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近年来对于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从教材、教参诊断标准,指南、规范诊断标准,临床调查得出的标准,文献分析得出的标准等几方面探讨了目前国内有关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肝郁脾虚证慢性胃病存在着神经体液失调、免疫系统异常、消化机能障碍等多方面的规律性变化,采用各种不同研究手段深入研究肝郁脾虚证,对慢性胃病的诊断,防治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证、脾虚证、肝郁证与神经肽CR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足电刺激、大黄灌胃、电刺激 大黄灌胃方法分别复制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各组实验大鼠下丘脑和蓝斑CRF含量。结果肝郁组下丘脑CRF含量降低,脾虚组下丘脑CRF含量存在升高趋势,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组蓝斑CRF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脾虚组、肝郁脾虚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郁组下丘脑CRF降低,脾虚组CRF在下丘脑存在升高趋势;肝郁组蓝斑CRF明显升高。下丘脑CRF在肝郁组和脾虚组之间的差异,可能是肝郁证和脾虚证的中枢差异点之一;肝郁组蓝斑CRF升高,可能是肝郁证证本质的核心点。 相似文献
4.
肝郁脾虚证慢性胃病存在着神经体液失调、免疫系统异常、消化机能障碍等多方面的规律性变化,采用各种不同研究手段深入研究肝郁脾虚证,对慢性胃病的诊断,防治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的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方法:每日对造模组大鼠用塑料夹夹尾30分钟,刺激其厮咬、打斗或尝试转头咬掉塑料夹,并隔日禁食,禁食时将食物悬挂在鼠笼上方。结果:造模刺激14天后,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肝郁脾虚证造模组大鼠情绪、行为状态、睡眠状态、大便、毛发、饮食、叫声、体质量等出现肝郁脾虚证的表现。结论:采用塑料夹夹尾+隔日禁食+禁食时在鼠笼上方悬挂食物等多种方法模拟郁怒伤肝等致病因素可建立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的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情志因素等建立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肝郁脾虚证模型逍遥散治疗组每日用逍遥散药液灌胃,肝郁脾虚证模型自然恢复组、正常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结果:灌胃8天后,肝郁脾虚证模型逍遥散治疗组各种变化明显恢复,情绪、行为状态、毛发、饮食、睡眠、大便等各方面状况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与肝郁脾虚证模型自然恢复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大鼠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本研究中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大鼠的良好效果,又反证了所造大鼠症候模型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建立适宜于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中药复方活性发现、药效评价、新药研发及中医方-证对应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的演变规律和现代临床病理机制的研究,建立适宜于脂肪肝肝郁脾虚证模型评价的证候积分表,并选择联苯双酯滴丸和三七脂肝丸作为模型反证药物,模型组大鼠每天按分组给予不同配比的高脂低蛋白饲料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每周2次腹腔注射猪血清,联苯双酯滴丸组按8.1 mg·kg~(-1)给药,三七脂肝丸组按2.7 g·kg~(-1)给药,连续给药14 d。实验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日食量、日水量,并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日食量、日饮水量增加缓慢,指标ALT,AST,γ-GT,TC,TG,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水平降低,病理学检查可见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肪变性、脂肪粒,且行为学观察发现,大鼠出现的主证、次证均符合肝郁脾虚证的证候表现,表明3个模型组均造模成功,其中,模型1组有3只大鼠死亡,模型2组有1只大鼠死亡。反证药物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病变表现。结论:脂肪肝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具有死亡率低、耗时短,可用于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中药复方活性发现、药效评价和临床方证相关性研究与机制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优化治疗方案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过程及方法:纳入试验的病例共12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单盲随机原则单盲随机分为匹维溴铵组(对照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组(治疗组)两组。各组疗程均为1个月,在观察期间停用其它相关治疗药物。结论:①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组(治疗组)与匹维溴铵组(对照组)在IBS肝郁脾虚证的治疗中,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②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不同病程和不同性别的IBS肝郁脾虚证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③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治疗IBS肝郁脾虚证,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疗效显著提高,以治疗30天疗效最佳。④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IBS肝郁脾虚证的主要症状腹泻、腹痛、腹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亦可较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⑤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应用1个疗程是安全可靠的。⑥IBS肝郁脾虚证病人自认为多种因素与发病有关,如饮食、情绪、着凉及疲劳等,并以情绪和饮食为主。IBS肝郁脾虚证病人发病或病情加重多与辛辣食品、海鲜等因素有关;IBS肝郁脾虚证病人具有不同程度精神症状,以焦虑、紧张较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近年来中医证候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肝郁脾虚证作为临床多种疾病常见证候,涉及多系统病变,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可引起多系统的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证候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就肝郁脾虚证在神经、消化、内分泌、代谢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疏肝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4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肝郁脾虚证43例,并与乙肝灵冲剂治疗的40例作了对比。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9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1.39%;对照组基本治愈7例,有效12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47.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该方对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逍遥散与同方汤剂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散剂组和汤剂组,其中散剂组20例,给予逍遥散,每次3g,每日3次,口服;汤剂组22例,给予逍遥散同方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判定中医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散剂组优于汤剂组(P<0.01)。散剂组便溏不爽症状总有效率为80.00%,汤剂组总有效率为40.91%,散剂组明显高于汤剂组(P<0.05),其余症状的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逍遥散及同方汤剂两种剂型均可改善肝郁脾虚证患者临床症状,但散剂疗效优于汤剂。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研究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肝脏的差异基因表达。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郁脾虚证模型组2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连续28d造模,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于制模第29d,处杀2组大鼠,待测肝脏全基因探查。结果: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差异表达的基因59个,其中上调基因27个,下调基因32个。在上调的27个基因中,目前已知的功能基因有Scd1、Dbp、Upp2、Slc28a2、Sds、Hpn、Gldc、Tm7sf2、Gcat。结论:肝郁脾虚证存在异常基因表达,涉及脂类代谢、糖代谢等多个方面。提示多个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中医肝郁脾虚证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