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中国医药指南》2015,(20)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诊断检查技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实际意义,以便为临床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病例对照均为2014年9至11月我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针对患者采用不同检查技术后的相关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观察和比较本组入院对象采用CT和MRI进行检查后的病灶检出数和病灶具体分布情况。结果 1比较两种技术检出的病灶数,采用MRI技术的病灶检出数明显多于采用CT技术的病灶检出数,且两种方法组间比较,统计验证结果显示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60.4467,P=0.0000);2采用MRI技术检出的额叶和内囊位置的病灶数显著的高于采用CT技术的检出数,且两种方法组间比较,统计验证结果显示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27.4492,P=0.0000;χ2=40.4082,P=0.0000)。结论在临床针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诊断的实践过程中,与CT技术相比较,采用MRI诊断技术的临床比较优势明显,患者病灶数检出情况更好,是临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指南》2019,(6)
目的分析MRI(磁共振成像)和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前来我院就诊的8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I和CT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8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MRI检查确诊756个病灶,CT检查确诊158个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丘脑、额叶、内囊检出率MRI检出率高于CT(P <0.05);MRI和CT在基底节、顶叶和脑干检查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I检查出273个直径<5 mm的病灶,CT仅检查出7个,二者比较差异较大(P <0.05)。结论 MRI和CT检查均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但MRI检查优于CT,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腔隙性脑梗死(LCVD)是指直径2~15 mm位于深部白质的微梗死而言,多由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引起,也可由微栓塞所致.约占脑梗死的20%~30%,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1].临床上常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感觉运动性卒中.笔者总结了98例疑似LCVD的诊断经验和教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C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LC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0例患者中高血压痛41例(82%),高脂血症17例(34%),高黏血症20例(40%),糖尿病12例(24%).常见临床类型为单纯运动性偏瘫22例,单纯感觉性卒中10例,无症状腔隙性梗塞6例,共济失调性卒中5例,腔隙状态5例,CT漏诊2例,后经MRI检查确诊.病灶部位主要在基底节区22例,内囊6例,丘脑区4例.结论 高血压是LCI的直接原因,腔隙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腔隙状态的预后差,MRI对脑干、小脑及(O)<5mm或发病24h内的病灶优于CT.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指南》2015,(32)
目的对CT和MRI在筛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分别进行CT和MRI扫描检查,对两种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MRI扫描检查病灶定位、病灶总数量、成像清晰满意度、小病灶发现情况均显著优越于CT检查,MRI扫描检查检查费用、扫描操作时间均高于CT扫描检查,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扫描检查均没有发生不适症状发生。结论 MRI扫描检查对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可更加清楚、明确的对病灶位置及数量进行准确的诊断,成像更加清晰,医师满意度较高,能够更加清楚的发现微小病灶,但CT扫描检查更加经济方便,因此CT可进行筛查诊断,MRI适合对病灶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二者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及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CT及MRI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主要表现为原有低密度灶内出现点状、条索状、斑片状混杂密度影像,MRI主要表现为T1WI小片状高信号灶,T2WI可见等或高信号灶。MRI对亚急性期、慢性期患者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P<0.05),而对急性期患者的敏感性显著低于CT(P<0.05)。两组诊断的准确性无显著差异。结论 CT及MRI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CT、MRI的临床表现并总结其发病机制,加强对其临床及影像的认识。方法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0例,对其临床与CT、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入院时的头部常规CT检查未发现出血灶。其中,35例患者在入院后病情开始加重,行CT或者MRI复查后发现有出血性改变,其余患者行常规CT或MRI复查也发现出血性改变。其中,血肿型为13例(26.0%),非血肿型为37例(74.0%),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4.0%。结论 CT或MRI检查能有效提高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率,促进医护人员及时进行二级预防和治疗,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和CT检查,将患者按照脑梗死发生的时间、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情况进行分组统计,比较不同的情况下MRI和CT对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分析MRI和CT用于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检出率。结果按照梗死发生时间分组,颅脑MRI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检出率明显高于CT(P 相似文献
11.
MRI和CT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7):993-995
目的 探讨MRI和CT两种不同影像学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已确诊早期腔隙性脑梗塞并均已经行CT、MRI检查的患者共326例,分析所有患者CT及MRI的诊断结果,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病灶检出率,比较患者对两种检查方式所用时间、花费情况的满意度.结果 本次研究共回顾326例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经整理筛除7例图像得不到专家一致诊断意见的病例.余下319例患者中,行CT平扫后发现268处病灶,病灶大小约0.5~1 cm左右;行MRI检测发现病灶472处,其中病灶多小于0.5 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9例患者中有231例对MRI比较满意,满意度为72.4%;有235例患者对CT比较满意,满意度为73.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MRI要比CT更为敏感,且不具有辐射,安全系数较CT更高.但是319例患者对CT的满意度略高于MRI,除了因为MRI耗时需十多分钟、部分心肺功能衰竭患者不能耐受以外,更主要的因素还是MRI费用要比CT高得多,可见低收费与高检出率在患者心中均占有较大比例,进一步增强CT敏感度、降低MRI的消耗成本是接下来我们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1年9月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和MRI图像,探讨二者的诊断效果和意义。结果CT显示梗死病灶65个,检出患者32例;MRI显示梗死病灶151个,检出患者49例。MRI显示病灶的敏感度是CT的2.32倍,MRI检出率(68%)明显优于CT检出率(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诊断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与CT一起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最佳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儿颅脑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在小儿颅脑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小儿颅脑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CT资料。结果本组患儿梗塞灶全部位于基底节区,31例合并基底节区点状钙化。伤后10~30d第3次复查,仅有4例病灶呈软化灶状态。结论本病多发于婴幼儿,梗塞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且多伴点状钙化。CT检查发现梗塞灶的最佳时间为伤后1~4d,动态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梗塞灶,而且还可观察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陈恩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0):3161-3163
目的 比较CT和MRI两种方法的对鼻咽癌检出率的差别,评价两种方法在鼻咽癌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到我院就诊的病理试验证实为鼻咽癌的38名患者的病例,对比分析其CT、MRI检验结果,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CT和MRI对鼻咽部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2.1%和71.1%,对颅底部病灶检出率分别为36.8%和84.2%,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鼻咽癌进行影像学检查时,MRI的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对鼻咽癌患者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与院内检查结果差异,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照.方法:收集本院近几年来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方面,运动性偏瘫所占比重最大;CT及MRI表现方面,有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区,无症状患者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区以外的脑实质;有症状和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他伴发症状无明显差异性.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以偏身肢体障碍改变为主,不同临床表现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及MRI表现存在差异性,可望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何再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4):19-20
目的探讨分析超早期脑梗死的CT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1月间收治的40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的6h内进行常规的CT扫查,在发病24小时-72小时内进行CT复查证实为脑梗塞,对患者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中,有21例患者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进行常规的CT扫查发现异常,其中10例(47.62%)患者出现低密度灶,5例(23.81%)患者出现皮质征,4例(19.05%)患者出现豆状核征,3例(14.29%)患者出现岛带征,3例(14.29%)患者出现占位征,2例(9.52%)患者出现致密动脉征。结论超早期脑梗塞的CT征象不典型,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进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MRI、CT用于脑梗死患者诊断中,对比联合使用与单一使用的诊断效果.方法: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某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出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脑梗死,对照组(40例)为单一CT检查,观察组(40例)实施MRI联合CT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脑梗死总检出率为97.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磁共振成像(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8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MRI和CT检查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病灶检出情况和诊断医师的满意度.结果 MRI检查的检出率为97.50%,高于CT检查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MRI结合神经功能学评定预警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MRI等神经影像学和神经功能学评定在预警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进行性恶化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发病48 h内入院的61例幕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type stroke,PS)定义为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法确定的发病7 d内,运动功能进行性加重的腔隙性脑梗死.结果:16例(26%)患者为PS组.与非PS组相比,PS组波动性或进展性方式发病的比例分别为81%,42%(P=0.009),以下肢为主的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63%,16%(P=0.001),弥散加权MRI显示的放射冠区梗死灶检出率分别为100%,69%(P=0.013),均有显著地增高.结论:MRI结合神经功能评定不仅能很好预示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可能进行性发展加重,而且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防治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