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缬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PAF)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取215例高血压并发PAF患者,分成缬沙坦组(97例)和氨氯地平组(118例),分别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分别测量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并计算出Pd值,比较其差异性。结果:两组Pd和Pmax均显著缩短(P〈0.01),但缬沙坦组比氨氯地平组缩短更明显(P〈0.01)。缬沙坦组发生PAF17例(17.5%);氨氯地平组发生PAF 52例(44.1%)(P〈0.01)。结论:在同等降压条件下,缬沙坦能明显缩短Pd,降低PAF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79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40例;对照组39例。试验组给予缬沙坦干预,观察缬沙坦对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试验组3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A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结论缬沙坦可减小Pd、Pmax,同时可部分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钙离子拮抗剂作为常用的降压药物,其对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尚有争论。本文选择80例高血压(EH)患者观察左旋氨氯地平(felodipine)对IR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能否预测老年高血压病者伴发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方法观察41例有阵发性房颤的老年高血压病者(A组,平均年龄69岁)的最大P波时限(Pamx)、最小P波时限(Pmin)、Pd、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41例无阵发性房颤病史的高血压病者(B组,平均年龄72岁)比较。结果 Pd:A组显著高于B组[(68.82±25.42)ms比(28.52±14.06)]ms,P<0.001;Pmax:A组显著高于B组[(139.81±20.80)ms比(112.25±17.78)ms],P<0.001;LVEF:A组显著低于B组[(61.71±8.45)%比(68.21±5.76)%],P<0.01;Pmin、LAD两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d能够预测老年高血压病者伴发的阵发性房颠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者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58例阵发性Af者,随机分成两组:厄贝沙坦组(A组)29例和对照组(B组)29例。A组给予厄贝沙坦干预,观察厄贝沙坦对Pd、Pmx及Af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A组3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P〈0.05),Af的发生率较B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减小阵发性Ⅳ患者Pd、Pmax,同时可部分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参松养心胶囊对高血压(EH)并阵发性房颤(PAF)的疗效及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心房颤动的抗心律失常效应.方法 将50例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另设正常组.治疗组采用参松养心胶囊1.6g口服,每日3次,连续服药3个月,观察服药前、服药后3个月临床疗效及心电图Pmax、Pd的变化,并与对照组及正常组比较.结果 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max和Pd较正常人有明显延长(Pmax:125.60ms±2.43 ms vs 102.88 ms±4.92 ms,P<0.05;Pd:43.32 ms±2.61 ms vs 29.64 ms±4.88 ms,P<0.05).治疗组治疗前Pmax 及Pd分别为(125.80±2.38) ms、(44.16±2.52) ms,治疗后Pmax及Pd分别为108.81ms士5.43 ms、28.76ms±2.27 ms,较治疗前有明显缩短.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122.80ms±2.27ms、41.09 ms±3.05 ms.治疗组治疗后缩短Pmax、Pd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服药3月后,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13例,而对照组5例有效(P<0.05).结论 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Pmax、Pd较正常人增大,参松养心胶囊可缩短Pmax和Pd,并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7.
P波离散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患者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P波离散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根据有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将高血压患者分为 2组 (各 4 0例 ) ,运用 12导联心电图分别记录 2组的最大P波间期(Pmax) ,最小P波间期 (Pmin)及P波离散度 (Pd)Pd =Pmax-Pmin;运用超声心动图记录 2组的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Pd[(5 5± 11)vs (2 9± 8)ms],Pmax[(116± 9)vs (10 5± 9)ms],Pmin[(6 1± 12 )vs (75± 10 )ms]2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中P波离散度可作为心房心电不稳定性及心房颤动易发生的无创性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P波离散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与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以及对药物疗效的评价。方法 观察 5 2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观察组 )的最大P波时限 (Pmax)、P波离散度 (Pd) ,并与 5 2例原发性高血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 (对照组 )比较。同时对观察组中的 4 5例病人口服可达龙治疗 6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Pd的变化。结果 ①Pmax、Pd :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 (Pmax ,12 2 6 1± 11 14ms比 10 5 32± 8 2 6ms ,P <0 0 0 1;Pd ,4 9 18± 14 5 2ms比 38 6 1± 10 2 7ms,P <0 0 0 1)。②可达龙治疗后较治疗前之Pd显著减小 (42 85± 12 76ms比 4 9 18± 14 5 2ms ,P <0 0 5 )。结论 Pmax和Pd可能是预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简单的心电图指标 ;同时 ,Pd可较好地评价抗房颤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奥美沙坦酯与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对高血压患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高血压合并肾脏损害蛋白尿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奥美沙坦酯20mg/d和左旋氨氯地平2.5mg/d,B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mg/d和氢氯噻嗪12.5mg/d,控制血压及消退蛋白尿,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24h尿白蛋白总量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A、B两组血压明显下降(P〈0.01),A组下降[(28.1±1.9)/(32.6±3.9)mmHg]与B组下降[(27.8±3.1)/(31.8±1.7)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尿蛋白均下降,但A组下降[(0.79±0.09)g/24h]较B组[(0.41±0.13)g/24h]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美沙坦酯与左旋氨氯地平合用能较平稳降低血压,显著减少尿蛋白,有效保护肾脏。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人[1]提出P波离散度(Pd)的概念,并指出Pd是预测特发性阵发性房颤(PAF)的简单生理指标。作者对30例发生过PAF患者作回顾性分析,以探索Pd对PAF的预测价值。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198905~19970530例特发性PAF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经体检、X线胸片、ECG,UCG、抗“0”、血沉检查,均正常,并对其进行至少1年以上项目的随访,均未发现异常,故诊断为PAF。另选择我院26名门诊体检人员为对照组,经1年以上的随访,未发生PAF,上述项目的检查也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与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关系。方法:检测68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观察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并与42例老年高血压病无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的两组各20例患者的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Pmax、Pd:观察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LAD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LVEF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Pmax和Pd可作为预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最简单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2.
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的超声改变和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干预作用并观察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方法:治疗组给予依那普利5mg/d,服用1周,无效者在第2周开始将依那普利加大剂量至10~15mg/d,患者出院后,每1周门诊随访1次,共6个月;对照组给予吲达帕胺2.5mg/d,随访同上。用药期间及用药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记录房颤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并观察生化指标的改变,服药6个月后复查12导联同步ECG及心脏彩超。结果:(1)治疗后两组有显著的降压效果,但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6个月后,①窦性心律时,吲达帕胺组治疗前后Pmax,Pd无显著性差异(P〉0.05);依那普利组则Pmax,Pd均显著降低(P〈0.05);②LAD:吲达帕胺组较治疗前明显扩大(P〈0.05),而依那普利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3)在随访的6个月中,依那普利组平均每例房颤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吲达帕胺组(6.1±2.5)次∶(7.6±2.8)次,P〈0.05;平均每次房颤发作的时间(min)明显短于吲达帕胺组(146.8±39.4)min∶(197.2±43.7)min,P〈0.05。结论:依那普利治疗房颤优于吲达帕胺,其可能机制为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改善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能否预测高血压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方法 观察 46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病患者 (Ⅰ组 :平均年龄 62岁 )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 (Pmin)、Pd、左房内径 (LAD)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并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 48例高血压病患者 (Ⅱ组 :平均年龄 58岁 )比较。结果 Pmax :Ⅰ组非常显著高于Ⅱ组[(12 4 92± 14 0 6)ms比 (112 52± 11 68)ms,P <0 0 0 1] ;Pd :Ⅰ组非常显著高于Ⅱ组 [(50 89±13 72 )ms比 (3 7 82± 9 0 1)ms,P <0 0 0 1] ;LVEF :Ⅰ组显著低于Ⅱ组 [(62 0 9± 6 3 2 ) %比(65 14± 5 89) % ,P <0 0 5]。Pmin、LAD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Pmax、Pd、LVEF均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Pmax、LVEF和Pd均可能预测高血压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心电图P波的变化。方法选择10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PAF组),100例无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无PAF组),采用体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两组的V1导联P波时限(Pt)、V1导联P波终末负电势(Ptfv1)和左心房内径(LAD)、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 PAF组、无PAF组的Pt分别为(120±10)ms、(99±11)ms,Ptfv1分别为(0.051±0.023)mm·s、(0.026±0.010)m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AF组、无PAF组LAD分别为(33.6±3.9)mm、(32.7±4.2)mm,LVD分别为(44.6±4.1)mm、(42.7±4.3mm),LVEF分别为(56.6±4.9)、(59.7±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阵发性房颤可引起心电图Pt及Ptfv1值增加,与左心房内径大小无相关。 相似文献
15.
老年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观察48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PAF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48例老年高血压病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1)观察组的Pmax、P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2)观察组的LA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2)。结论:Pmax、Pd和LAD是提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改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改变规律,观察40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最宽P波和P波离散度,并与36例正常人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虱Pmax,P波离散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阵发性心房颤动虱Pmax≥110ms,P波离散度≥40ms者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自发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100例P波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预测伴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方法自发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100例分为3组,孤立性心房颤动组:无器质性心脏病,年龄在60岁或以上42例。器质性心房颤动组: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器质性心脏病,58例,其中年龄小于60岁(包括60岁)20例,年龄超过60岁38例。对照组8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及阵发性心房颤动,其中,年龄小于60岁(包括60岁)43例,年龄超过60岁37例。用SR-1000C型心电综合分析仪同步测量12导联心电图P波最大波宽(Pmax)、P波最小波宽度(Pmin)和PD。结果Pmax和Pmin在孤立性心房颤动组、器质性心房颤动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Pmax与PD在器质性心房颤动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可预测孤立性心房颤动和器质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无创而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记录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心房单相动作电位 (MAP) ,分析心房复极离散度与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 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无自发房颤病史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各 1 5例 ,均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和 /或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两根 MAP电极于右心房共取 4~ 1 0个不同部位进行同步的窦性心律基础刺激 (S1)及期前刺激 S2 时的 MAP记录。测量、计算心房复极离散度(RTd)及动作电位时限和局部冲动时间的离散度 (APDd、ATd)。 结果 窦性心律时房颤组最大 RTd显著大于对照组 (1 2 3 .69± 54.67) ms比 (64 .2 5± 2 3 .2 9) ms,(P<0 .0 1 )。其差异主要来源于 APDd(1 1 5.0 0± 4 6.90 ) ms比 (57.56± 3 3 .57) ms,(P<0 .0 1 ) ,ATd差异无显著性。随 S1、S2 的加入 ,各组局部激动时间和离散度逐渐增大 ,而动作电位时限逐渐缩短 ,且房颤组的这种改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在S1时无房颤发生 ,加入期前刺激时 ,大多数房颤组患者均多次诱发出短阵房颤。其诱发率及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MAP记录技术是临床观察、分析心房复极离散度及其在阵发性房颤中的作用的较佳方法。心房复极离散度的增加是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重要因素。期前刺激时动作电位时限的缩短和离散以及传导障碍在 相似文献
19.
P波离散度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记录44例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Ⅰ组)和45例高血压病不伴阵发性房颤(Ⅱ组)患者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左房直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Ⅰ组P波离散度显著高于Ⅱ组(P<0.01);Ⅰ组Pmin和LVEF显著低于Ⅱ组(P<0.01);Pmax和左房直径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Pmin、P波离散度和LVEF对阵发性房颤有显著的预测价值,但多变量分析显示仅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房颤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P波离散度可以识别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