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结果:48例中共发现65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9个,右叶42个,尾状叶4个;病灶直径平均(2.56±0.31)cm。肝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93.8%),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72.3%),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75.4%),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包膜完整的小肝癌患者PTEN表达阳性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的小肝癌患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PTEN蛋白的表达与肝癌完整包膜间呈正相关(r=0.215 2,P=0.024 1)。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特征,对于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动态CT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癌是我国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也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其预后甚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的关键。螺旋CT的出现,使一次注射照影剂即可获得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像,极大地提高了肝癌的检出敏感性和定位精确性。我院采用CT动态扫描确诊小肝癌18例,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6年5月经我院CT平扫及动态扫描确诊小肝癌18例,其中手术病理证实11例,肝穿针吸活检细胞证实4例,临床综合诊断3例,主要依据是AFP(+)、B超、血管造影结果。18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8岁。本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肝小血管瘤和小肝癌(SHCC)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临床诊断的12例肝小血管瘤患者和14例SHCC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HCC患者共发现18个病灶,其增强的密度一时间曲线成速升、速降型,符合“快进快出”的典型特征;肝小血管瘤患者共发现15个病灶,其增强的密度一时间曲线成速升、缓降型。结论CT多期扫描能反映出肝小血管瘤和SHCC病灶的强化特点,在肝小血管瘤、SHCC的临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在小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诊断的84例疑似小肝癌(SHC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GE Discovery750 HDCT高清电脑扫描仪和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分析能谱CT成像和常规CT对肝硬化背景下SHCC诊断的价值,以肝脏穿刺活检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常规CT和能谱CT成像在SHCC诊断及鉴别诊断一致性,能谱CT成像诊断SHCC的分类情况。结果 84例疑似SHCC的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37例,未发生SHCC 47例。其中常规CT在门静脉期诊断29例,动脉期诊断33例,延迟期诊断28例;能谱CT成像在门静脉期诊断31例,动脉期诊断34例,延迟期诊断30例。常规CT和能谱CT成像在门静脉期诊断SHCC的敏感度分别为78.38%、83.78%,特异度分别为82.98%、80.85%,准确度为80.95%、82.14%;动脉期诊断SHCC的敏感度分别为89.19%、91.89%特异度为76.6 0%、76.60%,准确度为82.14%、83.33%;延迟期诊断SHCC的敏感度分别为75....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特别是CT动态增强扫描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12例,常规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肿瘤中10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2例肿瘤直径小于1.5cm,显示均匀强化。结论:渐进性强化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CT@态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08年3月-2011年3月间门诊或住院收治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84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人。对照组使用常规增强CT扫描,观察组使用动态增强CT扫描,比较两组的扫描情况及确证率差异。结果观察组疾病确诊率85.7%,高于对照组的4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动态增强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确证率,为切实的治疗提供保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9.
10.
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09-01-01-2010-10-1)32例小肝癌与45例肝脏小血管瘤的影像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小肝癌的强化方式呈典型的"快进快出";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的强化特征为"早进晚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与MRI在小肝癌病理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差异。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的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比较其动态增强CT扫描、MRI扫描资料,分析动态增强CT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研究小肝癌患者38例,经增强CT和MRI诊断,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90%、70%和80%。结论增强CT扫描和MRI在小肝癌的诊断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临床上可联合应用两种方法对小肝癌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原发性小肝癌和肝脏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23例及肝脏小血管瘤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前症状、体征、影像、血清标记物等综合诊断,均行CT检查,并由术后病理确诊;分别对其CT多期扫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 CT平扫对SPLC及SLH的诊出率和鉴别力均较低,联合三期增强扫描,对SPLC及SLH患者的病灶诊出率可达100%;在三期增强扫描中,SPLC及SLH的强化征象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以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表现最为显著(P<0.01)。结论 SPLC及SLH的CT多期扫描在各增强期的强化征象均有其个体化特征,可根据其差异性对多数SPLC及SLH做出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0例肝癌患者及40例肝血管瘤患者,分为肝癌组、肝血管瘤组。均给予2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2组肝脏肿块二维诊断结果;比较2组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分级状况;检测2组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液流速。结果肝癌组发现肿块67个,肿块表现多为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晰,有占位,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有高、低、混合回声,肿块呈现膨胀状态,占位效应明显。肝血管瘤组发现肿块73个,肿块表现多为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无占位,形态规则,形状多为网筛状;肝癌组患者的肝脏肿块四周与内部血流信号丰富,且以Ⅱ级、Ⅲ级为主,血流丰富肿块占比较高,达75%;肝血管瘤组肝脏肿块四周与内部血流信号较少,且以0级、Ⅰ级为主,血流丰富肿块占比为33%;肝癌组肝固有动脉最小流速、最大流速均远远高于肝血管瘤组,肝门静脉流速低于肝血管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普勒超声成像检查,对肝癌、肝血管瘤具有较好诊断、鉴别效果,有利于患者下一步治疗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癌和肝血管瘤的多普勒成像特点,以及肝癌及肝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使用HDI5000 SonoCT彩色超声诊断仪,对30个肝癌结节和24个肝血管瘤结节进行多普勒成像,比较两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肝癌和肝血管瘤多普勒成像各有特征。肝癌结节周边点条状血流、周边无血流、内部树支状血流、内部点条状血流的发生率与肝血管瘤有显著性差异;2组问的彤值存在显著差异。应用上述的定性指标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经逐步筛选得方程如下:Y=1.148×x1+2.634×x2—3.358×x3,均判别标准:如Y〉0,则为阳性(肝癌),如Y〈0,则为阴性(肝血管瘤)。其中X1、X2、x3为二值变量,其取值为1或0分别表示周边点条状血流、内部树枝状血流、内部条状血流的发生或不发生,此模型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31%、83.3%、88.O%。结论超声多普勒成像可以作为肝癌和肝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玉山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3):109-110,F0003
目的 分析小肝癌(SHCC)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病例,行全肝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30a行动脉期扫描,60~70a行门脉期扫描,2~3min行延迟期扫描,观察和分析病灶在三期增强扫描中的CT表现.结果 36例SHCC中.检出44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5.5%(42/44)、84.1%(37/44)、88.6%(39/44).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学武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414-1414
增强CT扫描为肝脏肿瘤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小肝癌的早期正确诊断是及时治疗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螺旋CT扫描其成像速度快.一次屏气即可完成全肝扫描,结合高压注射器的应用,可了解肝癌的供血特点及选择最佳的扫描参数,随着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小肝癌的检出敏感性及定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小肝癌 (SHCC)螺旋 CT薄层三期增强扫描 (Triple- phase helical CT THCT)及肝动脉 CT造影 (CTHA)表现特征 ,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分析 16例经肝穿细胞学检查或临床证实 SHCC患者 CT图像 ,采用高质量扫描模式 ,扫描参数为 :层厚 5 m m,螺距 5 mm,增强三期扫描分别为注射对比剂 2 0 s~ 2 5 s动脉期 ,4 5 s~6 0 s门脉期扫描 ,2 min~ 3min延迟期扫描 ,130 k V,2 70 m A~ 30 0 m A,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 ,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速率 2 .5 ml/ s~ 3ml/ s,剂量为 1.2 ml/ kg~ 1.5 m l/ kg,CTHA采用 Seldinger法插管 ,将导管插入肝固有动脉 ,然后将患者搬入 CT室进行造影 CT,造影剂为 2 0 %非离子对比剂 10 ml~ 15 ml,以双盲法分析其各期及 CTHA表现。结果 :16例 SHCC中检查出 19个病灶 ,其中 12例在三期扫描上为典型表现 ,即动脉期为高密度 ,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低密度或等低密度 ,4例为非典型表现 ,CTHA 14例呈高密度 ,2例为低密度 ;后经碘油 CT证实。结论 :大多数 SHCC在三期扫描呈典型表现 ,动脉期是 SHCC定性诊断的关键 ,THCT应用可显著增强 SHCC检出率 ,CTHA可进一步提供血动力学特征 ,两者相结合可大大提高 SHCC诊断率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述国 《安徽医学》2010,31(3):263-265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肝癌的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薄层动态增强表现。结果28例共发现42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2个,右叶27个,尾状叶3个。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0%强化,10%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88.1%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鉴别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临床发现的17例原发小肝癌和12例肝小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小肝癌增强的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速降型.肝小血管瘤增强的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而缓慢下降型.结论 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在CT影像中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鉴别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临床发现的17例原发小肝癌和12例肝小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行分析。结果原发性小肝癌增强的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速降型。肝小血管瘤增强的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而缓慢下降型。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