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内经》药食之气味理论1.1药食之气味来源与确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则为酸苦甘辛咸。气的来源与化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地之物清阳部分化为气,其化生的动力源于天气的化气作用,故"清  相似文献   

2.
饮食康复在癌症患者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医在这方面有独到之处。《素问·六节藏象》中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主”[1]。人的生命全赖于天地间五气、五味的供养,五气乃自然之大气,五味则存在于自  相似文献   

3.
高志银 《中医药信息》1992,9(5):17-18,22
臭即药臭,是通过嗅觉所闻到的各种气味,故同嗅。气臭疗法古代又称“闻香疗法”和“衣冠疗法”。本文收载的气臭疗法是利用药物和自然的气味,作用于病变部位或肌表体窍,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传统方法。此法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文物中,枕内装佩兰具有芳香辟秽,清脑醒神和养鼻的功效。《素问·六节藏象论》亦有“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五味入口。”的记载。《金匮要略》则用“先剉败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覆盖”法治疗。其后的历代医著中,也都有记载。到吴尚先编著《理瀹骈文》时,此法又  相似文献   

4.
<正>谚语是古人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将医理的精粹、治病的心得加以总结,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言简意赅,好学易记,这对于指导中医的学习和临床运用大有益处。【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食,同饲。五气,不应指臊、焦、香、腥、腐,而应指天之风、暑、湿、燥、寒,因《素问·六节脏象论》有"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如  相似文献   

5.
人体必须不断摄取食物,才能获得营养以维持生命。祖国古医籍《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其意为人体五脏之气,气血津液的生成,神气的健旺,完全依赖天地间五气、五味的供养。  相似文献   

6.
<正>《内经》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之源,内容广泛,其中关于五味的论述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内容既有专篇,亦多散列他篇。综合诸篇,可以发现五味更多的临床运用规律,并进一步理解《内经》阴阳五行的含义,以更好地服务临床。五味与五气相对应。气属阳,味属阴。气由天所生,味由地所化。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一年我随中国医疗队到非洲工作,在异国他乡,运用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理论指导医疗实践,收获很大,在此谈谈个人的体会:《内经》,《素问·五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篇》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相似文献   

8.
五味,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五味能滋养人体,古人早有论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阴”是指五脏而言,说明五脏的资生依赖五味。这正是“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养,以养五气。”人们只要把五味调和得当,机体就会得到充分的营养来源,就能“骨正筋柔气血以疏,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药药性的探讨,都着重在气、味,这里提出“臭”的问题,也不是太陌生的,只是过去谈得较少。“臭”,是嗅觉所闻到的香、臭之气,故同嗅,也称气。“臭”在药性上的地位,同味并列,《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  相似文献   

10.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 ,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形神合一” ,有形才有神 ,形健神旺 ,形衰神惫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动力 ,气能生神 ,神能御气 ,气载乎神 ,望神可知人体精气之盈亏、形体之衰惫。《素问·六节脏象论》曰 :“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以养五脏气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可见神与气相关的重要性。针刺的目的在于调气 ,调和阴阳 ,使阴平阳秘 ,气血和达。经云 :“气至而有效 ,气不至而无效”。“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 ,黔首共余食 ,莫知之者 ,一曰治神”。又…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重视药食气味理论的运用。通过结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相关论述,从五味感觉异常、饮食气味宜忌、病证五味禁忌、脏腑五味配伍与四气药性运用等方面,全面总结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关于气味的论述,从而揭示张仲景对于气味理论的运用原义,为进一步分析经方气味组方规律和药食养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7,(6):783-784
目的:探讨五味消渴方治疗糖尿病立方机理。方法:从五味消渴方的由来、组成及配伍特点、药物五味五性理论、五味补泻理论等方面归纳总结。结果:《灵枢》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五脏柔弱"为消渴(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素问》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脏精气不足,故当以五味养之。据此在《内经》五行理论指导下,紧密联系"五味"、"五脏",以五味消渴方论治糖尿病,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袁佗人称伦老,是本地区五六十年代的著名老中医。他学识渊博,医理精深,对许多疾病的认识与众不同,自有见解。如高血压性心脏病,一般认为病根在肝肾,治多滋阴潜阳,论老认为其头晕、胸闷、心悸诸证现于外,则其寸脉必浮弦而硬,对照《难经·十八难》“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的说法,其病根在上。上部法天,天以清净光明为治,砍得清净光明必须清阳之气不断上升充满于上,晦浊之气则必然下降。有一份晦滞就有一份头晕、胸闷,多一份清阳则少一份晦浊。清阳之气主要靠后天水谷之气化生,然浊居清空,清升则难,故升清之药必须…  相似文献   

14.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故有营阴、卫阳之说。从阴阳基本属性分清浊则有"清为阳,浊为阴"。《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疑悖于清阳浊阴、营阴卫阳之说。笔者认为水谷精微化生清浊,二者上注于肺,与自然清气相合为清阳。其气又复分阴阳,清者为清阳之阳气,浊者为清阳之阴津;清者入脉为营气,即营中之阳,浊者散表为卫津,即卫中之阴;清者温煦脏腑,浊者濡养肢末。  相似文献   

15.
一、人禀自然界正常之气而生存“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种天人相应的理论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终始。《黄帝内经》一书,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认为:“天气在上,地气在下,人居天地之中、气交之分,”人是禀受自然界正常之气而生存。在《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中就明确提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本神》篇也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以上这些论述都说明天以风寒暑湿燥火六元正气养  相似文献   

16.
一、解释下列带点者的词义:1.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衰惫),则齿发去。2.风客淫气(阴阳之乱气),精乃亡。3.清阳发腠理,浊阴(此指五脏所藏的精、血、津液)走五脏。4.天食人以五气(臊、焦、香、腥、腐),地食人以五味。5.此四极(四肢)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6。脉反四时及不间脏(为传其所克)曰难已。7.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此指房事)喜怒。8.其清(指阴气柔和)者为营,浊(指阳气刚悍)者为卫。9.是人多痹气(指体内气血运行不畅)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10.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指外界的虚邪与人体正气的虚弱)相得,乃客其形。二、填空题:1.第一个给《素问》作注者是 (南)朝,名叫(全元起)的人,其书名为(《素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被蒸发而上腾为云,天气凝聚而下降为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人也和自然界的变化一样,人体的清升浊降之气,都是从脾胃水谷的精气产生的,营养全身的营气,就是来自水谷的精气产生的,营养全身的营气,就是来自水谷之气。  相似文献   

18.
古代医籍中关于食疗的记载颇多,但无辨证施食之名称。从实践证明:食疗离不开辨证。只有正确地辨证,才能达到食疗之目的。为了使辨证施食更好地指导临床,充分发挥食疔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故试论之。辨证施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施食就是根据证候确定饮食。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就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  相似文献   

19.
<正> 《素可·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笔者学习本段文字后,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对临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现浅述如下。 1 “壮火,少火”的含义 壮火散气,食气,马莳云:“壮火能食人之气……食则必散,散则必衰”,故曰: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少火气壮,生气,马莳亦云:“吾人之气能食少火之气,此少火所以能生吾人之气也,食则必生,生则必壮”,故曰:少火之气壮,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张景岳把“少火,壮火”阐释得更为明确,认为少火为人体生理之火,壮火为人体病理之火。由此可见,饮食气味与人之得当。则对人体有益,反之则有害,此常理也。药物气味常据病情辨证选配则对人体有益,反之则有害,此医理也。总有言之,凡对人体有益之火谓之少火,反之则为壮火。  相似文献   

20.
氮质血症临床遣药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段凤丽氮质血症是肾功不全导致血肌肝上升和尿素氮增高的一种疾病。当血肌肝上升超过178卜mol/L,尿素氮(BUN)大于9mmol/L,临床表现为乏力,嗜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神疲面白或四肢不温,舌淡苔腻,脉弦滑无力。多为水肿经久不愈或肿消而浊毒未清。水湿不化,浊邪上逆之证。浊明内盛,蒙蔽清阳,轻则嗜睡,重则昏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恶心吐,不思饮食;浊阴内盛,阳气不能达于四末,则四肢不温;头为清阳之首,清空失养,则头晕头痛,神疲面白。治宜利水渗湿,化浊降过。笔者,临床选用以下类药物收效满意。1芳香化湿药。此类药物非但可以祛湿,且可化浊醒神。主要药有草果、富蒲、郁金。其中草果气味辛香浓烈。化湿之力较强。李来称其:“清宿食,鲜酒毒l兼辟瘴解瘟。“《瘟疫论》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蟋据”。但此药不可多用,过之则伤气。富蒲能芳香开窍,化湿和胃,用于湿热蒙蔽清窍请证。《重庆堂随笔》言其:“舒心气,畅心神,恰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本草思辨录》更进一步说“营蒲辛温芳烈,有阳毕达,有阴悉布,故凡水液浑浊为神明之蜀者悉主之。”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