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6 h内溶栓与延迟溶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 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  95例 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 <6 h(46例 )和 6~ 12 h(延迟溶栓 4 9例 )两组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6 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76 % ,病死率为 4 % ;延迟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4 9% ,病死率为 12 % ,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均 <0 .0 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比 16 % )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结论  6 h内溶栓者再通率高 ,病死率低。延迟溶栓仍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对有溶栓适应证者也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时间溶栓分为0~3h,>3~6h,>6~12h三组。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96%、74.51%、61.91%。早期治疗(0~6h)组血管再通率(78.38%)与延迟治疗(>6~12h)组的61.9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五周病死率、反复心绞痛和反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AMI发病后6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住院病死率最低,但发病时间>6~12h的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6小时内溶栓与延迟溶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重点措施。临床研究表明,AMI溶栓治疗可有效地缩小梗死范围,降低AMI病死率,防止不可逆的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不全。我们将1998年4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AMI患者,6小时内溶栓与6~12小时溶栓(延迟溶栓)的两组进行疗效对比,旨在探讨发病距溶栓时间的不同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和发生不良反应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急性心梗后不同时间内用尿激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6例拟诊为急性心梗,发病后6—12小时内无溶栓和抗凝禁忌症的患者,在人院后20—30分钟内开始溶栓。结果全部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8.9%,其中溶栓距发病时间(4小时组的再通率为71.49,6,显著高于4-6小时组(63.3%)和6—12小时组(33.39,6),P(0.001,4周病死率为7.19/6,显著低于4-6小时组(13.39,5)和6—12小时组(16.6%),P(0.01;4-6小时组的再通率显著高于6—12小时组,P(0.01,但4周病死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心梗后4小时内溶栓血管再通率最高,4周病死率最低。4-6小时组溶栓的再通率高于6—12小时组,但4周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106例AMI患者分为≥70岁组(31例)、<70岁组(75例)均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结果:≥70岁组与<70岁组血管再通率无差异(P>0.05),血管再通与血管未通者比较病死率有差异(P<0.05),溶栓开始越晚病死率越高.结论:AMI的溶栓疗效与年龄无关,与血管是否再通密切相关,疗效与溶栓时间呈显著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6.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25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8.0%和16.0%,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 h内溶栓再通率(81.8%)明显高于3~6 h溶栓组、6~12 h内溶栓再通率(60.0%、25.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AMI患者冠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rocardialinfarction,AMI)发病后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120例老年AMI患者按发病到溶栓治疗开始时间分为〈5h(5h)组和6—12h组(延迟组),在AM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尿激酶(UK)150万u溶栓治疗。结果5h组血管再通率、4周病死率、严重心衰发生率、半年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71.67%、3.33%、6.67%、(63±8.1)%;延迟组血管再通率、4周病死率、严重心衰发生率、半年后LVEF分别为15.0%、13.33%、12.0%、(51.5±9.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及P〈0.05),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5h组血管再通率,LVEF较高,4周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8.
院外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得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院外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连续观察发病≤6小时的120例在院外给予静脉溶栓的AMI 患者,其中发病≤3小时内溶栓者91例,发病4~6小时溶栓者29例,对比两者的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率;同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120例AMI患者比较.结果:再通率:≤3小时溶栓者68.13%,4~6小时溶栓者58.3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5.确诊为AMI距接受溶栓时间:院外组为(0.54±0.58)小时, 院内组为(2.74±1.02)小时;2组比较P<0.000 1.院外AMI诊断准确率达98.4 %,无一例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院外静脉溶栓能减少不必要的耽搁时间,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院外溶栓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静脉延迟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 6 3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后 6~ 12h的老年患者进行延迟溶栓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 ,探讨该时间段的治疗价值及存在问题。方法 将经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列为溶栓组 ,未经溶栓治疗者列为对照组 ;溶栓组又根据胸痛和ST段抬高情况再分为 3个亚组 :ST段仍抬高并伴有明显胸痛者 (A组 ) ;ST段抬高 ,不伴有明显胸痛者 (B组 ) ;无明显ST段抬高 ,但有明显胸痛者 (C组 ) ;观察溶栓组及亚组梗塞血管再通率 ,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及梗塞后 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  1.溶栓组总的梗塞血管再通率为 4 1 3% ,A组、B组和C组则分别为 4 6 4 %、 2 8 6 %和 4 2 9% ;2 .溶栓组 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有明显下降 (P <0 0 1) ,尤以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减少最为显著 (P <0 0 1) ,同时心功能状态有明显改善 (P <0 0 1) ;3.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对发病后 6~ 12hAMI患者应积极进行延迟溶栓治疗 ,尤其对于仍伴有明显胸痛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r-PA)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57例无溶栓禁忌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PA18mg+0.9%氯化钠50ml快速静脉溶栓治疗,30min后再给予r-PA18mg治疗。计算发病0.5~2h、>2~4h、>4~6h及>6~12h内溶栓再通率,并将6h内溶栓病例与将>6~12h溶栓病例进行再通率比较。结果 6h内溶栓再通率为86.67%,>6~12h溶栓再通率为41.67%,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r-PA急诊溶栓治疗AMI疗效好,再通率高,AMI溶栓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且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缩短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 ,提高溶栓疗效 ,探讨院前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接受院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5 2例为观察组 ,同期住院后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5 8例为对照组 ,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观察组为 3 .12± 1.17小时 ,对照组为 5 .42± 1.92小时 ,P <0 .0 1。冠脉再通率观察组为 71.2 % (3 7/ 5 2 ) ,对照组为 5 1.7% (3 0 / 5 8) ,P <0 .0 5。 5周病死率观察组为 7.7%(4 / 5 2 ) ,对照组为 10 .3 % (6/ 5 8) ,P >0 .0 5。院前AMI诊断准确率达 10 0 % ,院前无 1例死亡。结论 AMI院前静脉溶栓能赢得救治时间 ,提高冠脉再通率 ,院前静脉溶栓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张莉玲  王永东 《临床荟萃》2003,18(7):369-37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12 0现场诊断的可疑AMI无溶栓禁忌证患者 ,按患者意愿直接送至韶关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 (ICU)接受溶栓治疗 (A组 ) ,或送至急救中心再辗转至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治疗 (B组 )。记录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病到溶栓时间 ,再通率、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入选 89例可疑AMI患者 ,A组 4 0例 ,B组 4 9例。现场诊断AMI的总体准确率为 96 .6 %。两组转运途中并发症 (室速、室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发生率为 11.6 %。确诊为AMI患者A、B组接受溶栓治疗比例分别为 97.3%和 30 .6 % (P <0 .0 1)。A组就诊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10 1min[(44 .4± 17.3)min与 (14 6± 5 9)min],P <0 .0 1。A组发病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99min[(195± 171.4 )min与(2 94± 83.6 )min],P <0 .0 1。A、B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72 .2 %和 33.3% (P <0 .0 1) ,两组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8.9%和 4 6 .9% (P <0 .0 1) ,病死率分别为 5 .4 %和 2 2 .4 % (P <0 .0 5 )。结论  12 0 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AMI安全可行。与入院后溶栓相比 ,显著缩短发病到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比例 ,降低病死率。是我国中小  相似文献   

13.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9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应用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冠状动脉总再通率:观察组82.6%,对照组50.0%;患者在发病后6h内静脉溶栓治疗再通率:观察组89.3%,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性(P〈0.01)。5周病死率:观察组6.5%,对照组9.6%。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临床疗效好,血管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6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51例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三组,A组≤3h,B组3~6h,C组6—12h。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1.2%,75.9%,33.3%。前两组与后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无显著性。结论血管再通率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呈负相关,AMI发病3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3—6h次之,6—12h患者治疗效果不显著,但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比较在入医院前和住院后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选择患者 2 2 0例 ,分为入院尿激酶静脉溶栓对照组 (入院组 ) 112例和院前尿激酶静脉溶栓组 (院前组 ) 10 8例 ,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入院组与院前组的开始溶栓时间分别为 4 3± 0 8h和 2 6± 0 4h(P <0 0 1) ,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73 2 %和 88 9% (P <0 0 1) ,再闭塞率分别为 10 7%和 13 0 % (P >0 0 5 ) ,4周病死率分别为6 3 %和 5 6% (P >0 0 5 ) ,药物副作用分别为 12 5 %和 12 0 % (P >0 0 5 )。结论 :院前比入院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节省时间 ,提高血管再通率 ,降低病死率 ,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5年5月住院治疗的AMI患者152例按发病到溶栓开始时间计算,分成<2h,2~4h,4~6h三个组,观察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心律、血压变化及4周EF值等。结果<2h、2~4h、4~6h三组溶栓再通率分别为87.10%、76.92%、64.00%,2h内溶栓再通率明显高于4~6h。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第4周LVEF值比较再通组与未通组心功能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MI患者开展绿色通道早期急诊溶栓为AMI病人赢得治疗时间,尽早使梗死部位相关血管(IRA)再通,尽早使心肌得到再灌注是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改善AMI预后的关键。溶栓距发病时间愈短,血管再通率愈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72例AMI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时间及治疗期间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AMI后再梗死等不良反应,进一步明确静脉溶栓对AMI患者的疗效及其优势。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75.00%)低于对照组(97.22%);观察组血液恢复自主循环时间即血液再通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时,虽其对梗死部位的疏通程度不如PCI,但仍具一定优势,如静脉溶栓能减少患者心肌梗死时间,继而减轻心肌坏死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溶栓对阻止心室重构和保护心脏功能的作用.方法 对AMI患者随机分为院前溶栓组(发病时间<3 h)和CCU溶栓组(发病时间3~6 h),观察溶栓后梗死血管开通率,采用多普勒超声(Simpson法)于溶栓治疗后4周、1年、3年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和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占左室面积百分率.结果 根据AMI溶栓再通标准,院前溶栓组再通率与CCU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47%(87/103)与69.83%(81/116),P<0.05];1、3年再住院率及3年心因性病死率,院前溶栓组明显低于CCU溶栓组(P均<0.05),心功能各项指标院前溶栓组均优于CCU溶栓组(P均<0.05).结论 院前溶栓治疗AMI安全有效,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高,可激活顿抑、冬眠心肌,保护伤残心肌,减少心肌瘢痕形成,有效阻止心室重构,保护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其护理。方法:随机选取40例AMI患者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B组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rt-PA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再通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总再通率为60.0%,B组再通率高达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情况比较虽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A组,B组4周内只有1例死亡,A组有2例。结论:rt-PA溶栓治疗AMI的临床疗效是显著的,要优于尿激酶溶栓治疗,但这些手术都需要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以获得更好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方法符合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发病至静脉溶栓在12 h以内,无溶栓禁忌证者148例。随机分为两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组60例,发病12 h以内溶栓者均采用90 min加速给药方法;尿激酶(UK)溶栓组88例,该组患者在发病1~12 h内给予尿激酶静脉点滴治疗。观察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情况、再梗死情况及7 d病死率。结果血管再通率:rtPA溶栓组3 h内溶栓者血管再通率83.33%,3~6 h 80.00%,6~12 h给药者为75.00%,总体再通率为80.00%。不良反应:轻微出血20例,颅内出血和肺出血各1例,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11例,无再梗死发生。7 d病死率4.7%。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静脉溶栓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无条件进行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rtPA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较UK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