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IVUS-VH的影像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irtual histology,IVUS-VH)技术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特点,并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32例ACS患者冠状动脉进行IVUS-VH研究,与30例SA 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SA患者(36.7%∶14.5%,P<0.05),斑块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SA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2组中纤维脂肪组织与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肌钙蛋白(cTnT)升高的预测因素。方法:80例行PCI的患者,按照术后cTnT水平分为2组:第1组:术后cTnT超过正常值2倍;第2组:术后cTnT水平低于正常值2倍。以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检测冠状动脉斑块各种成分的比例,并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第1组患者不稳定斑块数量较多,斑块中坏死核心比例[(20.88±8.04)%∶(15.31±5.48)%,P<0.05]、血小板聚集率[(51.47±12.72)%∶(44.78±13.29)%,P<0.05]、所置入支架长度均显著大于第2组。PCI术后24h血清cTnT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中坏死成分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CI术后cTnT升高的预测因素有斑块中坏死成分比例、血小板聚集率和所植入支架长度。  相似文献   

3.
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心肌损伤标志物常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判断预后及评价心肌保护措施的效果。在正常情况下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存在于心肌胞质内,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细胞膜破损,心肌标志物释放入血液,通过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可以了解心肌损伤程度。目前应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有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I、缺血修饰白蛋白等。本文拟就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比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63条血管)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46条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内超声发现,软斑块比例、血管重构指数、最小面积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和斑块破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但血栓检出率两组患者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目前临床工作中,人们只能半定性诊断易损斑块.如检出软斑块且位于重要血管的近端,不论病变的狭窄程度或检查发现任何斑块加正性血管重构和最小管腔面积≤4 mm+,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需要尽早介入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重构与斑块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1例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检查,根据其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组(n=19)及负性重构组(n=22),检测并比较两组的斑块负荷、血管面积、管腔面积以及斑块成分等。结果与负性重构组比较,正性重构组最小管腔处血管面积(17.95±4.25 mm~2比11.44±2.13 mm~2)、管腔面积(6.02±1.85 mm~2比4.98±1.06 mm~2)、斑块负荷(63.83%±7.89%比63.83%±7.89%)均显著增大(P0.05)。虚拟组织学显示正性重构组比负性重构组坏死成分比例增加(30.38%±9.33%比17.19%±11.31%,P=0.001)、纤维成分比例减少(44.61%±14.93%比61.08%±14.81%,P=0.002),钙化和纤维脂质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重构指数与坏死成分比例呈正相关(r=0.373,P=0.023)。结论冠状动脉的正性重构伴随着坏死核心增加,正性重构可能是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脂康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服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脂康0.6 g,每天2次,应用1周,两组患者均行PCI术,观察术前、术后8小时和术后24小时的CK-MB和心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CK-MB和CTnl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脂康可减轻PCI术中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7.
<正>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及包含大量巨噬细胞在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的主要病理特征,即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TCFA),其易于破裂。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UA患者,其中合并MS组51例,非MS组55例。比较两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甘油三酯(TG)等水平。测定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及斑块成分等指标。结果 MS组BMI、SBP、DBP、FPG、2hPBG、TG高于非MS组(P<0.05),HDL 低于非MS组(P<0.05)。MS组病变血管的管腔面积、重构指数高于非MS组(P<0.05),MS组斑块成分中坏死核心比例高于非MS组(P<0.05),而钙化斑块比例低于非MS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PG、SBP、BMI对病变血管的管腔面积有显著性影响(P<0.001)。结论 合并MS的UA患者病变血管多合并正性重构,斑块面积较大,斑块坏死成分含量更多,提示斑块易损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右冠状动脉(fight coronary artery,RCA)起源异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2年10月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行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RCA起源异常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计6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6例合并存在RCA起源异常,其中5例罪犯血管为RCA,发生率0.96%。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中位年龄57(32~75)岁;其中RCA起源于左冠状窦3例,起源于嵴上1例,起源于主动脉前壁1例;单支血管病变4例,两支血管病变1例;4例植入药物洗脱支架1枚,1例植入药物洗脱支架2枚;5例PCI治疗围术期无夹层、血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死亡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4.6(6-24)个月,无心绞痛、死亡、再次冠状动脉事件入院、再次血管化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PCI治疗为RCA起源异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朱凌云  综述  朱健平  审阅 《心脏杂志》2010,22(4):629-631
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是指一类由于缺血、感染、创伤等原因引起心肌细胞损伤、膜的通透性增加或细胞结构发生改变后,出现于血液可反映心肌受损情况的生化标志物。现就国内外有关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炎症因子水平,调脂疗效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PCI的1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对照组)70例和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78例。分别于术前当天、术后24h、用药2周、4周、12周、24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血脂,分析两组间差异及调脂疗效。并且术后24 h及用药后24周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LVEF与临床冠状动脉事件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PCI后hs-CRP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1)。(2)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hs-CRP下降率,分别为4周40.0%比34.1%,12周59.4%比50.5%,24周72.9%比58.6%(P<0.05);血清cTnI下降率,分别为2周54.3%比37.8%(P<0.05),4周50.0%比42.2%。随访期内,观察组与对照组LVEF的上升率,24周时分别为39.0%比22.5%(P<0.05),两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脂下降率在给药12周后,总胆固醇(TC)为21.7%比12.3%(P<0.05),给药24周后TC为23.4%比11.1%(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9.5%比1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PCI增加血清hs-CRP和cTnI水平。(2)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20mg优于10mg。(3)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调脂的达标率。特别是LDL-C降至≤1.8mmol/L的目标值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7例,男72例,女15例。年龄37~82岁。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62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行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分析其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处理以及并发症和预后。结果87例患者共成功置入支架169枚,其中直接支架术53次,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加支架术116次。单纯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22次。有16例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内介入。手术成功率96.5%,住院期间死亡1例。随访5~22月,生存率98.8%,无事件生存率86.0%。院外猝死1例,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再发10例。结论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与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145例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在PCI治疗前均接受了多排螺旋CT (MDCT)检查并计算CCS.根据CCS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CCS≤100、CCS=101~400和CCS>400组.记录患者PCI操作相关并发症,随访记录患者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结果 CCS>400组患者Syntax积分[(23.5&#177;8.8)比(17.9&#177;8.5),P<0.001]、三支血管病变的比率(75.4%比56.3%,P=0.015)和PCI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1.5%比5.0%,P=0.005)均显著高于CCS≤400组患者.所有患者随访360~2542 d(中位数952 d),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CS≤100、CCS=101~400和CCS>400组患者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6%比78.0%比64.6%,P=0.141).但女性患者中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比75.0%比50.0%,Log rank 6.836,P=0.033).结论 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中CCS与PCI预后有关,CCS>400提示较高的PCI并发症发生率.女性患者CCS越高PCI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磺达肝癸钠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沈阳军区总医院STEMI患者1184例,其中接受PCI的患者为1098例(磺达肝癸钠组527例及依诺肝素组571例),观察接受PCI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情况、院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住院和随访期间(1个月)死亡率。结果接受PCI的磺达肝癸钠组与依诺肝素组比较:两组院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2.3%(12/527)比2.6%(15/571),P=0.708]、出院30 d死亡率[4.0%(21/527)比4.9%(28/571),P=0.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磺达肝癸钠组院内大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1.7%(9/527)比3.7%(21/571),P=0.04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磺达肝癸钠组中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血流TIMI分级Ⅲ级获得率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PCI术中未应用替罗非班)[94.5%(206/218)比79.0%(244/309),P〈0.001],但出血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4/218)比1.62%(5/309),P=0.850]。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磺达肝癸钠对STEMI患者行PCI是安全的,联合替罗非班可以显著改善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及临床预后,并且降低院内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状动脉远端血管弹性对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开通后出现无复流或血流减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中心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成功置入支架完成IVUS检查的CTO病变患者34例。支架置入后远端血流正常组26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Ⅱ级],血流减慢组8例(TIMI血流分级0级或Ⅰ级)。分析可能导致无复流的病变形态学特点。结果两组患者血管钙化、中膜血肿、导丝行走于内膜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流正常组的远端参考管腔面积[(4.09±1.71)mm2比(2.70±0.86)mm2,P=0.036]、远端血管收缩面积比[(15.96±3.95)%比(7.26±1.62)%,P=0.020]显著高于血流减慢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端血管弹性差(OR 13.75,95%CI 1.946~97.178,P=0.009)是支架置入后远端无复流及血流受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IVUS观察的CTO病变远端血管弹性是影响CTO病变开通后远端出现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预防性给予阿托伐他汀能否减轻PCI相关炎症反应及心肌损伤.方法 78例拟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预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在PCI前接受7 d的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对照组在PCI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治疗,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行经皮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为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分析150例搭桥术后行PC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2.3±9.3)岁,左室射血分数(59.1±6.6)%.150例患者均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共处理罪犯病变197处,其中自身血管153处,动脉桥血管2处,静脉桥血管42处.所有患者均行PCI治疗,无再流发生率为12.7%,其中16例为桥血管病变,3例自身冠状动脉病变,桥血管介入治疗较自身血管介入治疗后其心肌标志物升高明显,无术中死亡病例. 结论:PCI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缺血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心功能和血管病变造影特点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老年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比老年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病变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疗效。结果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为(1.8±0.8)支;中青年组平均为(1.4±0.7)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老年组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14例,3支病变10例;中青年组单支病变33例,双支病变9例,3支病变5例。老年组有心肌梗死史6例(14%),中青年组有心肌梗死史18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生存率为99.2%。问卷随访(21±9)个月,其中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老年组1例,中青年组3例;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不满意者,术后症状未改善,其中老年组2例,中青年组4例(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多支血管病变多见。应选择合适病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冠脉造影指征且Allen's试验阳性患者232例,首选以右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对符合介入指征者158例行介入治疗.结果 造影成功221例,成功率95.3%,失败11例,其中7例为穿刺不成功(桡动脉痉挛),另外4例因动脉狭窄或迂曲(桡动脉迂曲1例、肱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