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Medscape.com6月6日报道(原载Nat Med2005),一种新的重组减毒活疫苗可用来预防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加拿大温尼伯湖的马尼托巴湖大学Heinz Feldmann博士及其同事利用小泡性口腔炎病毒载体制成表达埃博拉病毒或马尔堡病毒糖蛋白的疫苗。  相似文献   

2.
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同属于“丝状病毒科”家族,它的发现早于埃博拉病毒。在1967年秋,西德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同时暴发了一种严重出血热,有31人发病,其中7人死亡,这些患大都接触过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科学家们对患的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了培养,分离出一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根据发病地点,将这种病毒命名为马尔堡病毒。以后,在南非、肯尼亚和津巴布韦也相继出现过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病例。近年来较大的一次流行发生在1998年至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马尔堡病毒造成了149人感染,123人死亡。  相似文献   

3.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引起的委内瑞拉马脑炎是一种自然疫原性疾病。该病毒可诱导感染的宿主产生细胞、体液和粘膜免疫应答,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改造为理想的疫苗载体,从而表达病毒和细菌的多种蛋白。这些病原体包括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人乳头瘤病毒16型、Norwalk样病毒、埃博拉病毒、苏丹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病毒、麻疹病毒、炭疽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本文综述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介导的病原体疫苗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4.
鲁会军  金宁一  张英 《传染病信息》2007,20(2):97-99,106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EBHF)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出血热,病原属丝状病毒,与同科的马尔堡病毒同属高致病性的甲类病毒,但免疫原性不同.EBHF在中非热带雨林地区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已流行了几个世纪,但一直未引起注意,1976年EBHF在非洲苏丹和扎伊尔相继暴发流行,引起了广泛重视,该病毒以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命名为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人类所知最为恐怖、致命病毒之一,同艾滋病病毒相比,它潜伏期短、病死快、病死率高[1-3].  相似文献   

5.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自2014年3月以来, EVD在西非多个国家暴发,引起全球关注,WHO已将此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有很多因素限制了EVD疫苗的发展,目前无可用于人的疫苗获批上市,但当前的严峻形式促进了疫苗研究的发展. 本文着重介绍EVD疫苗相关的研究进展,包括评价疫苗所用的动物模型、疫苗种类和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  相似文献   

6.
埃博拉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埃博拉热于恩庶1976年非洲中部苏丹和扎伊尔两国交界一带发生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70%以上。从患者分离出一种丝状病毒,与马尔堡(Marburg)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以该病流行严重的扎伊尔的埃博拉(Ebola)河命名为埃博拉病毒,该病叫...  相似文献   

7.
埃博拉病毒病以往被人们称作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异性治疗措施与药物,疫苗成为最有可能预防控制病毒传播的手段。目前,多种埃博拉候选疫苗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包括减毒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rVSV-ZEBOV)、复制缺陷型黑猩猩3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cAd3-EBO或ChAd3-EBO-Z)、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Ad5-EBOV)和人3型副流感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HPIV3)等。ChAd3-EBO-Z和Ad5-EBOV等在早期的临床试验中均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rVSV-ZEBOV率先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已证实其对埃博拉病毒病的预防具有很高的保护效力,但是研究数据也提示了该疫苗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本文旨在回顾2014年以来埃博拉疫苗在临床试验研究方面的重大进展,讨论尚存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埃博拉出血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BHF)是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V)引起的人的严重出血性热病。EBV有极高的传染性,有传染性的试验操作要在P4级高度安全实验室中进行。EBHF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一,该病毒始发现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  相似文献   

9.
蝙蝠属于翼手目,是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类,包含1 200多种类,全球分布广泛。随着SARS-CoV-2病毒大流行也被认为可能起源于蝙蝠,其作为许多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的宿主受到备受关注。引起人类高致死率的流行病的大多数病毒是源于野生动物的人畜共患病,其中包括有丝状病毒(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冠状病毒(SARS、MERS)、亨德拉尼帕病毒属(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它们具有RNA病毒的共同特征。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自2009年后新发现的蝙蝠病毒就超过60余种。蝙蝠具有长途迁徙和喜群居的特性,近年来环境变化和森林砍伐严重影响了许多生态系统,加剧了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接触,这些因素也使得蝙蝠所携带的病毒对人类构成了潜在威胁。了解和掌握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谱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本文针对近年来研究发现的蝙蝠携带的重要病原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感染引起烈性传染病,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在25%~90%。埃博拉疫情暴发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区,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因此急需有效的抗埃博拉药物应用到临床治疗。目前,多家研究机构利用多种药物开发策略筛选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候选药物。已有一部分抗埃博拉药物进入了临床实验研究阶段,但大部分的药物研究仍处在普通细胞实验或动物实验水平。本文从埃博拉分子结构、病毒进入细胞感染方式、抗埃博拉药物研究模型和抗埃博拉药物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病业已成为本年度最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其暴发迅猛、病死率高、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和有效疫苗的现状引起了全球的恐慌和卫生医疗领域的高度关注。埃博拉病毒致病主要机制为:感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树突状细胞,导致其大量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减少干扰素生成,阻断干扰素作用通路,并诱导多种免疫细胞大量凋亡;诱导多种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影响凝血功能;其直接散播和复制同时也能导致大量组织损伤。本文就埃博拉病毒免疫学致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埃博拉”是一种出血热病毒病“埃博拉”是近30年来新发现的出血热病毒病之一。它属于丝状病毒,但迄今还不知道这种病毒的自然载体或中间宿主是谁?是虫媒?是鼠传?尚弄不清楚。但是1967年德国马尔堡实验室已肯定绿猴可携带该病毒,  相似文献   

13.
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OV)可以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共患的传染病,即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是一种烈性的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EBOV有很高的病死率,可高达50%。90%之间,  相似文献   

14.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可在人类及非人灵长类间通过接触传播的烈性病原微生物,致死率高达90%。目前关于埃博拉病毒能否在人际间经气溶胶传播,还未有定论。但经过多年研究表明,在实验室内,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感染非人灵长类,极低剂量即可引起致命性感染。并且埃博拉病毒在动物间的气溶胶传播在实验室内已被证实。除此之外,埃博拉病毒变异速度惊人,不排除可导致大面积暴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WHO和我国发出警告:防止马尔堡病毒病传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尔堡病毒病(MVD)是由丝状病毒科马尔堡病毒(MBV)引起的一种出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80%~90%,1967年前联邦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因用从乌干达引进的长尾非洲绿猴做实验,接触感染猴的血液和组织发病31人,死亡7人。  相似文献   

16.
近日,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埃博拉病毒负责复制的关键蛋白质的晶体结构,即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核蛋白的C末端结构域。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一项研究显示:覆盖在病毒表面的,并在感染过程中从受感染细胞脱落的埃博拉病毒GP蛋白,可以引发免疫反应失调,影响血管的通透性。埃博拉病毒有7个基因。其中一个叫GP,其编码两个相关的蛋白质:一个较短的分泌蛋白,一个为更长的贯穿病毒膜、伸出病毒表面的蛋白。在病毒感染中,一些表面的GP被一个人源酶切断,并随后从被感染的细胞脱落。大量脱落的GP和分泌的GP存在于受感染人类和动物的血中。  相似文献   

18.
西尼罗病毒病是由西尼罗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重大危害。虽现已有疫苗处在研究阶段,但仍没有人用疫苗获批上市。通过感染动物模型,有关西尼罗病毒免疫反应的研究已经开展。本文对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抵抗西尼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西尼罗病毒激发免疫应答反应的机制和新型疫苗研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1976年首次发生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前扎伊尔)埃博拉河流域,因其引起感染者全身出血症状,故命名为埃博拉出血热。EHF的病原是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丝状病毒属(Filovirus)成员,  相似文献   

20.
埃博拉出血热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 ,EHF)是2 0世纪70年代在非洲新发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自1976年在非洲中部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爆发流行后,已在非洲中部形成地方流行[1 3 ] 。病原体为埃博拉病毒(EBOV)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可致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人类以急起发热、头痛、关节痛、肌痛、咽喉炎、皮疹、胃肠道症状、出血,随后出现肝、肾功能障碍,迟发性眼病变,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为临床特征。现就EHF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一、埃博拉病毒EBOV为单股RNA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 ,是一种泛嗜性病毒,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