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房内径变化与房颤的关系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250101)陈瑕赵书水姜彩云冯晓林心房颤动(下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常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以二尖瓣狭窄最多见。近年来,我们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的左房内径,以探...  相似文献   

2.
对141例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156例非房颤的风心病和冠心病左房内径及房颤病例心电图V_1导联f波振幅进行测量,发现冠心病左房内径均小于风心病;冠心病多为细颤,风心病多为粗颤;单纯冠心病组、冠心病与风心病混合组的左房内径与f波振幅均无相关关系,单纯风心病组则呈轻度负相关,鉴于房颤发生机制上的差异、f波振幅大小以及它与左房内径相关性的显著不同,作者认为,研究V_1导联f波振幅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病因相同是前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维持窦律对慢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左房和左室结构的影响。 方法 入选38例慢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量左房前后径、左房上下径、左房左右径、左房最大容积、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评估房颤有无复发对左房及左室重构的影响。 结果 31例慢性房颤病人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将其按消融效果分为复发组(15例)和非复发组(16例)。随访结果如下:(1)复发组慢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左房前后径、左房上下径、左房左右径、左房最大容积、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非复发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复发组慢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左房前后径、左房上下径、左房左右径、左房最大容积、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复发组慢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左房前后径、左房上下径、左房左右径、左房最大容积、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比术前减小,左室射血分数比术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进一步探讨心房颤动(Af)发生与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电图、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对217例心血管病人(Af 111例,非Af 106例)左房内径、心率的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Af组左房内径显大于非Af组(P<0.01)。不同病因的Af患,其左房内径大小有显差别(P<0.05)。结论 Af时心室率快慢与左房内径的大小相关无显性(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左心房功能。方法共纳入48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衰期)和41名健康人(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二维超声测量左房内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量二尖瓣频谱E峰值流速(Ve)、A峰流速(Va)、二尖瓣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Ve/Va);利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A’)及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峰值速度比值(E’/A’),并与二尖瓣频谱血流速度各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左房内径、左房内径指数、左房容积指数、左房每搏量、左房射血分数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A峰峰值流速及Ve/Va比值无统计学意义。心衰组E’、A’及E’/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衰组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低于正常人,提示心衰病人左心房功能减低;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评价心衰病人左心房功能。  相似文献   

6.
P波离散度是反映心电图各导联间P波持续时间的差异程度,提示心房内不同部位的非均质性电活动。本文通过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40例非房颤患者的P_(max)、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的对照观察,探讨P波离散度与左房内径对房颤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阵发性房颤组(1组)40例,男15  相似文献   

7.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心房大小与房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 (RHD)二尖瓣狭窄者左心房大小与房颤的关系。方法 对RHD二尖瓣狭窄的 30 1例分为A组 (房颤组 )和B组 (非房颤组 ) ,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测两组左房大小 ,统计左心房大小均数标准差。结果 左房前后径A组 (5 4 2± 7 32 )mm ,B组 (4 5 5± 6 0 0 )mm(P <0 0 1)。A组中合并有中度或重度二关瓣狭窄、关闭不全者 ,其左房前后径为 (5 8 5 9± 10 6 1)mm ,其余为 (5 1 5 8± 8 0 7)mm (P <0 0 1)。结论 RHD二尖瓣狭窄病者伴房颤的左心房内径较无房颤组大 ,提示左房增大与房颤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二尖瓣对合指数,探讨其定量二尖瓣对合程度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合并有二尖瓣反流的RHD患者16例作为RHD组,无瓣膜病变且无瓣膜反流的志愿者16例作为对照组。①2组均行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二尖瓣定量分析程序对三维原始图像进行脱机分析,对相同时相的二尖瓣瓣叶及瓣环进行逐帧描记,分别获取2组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早期的二尖瓣瓣叶面积、瓣环三维周长、瓣环二维投影面积。计算出2组的二尖瓣对合面积及对合指数。②2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2组舒张末期左室内径、收缩末期左室内径、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并测量RHD组二尖瓣反流面积。结果:RHD组与对照组均能成功得到二尖瓣对合面积并可以计算出二尖瓣对合指数,且RHD组的对合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10.4±2.8)%:(28.1±3.8)%,P<0.001]。2组的前瓣叶对合指数均小于后瓣叶(RHD组P=0.03,对照组P=0.075)。RHD组的二尖瓣瓣叶面积、左房内径、瓣环三维周长、瓣环二维投影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应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及相关二尖瓣定量分析程序可得到二尖瓣对合指数。合并有二尖瓣反流的RHD患者二尖瓣对合指数明显小于正常人。因此该参数可作为定量评估RHD患者二尖瓣对合程度的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应用国产 CXD-IM 型超声心动图仪对51例心房颤动的病人左房内径进行了探测,有左房扩大者37例(72.5%)。风湿性心瓣膜病发生房颤者,95%左房增大;冠心病房颤者56%左房增大.对不同病因及左房大小与发生房颤之机理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左房异常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 将入选患者根据心电图特征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持续性房颤(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大于7 d)患者为A组;既有窦性心律P波时限增宽,又有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小于7 d.一般小于48 h,多为自限性患者为B组;仅有窦性心律P波时限增宽,无阵发性房颤的患者为C组.对3组患者的P波异常,P波离散度及心脏超声波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电图P波切迹明显、P波离散度大者房颤发生率高;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直径增大者房颤发生率高,持续性房颤比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直径大(P<0.01),显示左房扩大、房内阻滞及P波离散度增大者易发生房颤,危险比增高.结论 左房扩大可能是发生房颤的先兆,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左房内径增大可作为发生房颤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探讨扩张性心肌病左心室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左心室血栓,83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被分为A组(左室血栓组)和B组(左室无血栓组)。结果: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期末内径、EF值、二尖瓣中等返流及主动脉瓣返流量在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0.01),而左室舒张末内径、室壁厚度及年龄、性别则无差异。结论:左室收缩功能的降低,左房内径的增大对左室血栓的形成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的中等量返流对左室血栓的形成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2.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发生的相关因素,选择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治疗的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 65例为研究对象 (房颤组 ),另取不伴房颤的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 65例为对照组。分别记录其病程、心功能状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与各心腔内压力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房颤组较对照组年龄大,病程长,房颤组心功能Ⅲ级以上者占 60%,而对照组仅占 23%。房颤组左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44. 31±5. 76mmvs39. 33±5. 45mm),而二尖瓣口面积则较对照组明显小 (0. 844±0. 167mm2 vs1. 114±0. 240mm2,P<0. 001 )。房颤组左房平均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6. 20±6. 16mmHgvs17. 95±7. 09mmHg,P<0. 001)。结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房颤的发生与二尖瓣口面积、左房平均压升高及左房内径扩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复律前后左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房颤患者20例,按心脏复律的方式分为直流电复律组7例,药物复律组13例,分别于复律前、复律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个月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和容积,记录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流速(VA)、A峰速度时间积分(A-VTI)、心房充盈分数(AFF)和左房射血力(LAEF)。分析左房内径、容积变化与左房收缩功能的关系。应用心房肌超声组织定征技术在左房后壁心肌和心包处测量背向散射积分值(IBS)及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异幅度(CVIB)评价心肌组织的声学特征。结果房颤时所有患者均存在左房扩大,而恢复窦性心律后直流电复律组和药物复律组的左房上下径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恢复窦性心律后第1天、第3天直流电复律与药物复律组比较,左房最大和最小容积显著增大(P<0.05或0.01),VA、A-VTI、AFF和LAEF明显降低。房颤时左房心肌标化IBS较健康对照组增大,而CVIB则降低(P均<0.01),直流电复律组恢复窦性心律后第1天、第3天左房心肌标化IBS及CVIB与房颤时比较无差异(P>0.05),而药物复律组左房IBS%与房颤时和直流电复律组比较显著降低,CVIB则显著增大。恢复窦性心律后第7天、第1个月时,两组左房IBS%与房颤时比较均显著降低,CVIB显著增大(P均<0.01),两组无差异。结论两种复律方式成功复律后随时间推移均可改善房颤患者的左房结构重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无房颤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方法:入选102例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组患者47例(男性25例),持续性房颤组患者55例(男性26例)。52例无房颤的患者(男性27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常规和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舒张期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房颤是否发生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都降低、而C反应蛋白和尿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高C反应蛋白和左房内径增大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房颤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高尿酸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杂志》2005,13(4):256-256
该文研究伴发房颤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性重塑,左室、左房几何形状重塑与未发生房颤的高血压病患者之间的异同。入选门诊或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排除对心脏几何结构有影响的疾病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无房颤组(EH组)和原发性高血压伴房颤组(EHAF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长径、心尖四腔横径、左房横径和左房面积、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左房前后径和左房长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房内径与房颤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消融治疗术后心功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2例于我院住院行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并于一年后于我院行心脏超声随访的房颤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作为消融治疗组,同期药物治疗52例房颤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药物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一年后心脏射血分数(EF)值变化,消融治疗组中高左房内径亚组与低左房内径亚组内EF值变化以及消融治疗组EF值变化与治疗前左房内径的相关系数。结果消融治疗组EF(%)变化值高于药物治疗组[(8.87±3.50)vs.(3.28±1.22),P0.01];消融治疗组中低左房内径亚组术后EF(%)变化值明显高于高左房内径亚组[(10.84±2.93)vs.(6.88±3.46),P0.01];消融治疗组EF(%)变化值与术前左房内径值相关性r=-0.73,P0.01。结论左房内径值与消融治疗后心功能EF值改善呈负相关,术前左房内径越大的患者消融治疗术后心功能获益越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康人生理性舒张功能减退与左房增大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4575例年龄20~97岁健康人的心脏结构、血流及功能,其中男性2150例,女性2425例,取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左房、左室,计算左室射血分数.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PFV)及心房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APFV).以10岁为一年龄段分为7个年龄组,观察各年龄段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是否存在差异.同时观察年龄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各年龄段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随年龄段增加,左房增大,EPFV减慢,APFV增快,E/A比值减小,除80年龄组外,左房内径、EPFV及APFV各年龄段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年龄与EPFV及E/A比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左房内径、APFV呈显著正相关;左房内径与EPFV及E/A比值呈显著负相关,与APFV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随年龄增长,左房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而左室内径及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左房内径与左室舒张充盈的各项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提示左房增大可能是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心房颤动和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脏左房、左室内径的相关性。方法:入选临床诊断为DCM的患者123例。其中正常传导组57例。单纯房颤组44例.单纯左束支传导阻滞组16例,房颤+左束支传导阻滞组6例。结果: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左房内径扩大密切相关(P〈0.05)。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左室内径扩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DCM患者左房内径扩大增加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原发性二尖瓣脱垂(MVP)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192例中发生收缩期左房内前向性血流77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探讨其血流动力学特征.1 对象与方法192例中,按Cohen标准诊断为轻度脱垂107例,中度脱垂51例,重度脱垂34例.前瓣脱垂124例,后瓣脱垂45例,前瓣+后的脱垂23例.应用美国Acuson-128型彩色超声显像仪,常规作胸骨旁左室长轴、短轴和心尖四腔切面探查,以M型超声测量左房、左室内径,记录二尖瓣运动曲线,以彩色多普勒检测收缩期二尖瓣返流及彩流束在左房腔内的分布和方向.收缩期血流从二尖瓣口游离缘射流入左房内呈蓝色或多色镶嵌的血流信号,定为二尖瓣返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1年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现新发心房颤动(房颤)与保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对比情况.方法 接受CRT治疗CHF患者5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房颤病史,于术前和术后6、12个月进行程控随访及临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年随访结束时,54例患者中有12例(22.2%)出现新发房颤,其余42例保持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组术后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新发房颤组术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也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左心房内径及二尖瓣反流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左心房内径在窦性心律组较新发房颤组有明显缩小的趋势(P=0.057).亚组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心功能、LVEF较术前改善(P<0.05),而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各指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CRT术后新发房颤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显示为术前二尖瓣反流程度(P=0.046,OR=3.729)和新发房颤发生前的心房起搏比例(P=0.010,OR=1.050).结论 CRT术后新发房颤与二尖瓣反流程度加重和心房起搏比例增高明显相关.新发阵发性房颤一般不影响CRT疗效,新发持续性房颤CRT术后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