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认为: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在初起,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病程久,证候呈慢性迁延者,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即风寒湿痹和热痹;偏于正虚者,又称久痹,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  相似文献   

2.
梁健忠 《河北中医》2001,23(9):684-685
祖国医学认为 :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 ,在初起 ,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 ;病程久 ,证候呈慢性迁延者 ,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 ,即风寒湿痹和热痹 ;偏于正虚者 ,又称久痹 ,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 ,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 ,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1 虚痹的病因病机《内经·痹论》对痹证有专篇论述 ,在谈到风、寒、湿三痹之后 ,又有筋、骨、脉、肌、皮痹的病名 ,指出 :“痹在于骨则重大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1] 又云 …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现代医学发病机制仍不明了,祖国医学认为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经络闭阻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无论中西医学内科治疗此病,所使用药物多有毒、副作用,久服伤人。我们以"阴痹"、"阳痹"辨证,以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祛风胜湿为治疗大法,根据风、寒、湿三邪偏盛调整药物侧重,浸浴外治阴痹诸证,既避免了药物内服的毒副作用,又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和实寒等.表寒留于肌表,留著关节而致痹病;里寒之邪直中脏腑,伤肾入骨,致骨重不举,瘦削疼痛,久而关节肢体变形,成为尪痹难愈之疾;虚寒则阳气推动无力和气化、温煦功能不足而出现关节疼痛;实寒客于体内,阻遏阳气,阴寒凝泣,不通则痛而致痹病.治疗痹病之古今常用方剂均使用祛寒或温热之品.寒证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密切,是其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临床处方用药应考虑祛寒或温阳之品,从而达到有效治疗并预防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温补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 《河北中医》1998,20(3):161-16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殊疗法,多使用解热镇痛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副作用严重,且病情容易复发.中医理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古代医籍对其病因病机早有论述,《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条至,合而为痹也.”《济生方·痹篇》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痹也.”《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之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结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缓慢、容易反复、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等特点,笔者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是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湿之邪外袭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之本为肾阳不足,其病之标为风、寒、湿邪.因此,治疗上应使用温经通络,补肾壮阳之法.如《金匮·中风历节  相似文献   

6.
分析五皮五藤饮治痹的机理为:五藤善治经病,五皮善治络病,全方能通经络,经病络病合治,善治久病入络之顽痹、久痹。此方药性偏寒,能通经走络,清热解毒,祛湿活血,认为五皮五藤饮是治疗湿热痹阻之顽痹、久痹的良方。  相似文献   

7.
热痹用热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者寒之,乃常法,热因热用,活其法也,热痹佐以热药,取其巧也,其中机理,耐人寻味。本文试作初探,以抛砖引玉。1 热痹成因 痹证主要是由风、寒、湿三邪侵犯人体,流注经络,致气血不和,运行不畅而成。临床又分风寒湿痹与热痹两种。 热痹成因,一为素体阳盛,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而成。诚如尤在泾《金匮翼》云:“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痹翕然而闷也”。二为风寒湿痹久治不愈,邪蕴化热而为热痹。《类证治裁》云:“初因风寒湿邪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此外,久痹伤阴,阴虚内热,久痹成瘀,瘀滞发热等,均可发展为热痹。  相似文献   

8.
曹晶  杨帆 《陕西中医》2021,(6):770-772
金实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因素紧扣风、寒、湿、热、痰、瘀六端,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以风寒湿邪为主。金实教授认为本病病程较长,病久入络,易形成久痹、顽痹,而虫类药具有很好的搜剔病邪、剔络和络、通络止痛的作用,对类风湿关节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对金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行经验汇总、分析。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多为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以致经脉不通,气血受阻,风、寒、湿、热之邪与内生之痰湿瘀搏结,循脉内舍于心,日久心脉瘀痹。本病初始以邪实为主,心脏损害轻微,当祛风通络,行气活血;病久心脏损害较重时当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扶正固本。临床在汪履秋教授的经验方"痹痛灵"基础上化裁"除痹保心方"治疗本病,并强调辨证与辨病结合,根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审因论治,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疗风寒湿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利 《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2):44-45
痹证是一种因机体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 ,邪气乘虚而入 ,致使气血凝滞 ,经络痹阻 ,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重着、活动不利为表现的病证 ,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挟杂侵袭机体所致。临床根据患者感受外邪的偏重不同 ,可分为以风寒湿为主的风寒湿痹和以热为主的风湿热痹两大类。痹证病程漫长 ,容易复发 ,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疑难病症之一 ,目前国内外对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就近5年来中医治疗风寒湿痹的现状 ,作如下综述。1 治则治法吉耀召[1] 在治疗风寒湿痹时常在行痹、痛痹、着痹分型论治的基础上 ,结合气血阴阳四虚…  相似文献   

11.
<正>中医如何认识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素问·痹论》篇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受此影响,后世多从风、寒、湿等论治类风湿。然《素问·痹论》亦提出"痹热"说,清代医者注解为"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初因风寒湿邪郁痹化热,久则化热攻痛"。即使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引发痹证,时间久了,也可能转化成热痹。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对痹证的理解也更为深入,逐步认识到湿浊、热毒、瘀血等致病因素在痹证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中医科学  相似文献   

12.
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风湿病ESR和CRP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勤 《西部中医药》2006,19(12):20-21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曰:"诸肢节疼痛,身体尫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其方宗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并用之法,用治风、寒、湿邪痹着日久,渐次化热伤阴,经脉受损,正虚邪恋之风湿顽痹.笔者临床以其化裁,治疗各型风湿病并观察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介绍焦树德教授以补肾祛寒法治疗痹、大偻经验.他认为痹、大偻比一般的风、寒、湿痹更为复杂,病情更深重.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累及肝,使痹不同于其他痹证,而寒邪入侵肾督,阳气不得开阖,是形成大偻之因.用补肾祛寒法为痹、大偻两病治疗大法,方以补肾祛寒治汤加减 (主要由续断、补骨脂、淫羊藿、骨碎补、羌活、独活、防风、炙麻黄、苍术等组成 ).具体治疗有不同侧重,但补肾祛寒法贯穿于两病治疗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文中指出,尫痹者,谓羁久顽固之痹。又称痛风、历节、鹤膝风、历节风,鼓槌风,本病以关节变形、疼痛剧烈为其特征。病因常由风、寒、湿、热、痰、淤侵入肾督、筋骨,闭阻经络,久痹成虚所致。尫痹病机误综复杂,千变万化,常可二、三种病即并见,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为了辨准孰是主次,理清思路,作者汇总了治疗本症的九种治法。它们是湿肾化督法,清热除湿法、活血化淤法,化痰散结法、搜剔通络法,温清并用法,滋肾清化法,益气补血法,温柔调养法,作者归纳地较为全面,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久痹伤阴论     
久痹者,非但有生痰、入络之变,尚且有伤阳、耗气、损血之虞,故对久痹者,往往采用化痰、通络、温阳、补气、益血之治疗法则。但根据笔者20年的临床经验所见,伤阴也是久痹的重要机转,养阴通络亦为治痹不可忽视的重要法则。 1 久痹易于化燥伤阴 1.1 素体阳盛阴虚,邪从燥化伤阴 《医宗金鉴》云:“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这说明邪气伤人,可因所伤之人体质不同而邪之从化有别,阳盛阴虚体质,易热化、燥化;阴盛阳虚体质,则易寒化、湿化。因此,素体阳盛阴虚之人,感受风寒湿邪,久则…  相似文献   

16.
痹证为内科常见病。由于证因各异、病程缠绵,医者多感棘手。余临证中,有按其辨治于风、寒、湿热、痰、虚等而疗效不尽满意者。后读《灵枢周痹》篇,见“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一说,细思之,顿开茅塞。遂将久痹不愈者从血辨治往往屡见奇效。现不避浅陋,整理痹案三则,借以抛砖引玉,望同道斧正。肩周围关节炎郭××,男,55岁,农民。1983年10月12日初诊。自述1982年8月因盖房过劳,累及右肩,疼痛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痛风的相关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痛风的辨证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风湿蕴热证、痰瘀痹阻证、久痹正虚证3型,记录3型患者间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痰瘀痹阻证所占比例最高,久痹正虚证者年龄及病程明显大于其他2型,而风湿蕴热证者的年龄及病程明显小于其他2型;痰瘀痹阻证者的BMI和TG水平显著高于其他2型。而3型间的性别、SUA、TC、HDL-C、LDL-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年龄、病程、BMI、TG等相关危险因素与痛风证型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病初起多以风湿蕴热证为主,而在病程后期多表现为久痹正虚证。痰瘀痹阻证为本病最常见的证型,BMI和TG水平与痰瘀痹阻证密切相关。SUA水平与证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名医程国彭著《医学心悟》,详尽论述痹症乃风、寒、湿、热侵入人体,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关节筋脉失于濡养;提出"重主邪",创立蠲痹汤,祛风除湿,散寒通络;重新久、辨虚实,患痹日久者,宜补益肝肾,补益气血,固本扶正。善辨部位,巧用引药,  相似文献   

19.
周鲁辉  张珊珊  赵泉霖 《河南中医》2012,32(10):1314-1314
汗证亦分虚实,因患病日久或邪热伤阴,故多见于虚证,自汗多见于阳气亏虚,盗汗多见于阴虚,然阴阳互根,若病程日久,阴伤气耗,则致气阴俱虚,故临床多见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止汗,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病初邪在经脉,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累及筋骨、肌肉、关节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日久则耗伤气血,累及肝肾。致残率高,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西医对其尚无特效疗法。祖国医学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两虚、痰瘀互结、毒热痹以祛风除湿、补益肝肾等方法治疗,毒副作用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易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