异常为主,ECG的异常可能并不影响脑出血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临床上确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住院患者206例(男54,女152;年龄12~72岁)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其中正常心电图者54例(26.2%),异常心电图者152例(73.8%)。异常心电图中以窦性心动过速(44.1%)及心肌损害(34.9%)居多,其次为低电压(9.2%),异位心律(6.8%),左室肥大(6.8%)及传导阻滞(5.8%)。有异常心电图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3.6%)比心电图正常者(10.6%)显著增高(P<0.01),但部分心电图异常的患者经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心电图也恢复正常,提示心脏病理变化可能系可逆性的,故主张对SLE患者应作多次心电图检查和随访,以利对病情的判断和疗效的估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本院职业性铅中毒患者的心电图分析,研究职业性铅中毒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探讨职业性铅中毒对心肌的损害.方法 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29例职业性铅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入院当天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分析心电图异常的表现.随后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进行驱铅治疗.根据驱排后尿铅高低决定是否需要下一个疗程.对于心电图异常患者,给予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代谢的治疗.治疗后再次复查心电图,并对比分析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在329例铅中毒患者中,心电图异常的为86例,发生率35%.心电图异常的顺序为:ST -T改变42例(48.84%)、Q-Tc间期延长10例(11.63%)、心律失常7例(8.14%)、P-R间期延长5例(5.81%)、其他20例(23.26%).驱铅治疗结束后有56例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但仍有30例患者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发生率9.19%.心电图异常的顺序为:ST-T改变13例(43.33%)、心律失常5例(16.67%)、P-R间期延长2例(6.67%)、Q-Tc间期延长2例(6.67%)、其他9例(30.00%).结论 铅中毒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高,病情越重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越高,这表明铅中毒对心肌的损害较为严重,病情越重对心肌的损伤越重.给予相应的驱铅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心肌损伤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为探讨电生理对GBS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对1995年以来收治的32例确诊为GBS患者的电生理检查进行了分析。结果本组电生理改变特点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F波异常率大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率;电生理动态观察显示,临床症状恢复较电生理恢复快,MCV恢复较SCV恢复快。肌电图(EMG)出现自发电位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刘辉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5):567-568
目的:通过对236例急性重型脑血管病变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分析,预测患者病情的预后。方法:对经头颅CT证实有急性重型脑血管病变及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患者进行跟踪分析研究。结果:本组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患者236例,死亡44例,好转192例。多表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ST段抬高或下移、J波等。结论:急性重型脑血管病变患者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大部分可随着脑部病变的好转而逐渐恢复,一旦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或下移、J波、并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200例GBS患者中123例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占61.5%,病情重者ECG异常率显著高于病情轻者(X~2=8.449,P<0.02),死亡组13例中有11例ECG异常。脊神经型与混合型ECG异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217,P>0.05)。提示伴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与病情及预后有关,植物神经中枢和周围神经损害对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均有影响。认为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是影响病死率的重要因素,应重视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心电图(EKG)异常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早期预后关系。方法选择92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动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重型颅脑损伤组(GCS3~8分,34例),中型颅脑损伤组(GCS9~12分,19例)和轻型颅脑损伤组(GCS13~15分,39例);入院24h内、72h、7d和15d抽晨血测定CKMB、cTnI,并行EKG检查;住院治疗2周时进行早期预后评分(GOS),分为死亡或植物生存组(GOS1~2分,23例)、残疾组(GOS3~4分,18例)和预后良好组(GOS5分,51例)。研究颅脑损伤患者不同发病时间CKMB、cTnI、EKG的异常变化以及发病早期血清CKMB、cTnI和EKG异常与GCS评分和GOS评分的关系。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发病24h内血清CKMB、cTnI和EKG异常率分别为35.9%、50.0%和51.1%,72h异常率达到高峰,分别为54.5%、55.7%和68.2%,以后逐渐下降。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CKMB、cTnI和EKG异常率高于中型和轻型颅脑损伤组(P均<0.05),中型颅脑损伤组血清cTnI和EKG异常率高于轻型颅脑损伤组(P均<0.05)。死亡或植物生存组血清CKMB异常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和残疾组(P均<0.05),cTnI和EKG异常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残疾组血清CKMB、cTnI异常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普遍存在血清CKMB、cTnI异常升高和EKG异常,其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对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血清CKMB、cTnI监测和EKG检查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并探讨其护理方法。方法:观察150例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及患者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并分析异常心电图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率高达84%,以ST-T波改变为主,以中心型病灶组、出血量多组、血肿破入脑室组和老年组心电图异常率均较高;心电图异常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者。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常伴有心电图的异常,其心电图异常率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及患者年龄有关;脑出血后心电图异常提示预后不良。根据心电图的异常有助于早期、及时地发现和预防心脏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叶爱萍 《中国康复》2007,22(2):115-116
目的:探讨神经电图、肌电图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30例GBS患者(GBS组)进行神经电图及肌电图检测,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30例患者的神经电图、肌电图异常检出率为100%。结论:GBS患者引起广泛周围神经及脊神经根的改变,通过采取中西医结合及康复治疗能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神经电图和肌电图检查可对GBS患者有一定的特异性,为临床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的电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严重脑外伤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严重脑外伤患者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16例严重颅脑外伤患者的常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变化。结果严重脑外伤患者有81%心电图异常和73%心肌酶谱变化同时存在,与疾病的预后关系密切,其中死亡31例心肌酶谱持续升高直至死亡,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室早、室速、ST—T改变。生存的85例,两者的变化随病情而演变,病情严重,心电图表现心肌损害,心律失常严重,心肌酶谱持续升高;病情好转两者趋向正常。结论严重脑外伤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变化与病情及预后存在平行关系,因此,严重脑外伤后患者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作为判断伤情、预后和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损伤程度及预后与心电图变化的关系。方法:均经CT确诊,并在入院后8h内行心电图检查,3d、7d后复查。既往有心电图改变及有严重合并伤者不入选。结果:GCS评分〈12患者中有98%出现心电图异常,其中随着颅脑外伤病情的稳定好转而心电图也随着好转消失的占96%,死亡者心电图异常始终存在。结论:心电图异常对估计心脏本身受损程度及颅脑外伤的病情和预后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颅脑损伤后出现心电图改变常提示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