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桥血管不同序贯吻合顺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12例初次行OPCABG术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 分为2组:顺行序贯组和逆行序贯组,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顺行序贯组与逆行序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出血量顺行序贯组与逆行序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ICU停留时间顺行序贯组与逆行序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顺行序贯组患者术后24小时、48小时cTnI水平较逆行序贯组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天数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序贯技术为进行OPCABG一种安全有效, 简便快捷的吻合方法。顺行序贯吻合技术在减少患者围术期手术风险方面更胜一筹, 远期效果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大隐静脉序贯桥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3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以大隐静脉序贯桥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45-69岁,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3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1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例,于术后2年行冠状动脉螺旋CT随访。结果:37例病人中,35例全部血管桥均通畅,有2例病人乳内动脉桥路通畅,大隐静脉血管桥闭塞,未予介入或手术干预。结论:大隐静脉序贯桥中期随访通畅率良好,虽有“一闭俱闭”的风险,但大多数不会导致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不同方式获取大隐静脉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科接受择期OPCABG的患者435例,根据获取大隐静脉的方式,分为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e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组217例及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open vein harvesting,OVH)组218例,比较2组围术期病死率、急性心肌梗死、低心排综合征和腿部切口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随访6个月和1年,比较2组静脉桥血管狭窄或闭塞比例和腿部切口并发症。结果 EVH组围术期腿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VH组(2.30%vs 12.84%,P=0.000)。EVH组与OVH组围术期病死率(1.38%vs 2.29%,P=0.724)、急性心肌梗死(1.38%vs1.83%,P=1.000)和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1.84%vs 2.75%,P=0.75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EVH组与OVH组发生桥血管狭窄或闭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6%vs 9.17%,P=1.000),EVH组腿部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VH组(3.69%vs 17.89%,P=0.000)。术后1年随访,EVH组与OVH组发生桥血管狭窄或闭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2%vs 14.22%,P=0.475),EVH组腿部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VH组(5.53%vs 25.69%,P=0.000)。结论 EVH与OVH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但EVH术后腿部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OVH,较OVH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对5例行CABG的患者采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术中剩余的大隐静脉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内膜情况。结果术中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1支~3支,采集时间为25 min~42min,5例患者术后均无下肢皮肤切口感染、下肢水肿、淋巴管炎、脂肪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平均卧床2d~3d。术后3个月,5例均无心绞痛复发及心肌梗死。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内窥镜采集的大隐静脉内膜完整。结论 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减少创伤,明显降低术后下肢并发症,尤适用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内窥镜与传统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298例采用内窥镜静脉采集法(EVH)行CABG的患者(EVH组),并与同期309例采用传统切开静脉采集法(CVH)行CABG的患者(CVH组)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获取静脉时间、获取静脉长度、静脉桥数、总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切口血肿、局部皮肤坏死、皮炎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EVH组患者住院期间腿部疼痛(17.4%比51.1%,P=0.000)、住院期间腿部水肿(0.7%比32.7%,P=0.000)及淋巴漏(0比7.4%,P=0.000)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ABG术中应用EVH能够显著减轻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能有效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临床症状。序贯吻合和单支吻合是CABG两种不同桥血管吻合方式,早期大部分研究发现序贯桥较单支桥具有更好的远期通畅率。但早期研究多局限国外临床资料,且以体外循环下实施为主。对于非体外循环下CABG和国内实际情况,缺乏有力的说服力。本文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就序贯和单支吻合的应用及两者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5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吻合采用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并同期行内膜剥脱完善再血管化治疗.分析所有病例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中期随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冠状动脉CTA评价桥血管及吻合口的通畅程度. 结果:52例病例共接受移植物82支,平均搭桥(1.6±1.2)支.同期共行内膜剥脱61次,平均内膜剥脱(1.1±0.2)次/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5.8%),心肌梗死3例(5.8%).出院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累计发生死亡6例(11.5%),心肌梗死5例(9.6%),再次血运重建4例(7.7%).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提示所有吻合口通畅率为93.5%,内膜剥脱后吻合口通畅率略低于未接受内膜剥脱的吻合口(80.6% vs.98.9%,P<0.05). 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可安全、有效地实现冠状动脉完全再血管化,近中期效果满意,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NCABG)对临床转归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术式,改善外科疗效提供依据.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93例患者在我院接受OPCABG手术治疗过程中未能顺利实施,而中转为ONCABG手术.其中80例为紧急中转,13例为选择性中转.回顾分析中转手术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循环辅助手段应用情况、住院时间等指标,判断中转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与选择性中转对比,OP-CABG紧急中转为ONCABG,延长了呼吸机治疗时间[18(13.5,33.5) vs.40.5(19,120.3)h,P<0.05]、呼吸机通气>48 h患者的比例明显升高(7.7% vs.46.3%,P<0.05),监护室时间增加[48 (21.5,49)vs.76(27,142.3)h,P<0.05],住院时间延长[18(14.5,21.5) vs.8(11,23.8)d,P<0.05],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高(7.7% vs.38.8%,P<0.05),增加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5.4% vs.87.5%,P<0.01)及体外人工肺支持系统(ECMO)使用率(零vs.26.3%,P<0.05),手术病死率增高显著(零vs.37.5%,P<0.01).结论:OPCABG术中紧急中转术式对临床转归有不良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避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静脉桥近端吻合口摒弃传统侧壁钳钳夹下吻合的方法,应用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完成。结果全组病例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围术期脑出血、脑梗塞等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开胸止血1例,迟发性心包填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均痊愈。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主动脉近端吻合器,操作简单、安全,可降低术后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常规术式,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患者对手术质量要求的提高,微创技术近年成为冠状动脉外科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No-touch大隐静脉技术与传统技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疗效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临床试验注册数据库、E...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小腿大隐静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OPCABG患者269例,根据小腿大隐静脉取材方式将患者分为,内窥镜血管采集(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组和全程切开(open vein harvesting,OVH)组,比较两组取材时间、取材质量、切口并发症、围术期和术后近期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及患者评价。结果:EVH组取材长度、血管质量和取材时间可满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与OVH组相比,EVH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和下肢水肿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皮下组织瘀斑发生率较OVH组高。取材时间EVH组平均35 min,OVH组平均4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吻合口数目EVH组3.2个/例,OVH组3.1个/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4~5个月,均无心绞痛再发。结论:CABG术中采取EVH取小腿大隐静脉的方法有效可行。其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取材质量良好、切口小、并发症更少,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方法:A组选择87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B组选择79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结果:B组死亡率低于A组(P<0.05),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对比桡动脉(radial artery,RA)与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作为移植血管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用于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通畅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医院心血管外科行CABG后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患者资料,其中RA用于右冠状动脉系统有34例(RA组),GSV用于右冠状动脉系统86例(GS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并根据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合并症、心功能、EuroSCOREⅡ等基本资料进行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后,RA组和GSV组各21例入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及移植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GSV组患者年龄显著高于RA组(64.8±9.1 vs 60.7±9.8,p=0.001),EuroSCOREⅡ评分显著高于RA组(1.62±1.46 vs 0.99±0.53,p=0.001)。PSM后两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GSV组和RA组患者随访时间无显著差异(12.33±14.47月 vs 9.50±13.35月,p=0.513),RA的通畅率显著高于GSV的通畅率(51.7% vs 95.2%,p=0.004)。结论 RA作为移植血管用于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通畅率显著高于GSV。  相似文献   

15.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能避免因体外循环(ECC)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心脏外科治疗中心所接受。我院从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共行OPCAB手术36例,效果较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600例Enclose 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使用经验和体会。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全组病例600例,平均年龄(63.2±9.1)岁。肝素1mg/kg抗凝下,于升主动脉置入Enclose 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使吻合器内膜和动脉壁之间形成无血环境,以6-0prolene缝线吻合大隐静脉于升主动脉上。结果:全组患者死亡2例,3例于术后恢复期下地活动后出现突发脑梗死,对症治疗恢复良好。5例因置入点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术,其余患者均于术后7~14d痊愈出院。结论:Enclose 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明显降低术后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105例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方法:105例患者中男87例,女18例。年龄48~74(平均59.l±9.06)岁。手术在全麻常温下进行,正中切口。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20例,三支病变62例,左主干病变15例;急性心梗1例,陈旧性心梗3例。搭1支桥8例,搭2支桥26例,搭3支桥43例,搭4支桥22例,搭5支桥6例,内膜剥脱1例。平均每例搭桥2.9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带气管插管时间10.9±10.78小时,平均在ICU45.9小时。术后平均胸腔引流量394 ml,术后1例1年内经冠脉造影提示血管桥堵塞。结论: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可行的;适用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及心梗患者;可以做到完全再血管化,对于冠心病患者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8.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 is clearly preferable for patients with extracardiac complicatio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nitial outcome of OPCAB, and its validity for patients with extracardiac complications. One hundred and fifty-seven consecut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0 OPCAB patients and 127 on-pump CABG patients. The early outcom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Preoperatively, OPCAB patients had more extracardiac risk factors than on-pump CABG patient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age or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he groups, but the off-pump group had a higher incidence of previous surger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renal failure.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graft patency, stroke, or mort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even though the OPCAB patients had more risk factors than the on-pump patients. Our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OPCAB showed that it is acceptable for high-risk patients in view of the serious nature of their extracardiac condition. Received: April 12, 2001 / Accepted: August 17, 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