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HCV感染者IFN治疗前后血清HCV RNA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IFN对丙肝患者病毒血症水平的作用.方法竞争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CRTPCR)法定量检测12例慢性HCV感染者(男8例,女4例,HCVRNA阳性,ALT异常持续6个月以上)IFN治疗(IFNa2b3MU,肌注,3次/周,疗程3个月)前后(随访6个月)血清HCVRNA水平.结果慢性HCV感染者12例,3例呈完全反应,6例呈部分反应,另外3例无反应.9例有反应者中4例复发,有反应者治疗结束时血清HCVRNA水平明显下降(517±0408vs206±155,10copies/50μlserum,x±s,P<005),无反应者血清HCVRNA水平未见明显下降(567±058vs45±087,x±s,P>005).3例完全反应者仅1例血清HCVRNA持续阴性,3例无反应者2例血清HCVRNA水平略有下降.结论IFN治疗丙肝有效,但IFN不能有效清除病毒,仅抑制病毒复制,未见治疗前血清HCVRNA水平与复发与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肝病毒(HCV)感染中病毒血症水平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方法本文采用竞争性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CRT_PCR)定量分析27例慢性HCV感染血清HCVRNA。结果慢性HCV感染时病毒血症水平低(102_106拷贝/50μl血清)。慢性活动性肝炎(105.739±0.25拷贝/50μl血清)和肝硬变(105.803±0.76)患者血清HCVRNA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迁延型肝炎(105.068±1.04),P<005。慢性HCV感染患者血清HCVRNA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4997),P<005。结论慢性HCV感染时病毒血症水平低,HCV复制在慢性肝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与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CV复制水平与肝病进展的关系。方法:用竞争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CRT-PCR)定量检测27例慢性丙肝患者(CHC)血清HCVRNA。结果:CHC患者血清HCVRNA水平变化范围102~106copies/50ulserum。13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患者血清HCVRNA平均水平(5.068±1.04,Log10copies/50μlserum)明显低于1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CAH)(5.79±0.25)和4例肝硬化(Cir)患者(5.83±0.75),P值均<0.05。血清HCVRNA水平同ALT水平间呈正相关(r=0.4997,P值<0.05)。结论:表明丙肝病毒感染后病毒血症水平低,HCV复制水平与肝损伤相关,在慢性感染中HCV仍活跃复制,并与肝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患者乙、丙型肝炎感染的状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乙、丙型肝炎感染状况及感染途径。方法对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了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用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标志物(HBVM)。结果透析患者乙型肝炎感染率53.1%,丙型肝炎感染率69.4%。输血组乙、丙型肝炎感染率大于未输血组;透析程24个月以上者丙型肝炎感染率大于透析12个月以内者(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年限的增加是丙型肝炎感染的主要因素,提示透析程的危险度大于输血危险度。20份血站提供的血制品有3份HCVRNA阳性,20份复用透析器经消毒处理后检测出2份HCVRNA阳性,9例工作人员HCVRNA及HBVDNA均阴性。结论加强透析室的管理及工作人员的防护,减少输血及透析器的复用,对减少透析中乙、丙型肝炎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周围血白细胞的复制型丙型肝炎病毒R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简并引物作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正、负链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显示30例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及血浆中,7例无症状抗-HCV阳性者的血清、血浆及周围血白细胞(PBL/C)中,均未检出负链HCVRNA。慢性丙型肝炎者PBI(中正、负链HCVRNA的检出率高于急性丙型肝炎及无症状抗-HCV阳性者(P<0.05~0.001)。17例经肝组织学检查的患者中,急性肝炎(AH)者PBL/C的正、负链HCVRNA检出率低于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者(P<0.05)。1例AH及6例CAH患者肝组织内正、负链HCVRNA全部阳性。证实丙型肝炎患者的PBL/C确可被HCV感染,病程越长,被HCV感染的可能性越大;病情活动者,PBL/C中负链HCVRNA的检出率越高。提示HCV不仅可以感染PBLC,而且可在其中复制;负链HCVRNA的出现与病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HCV基因型和病毒量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α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IFN-α1)治疗26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和HCVRNA量和疗效的关系。其中20例作HCV的基因型,结果表明HCVⅠ型中病毒清除反应属A级(完全清除)为4/6,Ⅱ型为0/6,Ⅲ型为5/7,提示Ⅰ、Ⅲ型较Ⅱ型易于清除病毒(P<0.05);基因型和ALT反应关系不明显。26例作HCVRNA,半定量结果表明病毒含量低者,病毒清除反应佳(P<0.05),而和ALT关系不明显。作者认为HCV基因型和血清病毒量可作为预测干扰素疗效的参考指标,定量检测血清中HCVRNA在评价IFN疗效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RNA存在情况及有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套式PCR检测46例急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和4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PBMC中HCVRNA。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HCVRNA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丙型患者(P〈0.001),急,慢性丙型肝患者血清和慢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 RNA检出率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抗-HCV阳性  相似文献   

8.
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丙型肝炎病毒RNA正负链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目的通过对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HCVRNA正负链的检测,来探讨其与丙型肝炎慢性化及干扰素治疗的关系.方法慢性丙型肝炎患者40例,其中干扰素治疗者10例,分离血清及PBMC.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法提取HCVRNA,应用逆转录-巢式PCR技术检测HCVRNA正负链.结果血清正链HCVRNA阳性率为675%,但负链均为阴性,PBMC中正链HCVRNA阳性率为575%,负链的阳性率为350%.其中3例患者血清中正链HCVRNA为阴性,而PBMC中为阳性.10例干扰素治疗者在治疗结束时血清正链HCVRNA60%转阴,PBMC中负链HCVRNA80%转阴,而正链仅375%转阴.结论HCV能在PBMC中存在和复制,这可能是导致丙型肝炎易发生慢性化的原因之一.PBMC中HCVRNA正负链的检测对于临床判断干扰素的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BV和HCV)感染与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关系,采用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沈阳地区117例肝癌、107例肝硬化和45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进行了HBV和HCV血清标志及HBVDNA和HCVRNA检测,并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其中73例HCVRNA阳性血清进行了HCV基因分型。结果,肝癌组HBV感染率(607%)显著高于HCV感染率(333%,P<001),肝硬化组HBV感染率(439%)明显高于HCV感染率(290%,P<005);血液透析组HBV和HCV重叠感染率(267%)明显高于肝硬化组(103%,P<005);各组均以HCVⅡ型为主(652%~800%),HCVⅢ型次之(200%~314%)。结果提示:沈阳地区肝癌的诱发因素仍以HBV为主,血液透析患者HBV和HCV重叠感染的机会更大,HCVⅡ型感染在本地区HCV相关性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干扰素联合病毒唑的抗病毒效果,用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观察其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正、负链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对联合抗病毒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多数患者ALT降至正常,血清正链阳性率由92.31%降至38.46%(P<0.005),周围血单核细胞(PBMC)中负链阳性率由76.92%降至38.46%(P<0.05),但对PBMC中正链HCVRNA影响不大。治疗停止后,半数以上患者病情复发,病情复发者均为PBMC中正链及负链HCVRNA持续阳性者。提示单纯检测血清正链HCVRNA作为疗效考核及病情转归的判断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检测血清及PBMC中正、负链HCVRN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干扰素联合病毒唑的抗病毒效果与单用干扰素接近,似说明病毒唑并未增加干扰素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