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病死率极高,因此对于临床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应尽早施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
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6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出血类型与头部损伤的关系,提出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咏瘤诊断的可能性。结果6例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经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分别行血管内栓塞(4例),开颅动脉瘤夹闭(2例)治疗,无再出血,全部治愈。结论颅脑损伤后应注意合并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尤其是基底池或侧裂池出血者。积极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70%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是神经科急危重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极高,首次破裂出血幸存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约70%迟早会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而死亡[1]。由于再次破裂出血绝大多数发生在SAH后早期,因此如能尽早手术夹闭动脉瘤,可明显提高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2,3],本文收集我科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27例破裂出血颅内动脉瘤,均在发病后74 h内明确诊断并开颅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出血性脑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86例不同部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临床表现及急诊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86例共87个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脑内出血病例.经CT、螺旋CT三维脑血管成像、MRA脑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脑动脉瘤,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急诊清除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积血,同时手术夹闭破裂出血的动脉瘤87个.结果 86例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均获夹闭.56例恢复良好,16例生活可自理,5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结论 急诊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可防止动脉瘤的再次破裂出血;清除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积血,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发生痉挛的严重程度;去骨瓣减压是最快捷、最有效解除颅内高压的手段,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栓塞治疗后再破裂(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复发的原因、处理措施。方法 对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后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2例病人经血管造影证实均为后交通动脉瘤,用GDC行栓塞治疗,分别在栓塞后7个月、21个月再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造影检查及手术发现为动脉瘤复发并破裂,即行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再复发的主要原因有:栓塞不致密或栓塞不全,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再破裂动脉瘤宜行手术予以夹闭。  相似文献   

6.
近来报告用显微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已获得了优异的效果。几乎没有关于未手术病人的死亡率和病残率的报告,将所有治疗方法进行评价对判断在决定性治疗之前有多少病人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死于其并发症是很重要的。这样能够对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总病残率和死亡率作出估计。本文报告100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治疗结果。其治疗方案是尽可能使其度过急性期然后安全地进行颅内动脉瘤闭锁手术。100例病人中有85例按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规处理,包括卧床休息、镇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主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尽早进行手术,多数在72小时内采取手术治疗,以预防再出血,减少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便于对出现的缺血性神经障碍进行积极处理。首次SAH后几天内常发生再次出血,可使约50%病人死亡或残废;因脑血管痉挛而出现迟发性脑缺血障碍的病人约占30%,使很多患者有严重神经学并发症甚或死亡。脑血管痉挛及症状性脑缺血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蛛网膜下腔血液积存,尤其位于基底池者,似乎对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起了很重要作用。因此,迅速清除血凝块可减少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危险性。本文作者报道对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急诊手术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外伤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源于动脉瘤破裂者约占50%~70%,其他病因见于颅内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血液病、颅内血管炎及药源性等。本文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和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破裂42例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的首位原因,其破裂出血后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1],为提高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救治水平,笔者将破裂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CT血管造影指导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手术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目的研究单一依靠CT血管造影(CTA)资料,在超早期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07年2月,共有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CTA检查。其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并对57例患者单一依靠CTA资料急诊行超早期动脉瘤夹闭术。结果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71例发现颅内动脉瘤,其中有57例行超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7例超早期开颅手术动脉瘤患者,多发动脉瘤4例,共61个动脉瘤,术中夹闭动脉瘤60个,动脉瘤包裹1个。CTA能很好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同载瘤动脉及周边骨性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了足够的有用信息。结论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能为破裂动脉瘤的超早期夹闭手术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满足在急诊状况下开颅夹闭手术所需。  相似文献   

11.
颅内巨大型动脉瘤的发生率较低, 但破裂风险高, 可导致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甚至危及生命。2020年5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1例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 术后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7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本文报告79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28.6%为颅内动脉瘤破裂,26.6%为颅内动静脉畸形,6.2%为烟雾病,8.7%为原发脑室内出血,28.8%出血原因不明,其它疾患占1.1%。临床上,颅神经损害、脑膜刺激征多见于颅内动脉瘤;肢体运动障碍、癫痫、失语多见于颅内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的 CT 表现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血肿,而颅内动静脉畸形则多表现为颅内血肿。作者强调对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应先行 CT 扫描,腰穿应限于 CT 未见颅内出血的病人。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产生颅内压增高.颅压增高不仅可发生在出血之初,并且可持续数天,作者报告1例颅内动脉瘤术中应用甘露醇降压,数分钟内发生动脉瘤再出血,因而提出一般在开颅手术中惯常使用甘露醇降压并非安全,有一定危险性.患者女性、64岁,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和精神错乱入院.入院后经CT扫描及颈动脉造影发现前交通动脉有一22毫米大小之动脉瘤,瘤顶位于右额叶底部,合并大脑纵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第8天作右额开颅手术.在去除骨瓣后发现硬脑膜绷紧,即从静脉输入甘露醇50克.数分钟后、硬脑  相似文献   

14.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颅内常见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20%。其破裂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导致严重临床症状,而同时伴有脑内血肿病人将有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所以积极早期干预,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提高病人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本文就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伴有血肿病人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结合病例并文献复习,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1例60岁男性患者因饮酒后摔伤头部入院,头颅CT示右侧额颞部大量硬膜下血肿、右侧额颞叶脑挫裂伤、左侧颞部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在全麻下行右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术,术中因脑压偏高,有脑膨出倾向,未能打开外侧裂探查,术后头颅CTA发现前交通动脉瘤,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同期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及颅骨修补术。结果术后DSA检查提示动脉瘤夹闭满意无显影,载瘤动脉通畅。随访1年余,患者无任何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颅脑损伤后出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考虑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头颅CTA或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确诊伴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颅脑损伤患者,主张尽早及时处理,以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由于瘤体一般很小,在其破裂出血之前很少被发现。多数病人都以突然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就医,部分病人甚至因出血量大,来不及就医而死亡。一旦发生出血,部分病人在短期内还会发生再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责任动脉瘤判断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前瞻性收治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57例,术前将CT及CTA扫描DICOM格式原始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进行影像融合,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并与开颅手术记录进行对比。结果 融合影像可以精确地显示蛛网膜下腔血肿与动脉瘤的关系。57例中,54例(94.7%)融合影像判断责任动脉瘤与手术记录一致,3例不一致(1例出血量小、2例出血量过多,无法根据血肿与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判定责任动脉瘤)。结论 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应用3D Slicer软件将CT与CTA数据进行影像融合,可以精确显示血肿与动脉瘤的空间关系,有助于判断破裂出血的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18.
弹簧圈介入填塞治疗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发病前往往无任何症状,不易发现。一般破裂后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症状而入院,研究表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次SAH多发生在第1次出血后7d内,且再次破裂出血的病死率高达40%以上,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因此,在SAH后及早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的危险性在于动脉瘤破裂,发生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1].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9%~41%,再出血死亡率高达50%以上[2].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24例,探讨再出血的诱发因素与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前病情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2年5月-2006年3月诊断明确的18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于首次发病后2周内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前Hunt-Hess分级分为颅内动脉瘤手术前病情加重组(27例)和手术前病情未加重组(162例)。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对11项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出与手术前病情加重最为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Hunt-Hess分级(OR=2.739,95%CI:1.721~4.359;P=0.000)、意识障碍(OR=4.863,95%CI:1.687~14.020;P=0.003)和运动功能障碍(OR=3.579,95%CI:1.064~12.042;P=0.039)等3项因素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前病情加重相关;而与性别、年龄、失语、脑积水、脑内或脑室出血及高血压病史等因素无关,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诊Hunt-Hess分级≥3级、意识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等项指标可以作为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前病情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患者病情的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