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张承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病变,日益增多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为眼底病变的特异性改变[1]。在美国一组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病程小于10年组为7%,10~14年组为26%,15年及以上...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大疱病(糖尿病大疱病或糖尿病性大疱)是糖尿病患者自发形成的一种非炎症、大疱性疾病。大疱通常位于肢体末端皮肤表面,特别是足部。虽然这种疾病是糖尿病特有的疾病,但仍可能为其他大疱性疾病。本文复习了1例2型糖尿病伴11年的慢性糖尿病水疱的病例,该患者为75岁西班牙裔男性。研究人员分别记录了该患者50次发生大疱病和50次未发生大疱病时点的血糖水平。研究显示当患者血糖升高时病人更容易形成大疱(t检验,P<0.007)。糖尿病性大疱病的病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本研究表明,血糖控制不佳(特别是高血糖)可能显著的影响这种皮肤病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性大疱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郭仕林,王夏涟糖尿病性大疱病(diabeticbullosis,DB)是糖尿病的一种皮肤合并症,1990~1993年,我院收治8例(男女各4例)伴DB的NIDDM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和胰岛细胞功能作了分析。患...  相似文献   

4.
老年大疱性皮肤病临床上常见有寻常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这组疾病均为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好发于老年人,水疱常常泛发全身,治疗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效果较好,但老年患者常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使糖皮质激素的大剂量使用受到限制.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大疱性皮肤病有确切疗效.但对冲击治疗老年大疱性皮肤病后患者血象影响、肝功能变化及继发感染情况的观察报道甚少.我们观察分析了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后对患者血象、肝功能影响及感染发生情况,探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大疱性皮肤病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大疱是糖尿病的特异改变,多发生于病程长、病情控制及全身营养状况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率约为10%左右.其原因可能与微血管病变、神经营养障碍、局部代谢紊乱、创伤、应激、年老、长期卧床等有关.多发生于四肢远端、足底、足背、手指、骶尾部,也可见于前臂及胸部.1998~2000年,我院收治2例糖尿病大疱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和其他器官一样,老年人群的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衰老。皮肤老化是内在生理和结构固有老化的自然结果,也是长期积累的外界因素,如紫外线暴露、损伤等影响的结果。随着皮肤老化,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迁移延迟,皮肤更新和修复变慢;皮脂腺分泌下降,皮肤屏障功能损伤;皮肤中免疫细胞功能下降(比如T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因子产生减少等),皮肤正常免疫耐受和抵御外界不良刺激的能力下降,老化的皮肤更易患皮肤病。同时老年人群常患有多种其他系统疾病,如DM、肾脏病、肿瘤等;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系统疾病和药物本身也会引发皮肤疾病。据统计皮肤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很常见~([1]),而水疱大疱性皮肤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也并不少见。随着皮肤的老化,皮肤真皮乳头变平,更容易形成水疱~([2])。老年人群常见的水疱大疱性皮肤病有: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如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us,BP)、天疱疮等;系统疾病相关的大疱性皮肤病,如糖尿病性大疱病、迟发性卟啉症(porphyria cutaneatarda PCT)、昏迷性大疱、水肿性大疱等;药物相关的大疱性皮肤病,如固定性药疹、假性卟啉病等;还有物理因素如虫咬、摩擦及感染引起的水疱大疱性皮肤病等。本文将对老年人群常见的水疱大疱性皮肤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大疱病(BD)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明确的76例BD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治疗20 d患者的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大疱部位及大小等,检测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再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76例BD患者纳入研究,男67例、女9例,年龄(62.2±13.3)岁,糖尿病病程(11.2±7.2)年。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无明显诱因,在正常皮肤上可见张力性大疱。大疱部位位于下肢68例、上肢8例,面积(14.9±11.7)cm2,63例(82.9%)大疱合并感染。治疗20 d,预后良好组42例,预后不良组34例。预后不良组的年龄≥60岁、大疱病史≥10 d、大疱面积≥20 cm2、大疱感染程度重、HbA1c≥9%、白细胞计数≥9.5×109/L、C反应蛋白≥10 mg/L、ALB<35 g/L、周围血管病变程度重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疱面积大、大疱感染程度重、HbA1c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BD多发于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大疱面积、继发感染、血糖控制不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心肌病属于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指由于糖尿病所引起的,在糖和脂肪等多种代谢紊乱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基础上,在心脏所发生的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其中大血管主要是位于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即所谓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相似文献   

9.
现将我院用湿润烧伤膏治疗12例糖尿病性大疱病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3岁.糖尿病病史5~21年.有周围神经病变者8例,合并局部感染者1例.……  相似文献   

10.
<正>水疱是皮肤伤害的极其常见的表现形式。它即可成为被人们忽略的,发生在正常人被挤压后形成的水泡;也可成为具有致死感染的大疱疮;即可为先天遗传的,又可为后天获得性的;即可为一种独立的皮肤病变,又可为全身疾病的部分皮肤病表达;即可为被治疗性疾病,又可为因治疗而带来的皮肤伤害。糖尿病性大泡病则为后天获得性的全身性疾病的皮肤疾病的局部表达。1糖尿病性大疱病的认识水泡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em-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性大疱病(Bullosis Diabeticomm,BD)是糖尿病的一种少见的皮肤并发症,多见于男性,是DM的特异性改变。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BD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中医“痹证”或“痿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时常有四肢麻木和/或四肢疼痛等症状。导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机是阴虚日久,无以化气,也因脾虚不运,耗伤元气,故常见乏力神疲,少气懒言,舌体胖大或齿痕,舌质淡暗,脉虚无力的气虚之证。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防治的新概念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周智广 《中华内科杂志》1994,33(10):703-706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防治的新概念周智广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N)虽临床认识已久,但不易防治。随着DN临床流行病学、神经病理学、药物药理学。免疫学、器官移植及现代技术的研究进展,近10年来产生了不少防治DN的新观念和新方法。一、从临床治疗学角度的DN分类以往...  相似文献   

14.
据美国糖尿病协会数据显示,约1/3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皮肤疾病,这些皮肤病由糖尿病引起或受糖尿病影响。一些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疾病虽然也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但糖尿病患者的患病风险更高,且治疗起来更加困难;也有一些疾病则是糖尿病的直接结果,如糖尿病性大疱。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DPN)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多因糖尿病引起局部组织小血管急、慢性缺血及缺氧导致神经纤维损伤造成疼痛,另外也可能由于末稍循环障碍及山梨醇通路、肌醇降低、非酶促组织蛋白糖基化等代谢紊乱引起疼痛,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较因难。我科自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采用大剂量弥可保治疗痛性(DPN)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前威胁糖尿病病人生命最危险的病理为心血管病变,约70%以上的病人死于心血管病的各种并发症。心血管病变基本病理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对心脏的影响包括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称为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是一种慢性病变过程,也是糖尿病晚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我院内分泌科共收治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23例,经正确治疗及积极有效的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立体计量学方法定量分析10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患者大截面和非大截面血小板,以及6例健康对照者非大截面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发现糖尿病患者大截面血小板存在膜分化障碍,各种细胞器含量增多,并相对集中于不同区域,揭示糖尿病骨髓巨核细胞膜分化障碍,是造成细胞器丰富的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微血管病变组大截面血小板存在早期激活的结构变化,表明微血管病变可作为血小板激活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性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桂兰 《山东医药》1994,34(5):41-42
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性心肌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病变,近年研究发现多数患者大冠状动脉无病变。本文就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糖尿病病因复杂,但其基础是由于长期高血糖或胰岛素抵抗,造成糖、脂肪、蛋白质、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糖尿病性心肌病是在此基础上导致心肌细胞代谢障碍、心脏微血管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而引起的。 1.微血管病变:长期高血糖使体内一些蛋白质分子非酶性糖化,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糖-蛋白产物(Amadori产物)。血管壁胶原蛋白糖基化后致胶原降解减少,基质增加,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壁弹性减弱,阻力增加及内皮细胞损伤,最后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心肌出现广泛灶性梗塞。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病理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病理变化王桂侠1宋国培1郝守才1李广仁2江新梅2林世和2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率很高,对其神经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报道很多[1、2]。我们从1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病理所见,结合临床、电生理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临床资料10例患者均为非...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常见并发症,是由于末梢神经病变。慢性进行性波及肢体大、中、微血管特殊病变,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往往久治不愈。是致残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需截肢治疗。现已成为糖尿病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使糖尿病患者维持良好健康和劳动学习能力,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就要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即使发生糖尿病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