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18例配对仅行心脏瓣膜替换术而未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6~65岁,平均53.5岁,房颤持续时间1~10年,平均5年,左心房内径为44~67 mm.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3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5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 h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行瓣膜替换术的同时行附加的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疗效良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1年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现新发心房颤动(房颤)与保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对比情况.方法 接受CRT治疗CHF患者5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房颤病史,于术前和术后6、12个月进行程控随访及临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年随访结束时,54例患者中有12例(22.2%)出现新发房颤,其余42例保持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组术后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新发房颤组术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也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左心房内径及二尖瓣反流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左心房内径在窦性心律组较新发房颤组有明显缩小的趋势(P=0.057).亚组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心功能、LVEF较术前改善(P<0.05),而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各指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CRT术后新发房颤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显示为术前二尖瓣反流程度(P=0.046,OR=3.729)和新发房颤发生前的心房起搏比例(P=0.010,OR=1.050).结论 CRT术后新发房颤与二尖瓣反流程度加重和心房起搏比例增高明显相关.新发阵发性房颤一般不影响CRT疗效,新发持续性房颤CRT术后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左房折叠术治疗心房纤颤(房颤)的有效性。方法:210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因个人原因未选择瓣膜置换术中行射频消融术,各组患者术前年龄、左房内径(L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行瓣膜置换(单瓣115例,双瓣95例)的同时随机分为3组:改良组(71例,即瓣膜置换的同时行改良左房折叠术)、常规A组(对照组1,68例)和常规B组(对照组2,71例)行常规左房折叠术,术后测量患者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观察改良左房折叠术治疗房颤的有效性。结果:术前、术后相同心脏超声平面显示改良组术后LAD显著减小,且改良组房颤转复率1月高达31%,明显高于常规A组(12%)和B组(7%)。术后12个月随访发现,改良组房颤转复率为18%,与常规A组(6%)和常规B组(4%)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改良左房折叠术作为附加术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转复患者房颤心律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行二尖瓣置换术与改良迷宫术同时行左房折叠术(LAP)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33例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与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同时,采用射频消融方式实施改良迷宫术,加行左房折叠术.结果 全组无院内死亡,术后心房颤动全部消失,无房室传导阻滞、出血.随访12~36个月,其中30例维持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发3例,转复率为90.9%.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无血栓复发.结论 应用心脏不停跳下改良迷宫术加左房折叠在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瓣膜置换术中治疗慢性房颤,能有效消除房颤并长期维持窦律,改善左心房、室主动收缩功能,并发症少,安全简便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在心脏瓣膜手术中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的患者137例.根据射频消融系统的不同,分为单极射频消融组(n=56)及双极射频消融组(n=81).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射频消融时间、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术后房颤消除率及心功能等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两组消融所需时间亦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左房内径明显减小(P<0.01).与单极消融组相比,双极消融组同期的房颤消除率显著提高(P<0.05). 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迷宫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单极射频消融相比,双极射频消融的房颤消除率更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在左心房内径>60 mm患者中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同一术者在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并随访9个月以上的患者106例,按左心房内径大小分为两组:观察组左心房内径>60 mm(27例),对照组左心房内径<60 mm(79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当日恢复窦性心律23例,心房扑动1例,房颤2例,交界性心律1例,房颤消除率为88.9%.出院时窦性心律22例,心房扑动2例,房颤消除率为88.9%.术后9~12个月窦性心律21例,房颤6例,房颤消除率为77.8%.对照组术后当日恢复窦性心律71例,心房扑动1例,房颤5例,交界性心律2例,房颤消除率为91.1%.术后9~12个月窦性心律70例,房颤9例,房颤消除率为88.6%.随访至术后9~12个月观察组房颤消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8%(21/27)vs.88.6%(70/79),P>0.05].结论 左心房内径>60 mm的患者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简便,仍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对左心房显著增大的患者,增加左心房后壁消融线路,术后注意避免过高的中心静脉压、维持钾离子浓度在正常高值,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采用右侧迷宫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26例先天性心脏病(21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5例Ebstein畸形)合并房颤患者,根据心内直视矫正术中有无同期接受右侧迷宫术分成迷宫组(n=15)和对照组(n=11)。房颤病程1~8年,19例为慢性房颤,7例为阵发性房颤。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右心房扩大,但均排除二尖瓣病变。结果迷宫组有12例患者于心脏复跳后转为窦性心律,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的交界区心律,1例术后仍有间歇性房颤,经口服胺碘酮2周后恢复窦性心律;出院时14例(93·3%)维持窦性心律。对照组有1例患者在心脏复跳后转为窦性心律,另1例应用胺碘酮于术后24h内转为窦性心律,但出院时仅1例维持窦性心律;9例(81·8%)仍维持房颤心律。术后平均随访27·5个月。迷宫组93·3%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对照组81·8%患者维持房颤心律并需口服抗凝药物,其中6例(54·5%)为持续性,包括1例因合并高度房室阻滞安装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另2例(18·2%)维持交界区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迷宫组术后1个月三尖瓣和二尖瓣血流频谱呈现E、A双峰;术后1年其左、右心房每搏排出量占心排出量比率分别是术前的(271·44±30·55)%和(363·50±44·22)%,73·3%患者心功能恢复Ⅰ级(NYHA分级),而对照组45·4%心功能恢复Ⅰ级。结论同期施行右侧迷宫术和心内畸形矫正术,能有效地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的房颤,并能改善术后左、右心房的传输功能,近、远期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心脏直视下行盐水冲洗射频消融仿改良迷宫Ⅲ手术(IRFMM)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63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病例,其中31例行瓣膜置换同期行IRFMM手术治疗房颤(治疗组),32例行瓣膜置换而未同期行IRFMM术(对照组)的治疗结果和早期随访资料.结果 治疗组18例术后立即恢复窦性心律,3例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于术后5 d内恢复窦性心律,7例术后由交界区心律转为窦性心律,3例仍为房颤.术后随访2~19个月,出院时90.3%(28/31)为窦性心律,随访半年以上91.3%(21/23)维持窦性心律,随访1年以上85.7%(12/14)维持窦性心律.对照组术后仅3例短暂转复为窦性心律,出院时全转为房颤.32例随访2~19个月,未转为窦性心律者,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使用美敦力公司Cardioblate盐水冲洗射频消融系统代替切割、冷冻施行迷宫术治疗房颤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房内径与房颤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消融治疗术后心功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2例于我院住院行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并于一年后于我院行心脏超声随访的房颤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作为消融治疗组,同期药物治疗52例房颤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药物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一年后心脏射血分数(EF)值变化,消融治疗组中高左房内径亚组与低左房内径亚组内EF值变化以及消融治疗组EF值变化与治疗前左房内径的相关系数。结果消融治疗组EF(%)变化值高于药物治疗组[(8.87±3.50)vs.(3.28±1.22),P0.01];消融治疗组中低左房内径亚组术后EF(%)变化值明显高于高左房内径亚组[(10.84±2.93)vs.(6.88±3.46),P0.01];消融治疗组EF(%)变化值与术前左房内径值相关性r=-0.73,P0.01。结论左房内径值与消融治疗后心功能EF值改善呈负相关,术前左房内径越大的患者消融治疗术后心功能获益越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同期进行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手术(Cox maze Ⅲ)治疗心房颤动(AF)的手术效果,研究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其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心脏病合并AF的患者接受心脏手术,同期行房颤改良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及心功能变化.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低心排除量综合征1例,频发室性早搏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全部患者顺利出院.术后失访1例,1例于术后6个月死于栓塞.47例随访存活者,随访3~29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以上稳定窦性心律分别为36/48(75.0%)、36/40(90.0%)和20/22(90.9%),心功能(NYHA)Ⅰ级41例、Ⅱ级6例,超声显示左房明显缩小.结论 心脏手术中行Cox maze Ⅲ治疗AF安全有效,临床效果良好.随着术后时间延长,稳定窦性心律逐步增加,左房≤60 mm者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60 mm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行瓣膜置换术加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射频消融方式,对113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于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实施改良迷宫术.结果 全组无院内死亡,术后心房颤动全部消失;实施改良迷宫术过程耗时21~32 min,平均24 min.随访12~46个月,其中105例维持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发8例,转复率为92.77%;心脏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左心房、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无房室传导阻滞、出血及血栓复发.结论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应用射频消融迷宫术操作简单易行,远期疗效确实,无远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6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房颤组(n=87)和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组(n=75),统计年龄、性别,换瓣前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两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年龄大,LAD、RAD、RVD增大,而LVEDD变小,LVEF降低(P<0.01)。单和多因素回归均显示LAD与房颤发生呈正相关(P<0.01),而LVEDD和LVEF与房颤呈负相关(P<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主要与心脏结构发生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并发心房纤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OSAHS并发心房纤颤患者48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洋地黄制剂、胺碘酮、稳心颗粒、美托洛尔、低分子量肝素钙、华法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PAP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心房纤颤复发次数、心力衰竭指数的变化及血氧饱和度(SPO2)采用动态心电图和睡眠监测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数、心房纤颤复发情况并进行心脏功能评价(超声心动图、B型钠脲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SPO2、B型钠脲肽、LV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房颤转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PAP能有效改善OSAHS并发心房纤颤患者缺氧状态,预防栓塞;有利于患者心房纤颤转复为窦性心律、降低心房纤颤复发率,同时有利于纠正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可达龙(胺碘酮)坎地沙坦联合治疗冠心病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冠心病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可达龙组(对照组)和可达龙坎地沙坦联合治疗组各30例,总疗程48周,观察两组左房内径变化和房颤复发病例数.结果 可达龙组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后复发18例,联合治疗组复发10例.两组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左房内径降低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可达龙联合坎地沙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和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以及左房内径影响均优于可达龙单用治疗,可能与坎地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控制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率对炎症反应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30例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按静息心率水平分为:高心率房颤组(心率≥90次/min,70例)和低心率房颤组(心率<90次/min,60例),另入选窦性心律对照组20例.高心率房颤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美托洛尔(5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浓度.结果:治疗前高心率房颤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低心率房颤组[(9.23±4.39) mg/L比(5.97±2.85) mg/L,P<0.01].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月后高心率房颤组患者心率显著下降[(110±19)次/min比(83±25)次/min,P<0.01],且与低心率房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高心率房颤组治疗后心率≥90次/min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心率<90次/min的患者(P<0.01).结论: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静息心率有关,控制心率可减轻炎症反应,而对反映心功能的N端脑钠素前体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78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口服胺碘酮(1组)36例,口服胺碘酮+缬沙坦(11组)42例,疗程观察24个月。结果:共75例完成治疗.随访24个月,两组患者治疗12-24个月后左心房内径Ⅰ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治疗后Ⅱ组窦性心律维持12~24个月的均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口服胺碘酮联合缬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比单用胺碘酮能更有效地转复房颤,维持实性心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胺碘酮在预防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高危患者房颤中的作用。方法常规体外循环下92例窦性心律、年龄〉50岁的瓣膜性心脏病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试验组除常规药物外,术后加用胺碘酮。两组比较瓣膜置换术后房颤的发生率。试验终点为术后第30天。结果瓣膜置换术后两组比较,试验组房颤发生率(8.5%)小于对照组(33.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能降低瓣膜置换术后高危患者房颤发生率,有效预防术后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