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也称痘疹性胃炎、隆起糜烂性胃炎,其特征为胃黏膜出现多个丘疹样隆起,顶部中央呈脐样凹陷,凹陷处伴或不伴糜烂,隆起周围多见红晕,以胃窦部多见[1]。中医学并无VG的病名,根据临床症  相似文献   

2.
康胃饮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起糜烂性胃炎是根据胃炎悉尼系统新分类而命名,又称疣状胃炎、痘疹样胃炎等.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弥漫性、多个疣状、膨大皱壁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部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可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1];本病容易伴发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有癌变可能[2].我科自2004年6月~2008年8月采用自拟康胃饮治疗,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样胃炎,是一种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据国内外研究报道,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90%左右有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用PPI方案(质子泵抑制剂加2种抗生素)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内镜表现等均有明显减轻,同时80%左右患者Hp消失,因此认为Hp感染为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2010-01-2012-06,我们应用消疣安胃汤联合PPI方案治疗Hp相关性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60例,并与单纯应用PPI 方案治疗56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霜  曾润清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7):121-122
<正>隆起糜烂性胃炎(erosive gastritis protuberance,EGP),又名疣状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特点是再发性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糜烂呈特征性脐窝样凹陷,多数分布于胃窦部,少数可分布于整个胃,组织学显示中心糜烂处覆有渗出物,常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甚至有恶变倾向。临床表现多以慢性上腹部不适、疼痛、泛酸和嗳气为主要症状,但亦可无任何症状[1]。西医治疗一般采用胃黏膜保护剂以及抗幽门螺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病理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内镜诊断为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幽门螺杆菌阳性69例(716.7%),中性粒细胞浸润87例(96.7嘲,单核细胞浸润87例(96.7%),萎缩86例(95.6%),肠上皮化生69例(56.7%)。结论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易并发癌前病变,应对其进行临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糜烂性胃炎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群  马健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4):159-160
糜烂性胃炎诊治经验海军青岛疗养院(266071)马群海军401医院(266071)马健关键词糜烂性胃炎诊断治疗临床经验1990年悉尼会议提出的胃炎新分类法,把内镜下胃炎分为七种,其中糜烂性胃炎又分隆起性和平坦性两种。糜烂与溃疡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热极联合健脾和胃中药治疗完全型疣状胃炎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是特殊类型的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疮样胃炎,其完全型(成熟型)胃黏膜隆起主要为组织增生所致,内镜下形态特征为隆起的起始部较陡,隆起较高,顶部脐样凹陷小而深,或脐样凹陷消失而呈息肉样。  相似文献   

8.
糜烂性胃炎(CEG)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多将糜烂性胃炎归入“胃脘痛”范围。糜烂性胃炎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的疼痛,多呈烧灼样或有灼热感。一般伴有腹胀,嗳气泛酸,或恶心呕吐,有部分病人可并发出血而出现黑便或呕血。  相似文献   

9.
刘希霞 《天津中医药》2012,29(4):405-405
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疮状胃炎,胃镜下主要表现为出现胃黏膜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癃起,中心有糜烂,以胃窦部多见。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目前西医学对此病尚无持效疗法。  相似文献   

10.
痘疮样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本病在内窥镜下见胃体或胃窦部多个丘疹样或条索状隆起,表面见脐孔样凹陷,中央有糜烂.可分为平坦型、不完全型和完全型.因其病因不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65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苏林 《光明中医》2011,26(11):2301-2301
自2010年5月至2010年8月,以自拟"胃疣汤"与电子胃镜下APC术联合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25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疣状胃炎:又称痘疹样胃炎,1990年悉尼会议又将其定义为隆起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内镜下呈扁平疣状隆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溃愈汤治疗脾胃湿热型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91例脾胃湿热型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氩离子凝固术,并于术后加用溃愈汤喷洒及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病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溃愈汤治疗脾胃湿热型隆起糜烂性胃炎安全可靠,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虚实辨证,并与Hp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慢性糜烂性胃炎实证(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62.50%)多见,明显高于虚证(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37.50%)(P〈0.05)。虚证之Hp感染率明显高于实证(P〈0.05)。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实证所占比例高于虚证,两证均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且虚证Hp感染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隆起糜烂病变与胃络瘀阻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隆起糜烂性胃炎诊断者198例,辨证由2人进行,胃镜诊断由同一人完成。结果:胃络瘀阻型分别与脾胃湿热型、脾虚气滞型和肝胃不和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胃炎有隆起糜烂,是中医辨证多为胃络瘀阻。  相似文献   

15.
隆起糜烂性胃炎372例中医辨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慢性胃痛辨证分型与隆起糜烂性胃炎的关系,探讨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对37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从中医辨证分型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肝胃气滞型占49.2%,脾胃虚寒型占22%,瘀阻胃络型占16.7%,胃热炽盛型占5.9%,胃阴亏虚型占3.8%,寒邪犯胃型占2.4%。结论: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机失调,治疗宜以理脾胃、疏肝木同施,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文凡 《中医研究》2007,20(9):22-23
疣状胃炎(Verrcous gastriti,简称VG)是一种特殊类型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样胃炎,胃镜下所见为隆起形病变,其中央呈脐样凹陷,外观如痘疹,好发于胃窦部与胃体下部轻度肥大的黏膜皱襞上,可呈单发,亦可呈串状或呈簇状排列,有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之分。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痛、食欲减退、  相似文献   

17.
抗幽门螺杆菌联合热极治疗疣状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胃炎,又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隆起糜烂型),旧称为痘疹性胃炎等。该病发病机制及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也不统一。目前认为疣状胃炎有癌变的倾向,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2002年1月-2006年1月,本院采用抗H.pylori联合热极治疗疣状胃炎患者4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戴高中 《中医杂志》2006,47(2):88-90
疣状胃炎(VG)由Moutler和Corner于1947年首次报道的一种内镜形态,内镜下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这是最早关于疣状胃炎的报道。其特点是再发性或持续性胃黏膜多发性疣状隆起病灶,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散布于胃窦部,也可见于胃体部,有时沿皱襞连成串珠样,亦可为胃窦孤立的单个隆起或少数几个病灶,直径约5~10mm,高约2~3mm,活动期常见隆起中央糜烂、凹陷,可有血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舌象分析仪观察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象表征,探讨慢性胃炎舌象变化规律,为“舌为胃之镜”理论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根据胃镜下诊断分为单纯性浅表性胃炎和伴糜烂、伴返流3组;所有患者舌象均采用舌象分析仪照相及自动软件分析。结果: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分布占前2位的舌质为:红舌281例,占63.7%;淡红舌127例,占28.8%;其中淡红舌占28.8%,非淡红舌共占71.2%,总体分布以红舌为主。3组之间红舌分布为CSG伴返流(68.6%)〉CSG(63.3%)〉CSG伴糜烂(63,2%);绛红舌分布为CSG伴糜烂(3.4%)〉CSG伴返流(2.9%)〉CSG(1,6%);黯紫舌分布为CSG伴返流(8.6%)〉CSG伴糜烂(5.7%)〉CSG(1.3%)。舌苔分布为前3住为薄白苔占58.7%,白厚苔占14.2%,黄厚苔占10.7%。从苔色来分,白苔总共380例。黄苔61例,以白苔为主;从舌苔厚度来看,薄苔占61.9%;厚苔占31.3%。以厚苔所占比例为多。3组间薄苔分布CSC伴返流(77.1%)〉CSG伴糜烂(63.2%)〉CSC(60.0%),P〉0.05。结论:(1)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组舌质变化都以红舌比例最高,可以反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舌象变化规律,但与本病胃黏膜损伤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绛红舌、黯紫舌的出现可以提示胃黏膜病变较严重。(2)慢性浅表性胃炎3组舌苔变化都不明显,均以薄白苔为主。  相似文献   

20.
<正>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以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如上腹隐痛、反酸、餐后饱胀、食欲减退等为主,属于慢性胃炎的一个分型,其病程进展介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之间,发病率较高,在慢性胃炎中所占比例为42.3%[1]。CEG是在慢性胃炎的病变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又称疣状胃炎、痘疹状胃炎或慢性胃炎伴糜烂,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