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将尿酸和痛风联系在一起,很少关注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多把它当作一个继发于代谢异常的伴随情况。近30年来,针对无症状HUA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多项大规模观察性研究,共有约40余万例以上的观察对象,采用多因素回归和Ca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证实了HUA是心血管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腹型肥胖与新发高尿酸血症(HUA)发病风险间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糖尿病患者,且既往无HUA病史及相关资料完整者5122例作为观察队列.依据基线WC将观察对象分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较两组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时新发HUA的发病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与新发HUA发病风险间的关系. 结果 (1)观察队列的平均随访时间为(48.9±5.6)月,HUA发病率为5.6%(285/5122).肥胖组HUA发病率高于非肥胖组(6.9% vs3.8%,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性别、SBP、基线血清尿酸(SUA)水平是新发HUA的影响因素,其中肥胖是独立危险因素(OR=1.44,95%CI:1.09~1.89). 结论 腹型肥胖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新发HU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血尿酸水平男性416.5μmol/L(7 mg/dl),女性357μmol/L(6 mg/d1)时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HUA常与传统的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伴发。近20年来10余个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针对约10万例以上的观察对象,采用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6年4月收治PCI/CABG术后HFrEF病人共15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伴高尿酸血症(HUA)者44例设为A组,未伴HUA者109例设为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指标、术后用药情况及随访预后指标,同时分析临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B组血肌酐(Cr)及三酰甘油(TG)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1);B组LVEF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B组洋地黄使用比例明显低于A组(P<0.01);两组随访期间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HUA是病人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EF、血红蛋白(Hb)、Cr及HUA均是病人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LVEF和HUA是病人术后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伴HUA病人全因死亡风险为未伴HUA病人的1.48倍[RR=1.48,95%CI(1.07,1.77),P<0.01],心血管死亡风险是未伴HUA病人的1.79倍[RR=1.79,95%CI(1.17,2.31),P<0.01]。结论PCI/CABG术后HFrEF伴HUA病人远期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及心力衰竭死亡风险均明显升高,同时HUA是病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尿酸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发病及预后之间的影响。方法观察60岁以上的53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与500例非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根据老年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将脑梗死患者分为HUA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BMI)、血糖、血脂、血压等基线指标的差异。比较HUA组和血尿酸正常组脑梗死发病时及治疗后血尿酸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HUA发病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P<0.05);脑梗死患者中HUA组患者BMI、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均高于血尿酸正常组(P<0.05);脑梗死发病时HUA组的尿酸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高于血尿酸正常组,治疗后恢复程度差于血尿酸正常组(均P<0.05);对脑梗死预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A是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HUA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病情有关,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任松峰  王红  蔡晓斌 《山东医药》2012,52(45):96-97
高尿酸血症(HUA)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主要与尿酸(UA)生成增多或排出减少有关[1]。研究显示,HUA与高血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血尿酸(UA)是独立于传统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以外的新的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HUA)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呈正相关,且具有独立性[1].  相似文献   

8.
<正> 高尿酸血症是否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是否直接和冠心病预后相关?降尿酸治疗可否降低心血管事件?早期的研究对高尿酸血症和心血管疾病预后的相关性存有争论,近年的多项研究认为两者明显相关。但是,目前仍缺少大规模的研究证据证明降低血尿酸水平可以改善心血管病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江苏省高邮市农村高尿酸血症(HUA)的患病率,探讨影响该地区人群血尿酸水平因素.方法 对4504名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尿酸、血脂、血糖、肾功能等指标,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进行分析,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当地居民HUA的患病率为11.9%,其中男性为15.7%,显著高于女性8.6%(P<0.01),男性患HUA风险为女性的1.98倍.女性随年龄增长患HUA风险增大.腰臀比、高血压、血肌酐、甘油三酯为男性患HUA的风险因素;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血肌酐、甘油三酯为女性患HUA的风险因素.结论 高尿酸血症在江苏苏北农村有较高患病率,年龄及性别差异影响HUA患病率,维持理想体质量、血压及血脂水平等在防治HUA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横断面研究观察我国中老年女性血尿酸(SUA)水平和心律失常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2007~2008年我国糖尿病和代谢异常研究数据库中,同时具备SUA和心电图明尼苏达码>50岁的女性为研究对象,按SUA水平分为低、中、高3组.以OR值和Meta分析比较心律失常风险在组间的统计学差异.以Logistic回归和Meta分析校正其他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后,比较心律失常风险在不同组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共2172例纳入分析,高尿酸(HSUA)组心律失常风险高于中尿酸(MSUA)组(OR:1.98,95%CI:1.12~3.50)和低尿酸(LSUA)组(OR:1.73,95%CI:1.11~2.71).校正其他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后,HSUA组心律失常风险仍高于MSUA组(校正后OR:2.36,95 %CI:1.26~4.39)和LSUA组(校正后OR:1.80,95%CI:1.11~2.90).MSUA组和LSUA组心律失常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4,95%CI:0.55~1.30).结论 高尿酸血症(HUA)与我国中老年女性心律失常独立相关,SUA升高是我国中老年女性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由L-半胱氨酸加上乙酰基形成,是细胞内还原性谷胱甘肽的前体。在临床上,它主要作为一种黏液溶解剂用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对该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它在治疗心脏病等很多疾病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作用。现就NAC作用机制及其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NT-proBNP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冠心病与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病率与致死致残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随着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缺乏运动、营养过剩、吸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趋势日渐严重,  相似文献   

13.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患者唯一能够自我控制的致病因素。许多心血管医生已经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和戒烟干预的重要性,但尚缺乏相应的戒烟知识和戒烟技巧。本共识通过全面总结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  相似文献   

14.
据2010年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的<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得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男性吸烟率为52.9%,吸烟者总数达3亿人;女性吸烟率为2.4%,吸烟人群达1260万人[1].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由于生活方式西方化及与城市化相对应的社会经济的变迁,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正在迅速增长,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当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即H型高血压,约占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75%。大量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使H型高血压成为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疾病的元凶。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发现,H型高血压的治疗需降压与降低血浆Hcy相结合,而依那普利叶酸片可起到双重效应,并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从而为临床治疗H型高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第一次发表的女性心血管病预防建议,提高了美国民众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公众意识,并促进了预防和治疗的进步。2007年,心血管疾病每分钟仍会导致一名美国女性死亡。2011年,AHA对女性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将“循证为基础”转化为“效果为基础”的指南,更加关注预防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钠尿肽包括A型钠尿肽(ANP)、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e peptide,BNP)、C型钠尿肽和D型纳尿肽。其中BNP在临床中应用最多、最广泛,同时又称为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e peptide,BNP)。ANP是从大鼠心房组织中发现的一种具有利尿、利钠和扩血管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8.
逆转糖尿病心血管转归的最新临床试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糖尿病影响了世界近3亿人的生活,并使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率增加2~3倍.伴随全球化和东西方交流,亚洲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以发病年龄轻和低体重为体征[1].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已接近10%,目前中国有糖尿病患者9240万,已排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第一位[2].  相似文献   

19.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通常以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RDW-CV)来表示,临床上多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最近研究表明,RDW是一种新型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标记物,可独立预测死亡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本文就近年来关于RDW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压的持续增高是一种最重要的原因。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增加5mmHg(1mmHg=0.133kPa),脑卒中的风险就升高46%,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概率则会上升14%。据2002年的营养健康调查发现,高血压已是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目前我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而血压长期增高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及事件发生的不良影响,已极大地损害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因此,高血压的达标治疗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目前国际、国内提倡合理的联合治疗,目的在于较好地达标,降压的获益体现在保护器官及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降压达标对临床器官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