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精确的三维测量上颌骨形态的方法。方法 :采用螺旋CT收集30例正常成年人上颌骨三维数据,应用SimPlant 11.04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建、定点、建立三维坐标系,验证标志点可重复性、测量点到坐标平面的距离,应用SAS 6.12软件初步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5个标志点具良好的可重复性(P>0.05);获得标志点到三维坐标的平均距离、标准差;左右对称标志点的三维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居中的标志点在矢状坐标平面上(P>0.05);经用非对称率公式:Q=(G-K)/G×100%验证,均Q<10%,左右对称标志点在三维上无不对称畸形。结论:本研究建立一套应用螺旋CT及软件精确三维测量上颌骨形态的方法,为分析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成年患者的上颌骨形态提供了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 UCLP)患者鼻上颌复合体在三维方向上的对称性。方法 选择20例替牙期UCLP患者颅面部锥形束CT(CBCT)图像,运用Mimics 图像分析软件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描记鼻根点及鼻上颌复合体健、患侧32个同名标记点,建立三维参考平面、分别测量32个点到三维平面的距离。采用SPSS 22.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水平方向上,与非裂隙侧相比,裂隙侧点INM 、SPC处上颌骨的宽度小,点LPA、SPr处上颌骨宽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方向上,与非裂隙侧相比,裂隙侧点LPA、Maz、SPr处深度大,点SPM、SPC处深度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垂直方向上,裂隙侧点LPA、INM、Maz低于非裂隙侧,点SPC、SPr高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替牙期UCLP患者鼻上颌复合体在三维方向上均不对称,不对称部位集中在鼻腔和牙槽骨处。眶部及远离裂隙的上颌骨区域未发现明显不对称。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螺旋CT对单侧唇裂和唇腭裂患者畸形鼻进行初步测量分析。方法: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后.应用Amira软件对30例单侧唇裂和唇腭裂患者的畸形鼻定点,并进行线距及角度测量。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对17个标记点共19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标记,并对其中7项指标进行了患、健侧比较。结果.单侧唇裂和唇腭裂患者双侧鼻翼发育程度不一致,患侧较健侧发育不全;鼻尖位置偏健侧,导致患侧鼻尖下点到鼻翼基底点的距离大于健侧;鼻梁多偏斜,表现为骨性及软组织共同偏斜;鼻面角小于正常人;患侧鼻孔宽度较健侧大;鼻小柱向健侧偏斜;鼻孔不同程度不对称。结论:应用螺旋CT及重建、测量软件能精确测量外鼻。并可以明确外鼻的畸形程度,患、健侧组织不对称程度及评价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可同时反映上颌骨位置及姿势的三维测量方法,对唇腭裂患者上颌骨正颌术后的短期稳定性进行三维评估.方法:选取因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而行正颌手术的25例患者,按照患侧分为左侧唇腭裂组10例、右侧唇腭裂组8例、双侧唇腭裂组7例;收集术前6周(T0)、术后4天(T1)、术后3个月(T2)、6个月(T3)的全头颅螺旋CT资料,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roPlan建立三维坐标系,设定22个描述上颌骨空间位置的指标,并定义3个姿势角∠ PP-CP、∠RP-CP、∠YP-CP,分别表示上颌骨在空间内俯仰、侧滚、摆尾.利用SPSS16.0软件包对T2、T3时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成功建立了较为完整反映上颌骨空间位置及姿势的测量方法.在垂直向上,颌骨前部牙骨段向上的总体复发率为7.46%;在矢状向上,各组复发率分别为30.95%、8.01%和34.76%,无显著差异;在水平向上,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均出现整体向健侧平移,且前部偏向健侧、而后部偏向患侧偏转的复发趋势.结论: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在三维方向内存在复发趋势,本研究建立的三维测量比二维研究能更有效地从平移和旋转的角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单侧唇腭裂继发鼻畸形患者鼻翼基底软、硬组织的对称性。方法:对101例单侧唇腭裂术后鼻畸形患者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将病例分为A、B 2组,A组为69例未接受牙槽突裂植骨手术的鼻畸形患者,B组为32例接受牙槽突裂植骨手术的患者,就INM、LPA、IPA、Gbase、Gsup、Glat、Sbal等反应梨状孔周围骨性结构的鼻翼基底部软组织标志点的对称性进行测量分析,应用SPSS 11.5软件包,对2组资料中的左右侧成对测量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其到各个标准平面的距离有无显著差异。结果:健-患侧的对称性分析结果显示,A组患侧LPA,IPA点较健侧偏后、下、外侧,4对软组织标志点在患侧均较健侧偏后。B组患侧的LPA、IPA点较健侧偏下,仅LPA点较健侧偏后,患侧的Glat较健侧偏后、下,Sbal点偏后。结论:三维CT测量结果提示,未行牙槽突裂植骨术的患者在梨状孔中下份的骨性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裂隙侧无论是在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都较健侧明显偏移。而接受牙槽突裂植骨手术的患者,其梨状孔结构的对称性也低于预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三维分析成年期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的鼻上颌复合体形态对称性.方法 对9例2.5岁前完成唇裂修复术、成年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UCLP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选择22个头颅标志点进行定点测量,分析鼻上颌复合体的三维形态.结果 成年前未行腭裂修复术UCLP患者裂侧NC-HP、PF-MSP距离分别为18.01mm、19.72mm,大于健侧13.35mm、17.31mm(P<0.05);裂侧NC-CP、U3-HP距离分别为59.64mm、39.55mm,小于健侧64.13mm、39.70mm(P<0.05),即裂侧鼻腔较健侧明显下凹和塌陷,裂侧后段硬腭宽度大于健侧,尖牙低位.正中结构存在偏移,鸡冠点、鼻中隔、上中切牙中点偏向裂侧,骨性前鼻棘点朝向健侧.结论 成年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UCLP患者颅面不对称主要集中在鼻腔和邻近裂隙的牙齿槽区,颅面上部和远离裂区的区域没有明显不对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唇腭裂继发鼻畸形患者鼻腔畸形特点。方法 收集34名单侧唇腭裂继发鼻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9岁)及39例健康人(平均年龄23岁)的CT数据,利用mimics17.0软件提供的工具对其进行表面重建法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其解剖形态的相关信息。结果单侧唇腭裂继发鼻畸形患者鼻腔畸形主要表现为,患侧总鼻道、中鼻道、下鼻道狭窄和堵塞;健侧总鼻道中部偏向患侧,前部及末端偏向健侧;患侧鼻阈区狭窄及后移位;患侧鼻底下沉。鼻畸形患者患侧鼻腔体积小于健侧。健侧、患侧平均体积相差约1.5cm 3。鼻畸形患者鼻腔体积平均为13.11cm 3,健康人鼻腔体积平均为17.85cm3,平均相差约4cm 3。鼻畸形患者鼻腔黏膜面积大于健康人。鼻畸形患者鼻腔黏膜面积/鼻腔体积比大于健康人。结论 三维重建显示唇腭裂继发鼻畸形患者鼻腔形态与健康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下颌骨髁突及升支垂直向对称性。方法: 取25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作为实验组,25例同年龄正常牙合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拍摄锥形束CT(CBCT)图像,对下颌髁突高度(CH)、升支高度(RH)及髁突与升支高度和(CH+RH)进行测量分析及不对称指数计算,所得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健侧与患侧下颌髁突高度、髁突与升支高度和具有统计学意义。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与对照组髁突与升支高度和不对称指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下颌骨髁突高度、髁突与升支高度和存在不对称畸形,患侧明显小于健侧,且髁突与升支高度和不对称指数与正常牙合人群比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唇裂修复术后上唇压力对腭裂上颌骨复合体的影响.方法:对一位14岁单侧完全性腭裂的患者的头部作连续冠状扫描.应用DICOM技术获取扫描图片并采用图像处理软件和工程建模软件对患者的上颌骨复合体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模拟正常上唇的压力对上颌骨复合体进行加载工况.结果:模型显示在相当于两侧眶下区、牙槽突前段以及翼突下端有应力集中区.健侧上颌骨段的变形大于对侧,导致健侧梨状孔缘成为剪应力集中区域.模型向后、向下移位,牙槽突裂隙缩小.结论:腭裂上颌骨模型在受力后的表现与临床上的唇裂术后腭裂上颌骨观察到的变化一致.所建立的模型研究为临床唇腭裂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唇鼻体表特点,为适龄婴儿手术治疗及治疗后效果的评估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按纳入标准随机选取92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采用直接测量法对其唇鼻体表进行测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获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和正常婴儿唇鼻体表的28项数据的基本均值和标准差。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数据与对照组比较:除去患侧高点上唇红厚、健侧唇高及健侧鼻孔底宽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数据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数据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多项数据间存在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具有复杂的唇、鼻畸形,在三维空间上形成一个畸形的整体,既表现有组织的缺损又存在组织的移位,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很大但在同一个体的成对指标间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唇腭裂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分析1995~2008年1209例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先天性唇腭裂患病状况与特点。结果唇腭裂患者中,主要以单侧唇裂、单侧唇裂伴腭裂、双侧唇裂伴腭裂为主,分别占27.55%、27.05%和19.69%。除单纯腭裂外,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唇腭裂患病左侧比右侧多见。唇腭裂畸形与患者的胎次关系中第一胎、第二胎、第三胎、第四胎、第四胎以上的构成比分别为24.73%、25.14%、21.34%、14.56%、14.23%。母亲中共有193例(15.96%)妊娠前3个月有接触风险因素。不同遗传亲属级别间发生唇腭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3,P〈0.01)。结论唇腭裂的发生可能与遗传、胚胎发育早期的环境因素、药物影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对唇腭裂患者上颌窦状况进行分析。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2012年1~6月收治的用CBCT确诊为唇腭裂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其上颌窦情况并分析。结果:唇腭裂患者上颌窦病变发生率为78.1%。根据病变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可分为黏膜增厚型(51.3%),粘液囊肿型(19.3%)及积液型(22.7%)。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平均厚度为2.40 mm;粘液囊肿的平均最大径为7.60 mm。上颌窦病变可发生于单侧上颌窦,也可双侧同时发生。结论:CBCT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在对患者唇腭裂状况评价的同时,也可以准确地判断唇腭裂患者上颌窦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现阶段唇腭裂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寻找环境危险因素,为降低本地唇腭裂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设计,运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父亲学历(P=00.008)、复合维生素补充(P=00.039),母亲孕期感染(P=0.015)、情绪问题(P=0.000)及被动吸烟(P=0.009)与唇腭裂发病有相关性,进入回归方程。结论:环境因素对唇腭裂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父亲高学历及母亲补充复合维生素能减少唇腭裂的发生,母亲孕期感染,情绪问题及被动吸烟等能增加唇腭裂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侧不对称性唇裂在先天性唇腭裂疾病中的发病比例并评价其目前的整复方法。方法:对自2007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所有唇腭裂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同时对纳入研究标准的双侧不对称性唇裂患者通过3dMDpatient软件及SPSS17.0软件进行指标测量分析来评价双侧不对称性唇裂的各种整复方法。结果:在4467个唇腭裂患者中,双侧唇裂964人,其中双侧不对称性唇裂患者294人,约占先天性双侧唇裂的30.4%;采用单侧分期修复的患者有3项测量指标(除唇峰一人中点外)统计结果均为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采用双侧唇裂修复方法同期整复及单侧唇裂的修复方法同期整复的患者,其4项测量指标的统计结果均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不对称唇裂在先天性双侧唇裂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且采用单侧唇裂的修复方法同期整复获得的手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术后效果。方法分析85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的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一年的面部石膏模型唇部指标,同时比较这85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后一年的唇部指标与相似年龄的45例单纯不完全性腭裂患儿的唇部指标。结果在术后即刻虽然健患侧唇高、健患侧唇宽的差值减小,但其健患侧仍不协调。术后一年,健患侧唇高和健患侧唇宽都达到协调。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唇高在术后一年恢复到正常值,而唇宽在一年后无论是健侧还是患侧,仍然低于正常值。结论采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唇部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裂隙侧与非裂隙侧下颌骨体积的差异,并将两者分别与非唇腭裂(non cleft lip and palate,NCLP)儿童单侧下颌骨体积比较,以研究唇腭裂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2016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替牙期UCLP患者25例作为UCLP组,另选同期就诊的替牙期NCLP儿童25名作为NCLP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头颅部进行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扫描,获取影像数据,利用Mimics 17.0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组双侧的下颌升支、体部及半侧下颌骨体积,并将UCLP组裂隙侧和非裂隙侧的上述测量指标分别与NCLP组进行比较。结果 (1)UCLP组裂隙侧下颌升支体积大于非裂隙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192,P < 0.05);而下颌体部及半侧下颌骨的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NCLP组两侧的下颌升支、体部及半侧下颌骨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UCLP组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下颌升支体积均小于NCLP组,UCLP组非裂隙侧半侧下颌骨体积小于NC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38、-3.325、-2.023,P < 0.05)。结论 替牙期UCLP患者两侧下颌骨体积存在差异,裂隙侧下颌升支体积大于非裂隙侧,且替牙期UCLP患者下颌骨的生长发育较NCLP儿童差。  相似文献   

17.
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6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的单侧唇裂术后患者150例,拍摄患者正位、侧位和仰位照片,根据鼻尖、鼻翼、鼻小柱、鼻中隔、鼻背和骨组织畸形程度,对150例患者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筛选性别、患侧、年龄、原有唇裂畸形严重程度、唇裂整复术术式、一期鼻整形术、牙槽突裂和上颌骨发育等因素,应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形成中的影响因素。结果:鼻畸形严重程度分组符合评价一致率50%以上患者143例,轻度鼻畸形33例,中度鼻畸形65例,重度鼻畸形45例。性别和患侧对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无显著影响(P〉0.05),对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有影响的因素为年龄(P=0.019)、唇裂严重程度(P=0.000)、唇裂整复术式(P=0.000)、一期鼻整形术(P=0.000)、上颌骨发育(P=0.000)和牙槽突裂(P=0.000)。结论:年龄、原有唇裂畸形的严重程度、唇裂术式选择、一期鼻整形术、上颌骨的发育程度及牙槽突裂是唇裂术后鼻畸形的影响因素。二期鼻整形术前,必须去除上述因素的影响,才能获得理想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