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治疗要点,评价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访分析1998年6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167例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病例,年龄最小者3月,最大者2岁。全部患儿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下施行保留面神经的包括血管瘤在内的部分腮腺或全部腮腺切除术。结果全部患儿安全度过手术和麻醉关,仅5例术中需输血50 ml。手术创口除7例延期愈合外,其余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和涎瘘发生。术后15例患儿出现暂时性面瘫,均在6月内恢复。随访6月~9年,血管瘤无复发。结论对婴幼儿腮腺血管瘤采用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有效控制出血和仔细解剖面神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 2 3例 (年龄 40d~ 2岁 )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施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及血管瘤切除术 ,随访 3个月至 3年。【结果】全部创口Ⅰ期愈合 ;2 2例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 ,1例术后 3个月复发 ,再次手术后至今未复发 ;所有病例均无感染、涎瘘、永久性面瘫等并发症。【结论】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早期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3例(年龄40d ̄2岁0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施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及血管瘤切除术,随访3个月至3年。「结果」全部创口Ⅰ期愈合;22例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1例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后至今未复发;所有病例均无感染、涎瘘、永久性面瘫等并发症。「结论」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早期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手术治疗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 1990年 5月~ 2 0 0 1年 5月我科收治的 2 9例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的婴幼儿腮腺血管瘤 ,分析其手术时机的选择 ,术中注意事项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结果  2 9例手术治疗的婴幼儿腮腺血管瘤全部治愈。经 1年以上随访 ,无 1例复发。术后发生并发症 12例 ,其中 11例经对症处理后于 12个月内恢复。结论 手术治疗婴幼儿腮腺血管瘤 ,因其治愈率高 ,不可逆的并发症少 (仅 1例 ) ,可视为一种较有价值的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腮区血管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术式和手术时机。方法:总结14例手术病例,追踪术后疗效和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结果:手术安全性较好,术后平均追踪期限8.6个月,无1例复发:并发症以面神经功能损害为多见。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可以避免血管瘤进一步生长所致的面部畸形,避免手术中过度出血和降低手术难度,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麦慧 《广西医学》2000,22(2):352-353
我院 1 993年 1 1月至 1 997年 1月对 36例婴幼儿血管瘤应用康宁克通 - A进行局部注射治疗 ,经3个月~ 2年的跟踪随访 ,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全部为门诊病例 ,女 2 6例 ,男 1 0例 ,1~ 6个月 2 4例 ,7~ 1 2个月 8例 ,1~ 2岁 4例。草莓状血管瘤 30例 ,海绵状血管瘤 6例。额面部 2 0例 ,眼睑 1例 ,头皮 2例 ,口唇 3例 ,会阴部 3例 ,四肢 7例。血管瘤最大 7cm× 4.5cm,最小 1 cm× 0 .6cm。1 .2 治疗方法 :在患儿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全身无感染病灶 ,局部无破溃时治疗。用 5号针头抽取康宁克…  相似文献   

7.
微创技术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按照微创理念对现行腮腺手术方法加以改进,以期减少创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质量.方法:对49例腮腺肿瘤患者行解剖保留面神经的腮腺部分切除术,对切口、翻瓣、面神经及耳大神经的分离保留,以及术后处理等方面作了微创化改良.结果:本组患者肿瘤被完整切除,时间1.5~2.5 h,手术切口5.5~7.5 cm,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平均住院天数4 d.无永久性面神经损伤,局部疤痕隐蔽,凹陷畸形不明显.随访6个月~5年,无1例肿瘤复发.结论:微创腮腺手术克服了传统术式的缺陷,提高了手术的整体质量,值得进一步完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在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6例腮腺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 cm),根据肿瘤发生部位,选择不同切口,采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肿瘤+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局部面神经解剖术的改良术式。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患者术后肿瘤有无复发,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测定每个病例手术前后总唾液量,评价术后腮腺分泌功能。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肿瘤术后无复发,未出现涎瘘、Frey综合征、口干。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于2周左右恢复正常。术前唾液总量为(6.6±0.76)ml/6 min,术后唾液总量为(6.2±0.82)ml/6 min,手术前后唾液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术后肿瘤无复发,并发症少,术后腮腺分泌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腮腺肿瘤的切除与术后发生面瘫的原因及关系,以指导临床减少面瘫的发生.方法:2009年1月~2011年4月60例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发生面瘫患者26例,根据肿瘤大小行全腮腺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或浅叶切除术.结果:60例行面神经解剖加腮腺全切除术51例,其中有9例行面神经颊支切除术,发生面瘫26例.其原因是患者肿瘤侵及面神经颊支,术后出现永久性面瘫;肿瘤切除术及面神经解剖加腮腺浅叶切除术者51例,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进行对症治疗,给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及其他治疗,3个月后恢复,经过1个月~2年的随访,1例腮腺鳞癌患者复发死亡.60例发生面瘫26例,面瘫发生率43.3%,其中永久性面瘫1例(总面瘫的3.85%),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发生暂时性面瘫占总面瘫的96.15%.结论:手术的切除范围、肿瘤大小、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腮腺血管瘤是指发生在腮腺组织内的一种以血管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良性肿瘤 ,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由于面神经在腮腺组织内行走 ,因此腮腺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有其特殊性。我科 1980~ 1998年间共收治腮腺血管瘤患者 18例 ,均进行手术治疗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 本组共 18例 ,其中男 11例 ,女 7例 ,男女性别之比为 1.5 7∶1。年龄 8~ 63岁 ,平均 2 8岁。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以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就诊 ,病史最长者 9年 ,最短者 3个月 ,左侧 10例 ,右侧 8例 ,临床多表现为软性肿块 ,局限在腮腺组织内 ,境界清楚 ,具有…  相似文献   

11.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与全切术治疗浅叶良性肿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林  陈哲  徐艳红  李文 《四川医学》2010,31(2):192-193
目的研究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2008年117例腮腺浅叶肿瘤中,79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解剖术,38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比较术后涎痿,面瘫及复发情况。随访1—5年。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复发率分别为6.3%(5/79),5.3%(2/38),涎瘘率接近,术后1~12周面瘫率及恢复率类似。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腮腺浅叶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罗洪 《中外医疗》2011,30(20):7+9-7,9
目的:研究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2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腮腺浅叶肿瘤中,60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解剖术,30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比较术后涎痿,面瘫及复发情况.结果:2种手术方式复发率分别为6.3 %(12/60),5.0 %(6/30),涎痿率接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嚼肌筋膜、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组织,以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方法对68例腮腺良性肿瘤,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分别采取解剖面神经总干、颞面干分支或颈面干分支做腮腺肿瘤的区域性切除术。结果 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涎瘘发生,保留耳大神经,耳垂及耳周麻木在6月~9月恢复,暂时性面瘫5例,术后1周~6月恢复。2例出现Frey’s综合征。术区凹陷不明显。结论改良术式切除腮腺良性肿瘤较传统术式降低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面神经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8例有误诊经历的面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听力、面神经功能、面神经电图、颞骨CT和MRI结果、手术径路以及术后病理报告。结果   18例患者年龄7~62岁,平均43岁。其中12例患者被误诊为贝尔式面瘫(66.7%),3例患者被误诊为胆脂瘤(16.7%),另外3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颞骨占位、中耳新生物和腮腺肿块。患者被误诊的时间为1~192个月,平均39个月。面神经麻痹(77.8%)和听力下降(66.7%)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耳鸣、耳溢液、面肌痉挛、耳痛和眩晕等症状也较为常见。16例为神经鞘膜瘤(88.9%),面神经纤维瘤和骨血管瘤各1例(5.6%)。结论   若患者面瘫进行性加重,6个月内未见好转;或诊断为中耳炎但抗感染治疗无效者; 或腮腺肿块患者若肿物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均应考虑面神经瘤可能。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对于面神经瘤的诊断至关重要,手术切除是面神经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并应积极考虑面神经重建。  相似文献   

15.
杨光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136-137,139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将7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区域性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组Frey综合征、涎瘘或积涎、耳周皮肤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可作为瘤体较小的浅叶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于不同位置与大小的腮腺肿块所应采取的手术方式,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腮腺肿块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患者腮腺肿块位置和大小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手术方式,并通过随访观察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行快速冰冻活检,对于腮腺肿块位置在耳前区,且肿块直径〈2 cm以及腮腺肿块位置在腮腺耳下区或者颌后区,直径〈4 cm的41例良性患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其余肿块直径过大或经检查为恶性肿瘤的15例患者行腮腺全切除术。术后出现的主要手术并发症情况为:Frey’ s综合征3例,暂时性面瘫4例,永久性面瘫1例,术后涎瘘3例,良性患者无复发病例,恶性肿瘤复发2例。结论:手术治疗腮腺肿块要根据其位置及大小来选择,同时还要在术中借助快速冰冻活检来判断肿瘤的类型,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损伤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面神经解剖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我科施行腮腺肿瘤切除术101例。面神经解剖86例(85.1%,86/101)。面神经总干解剖15例,面神经下颌缘支解剖71例。3例恶性肿瘤和12例小腺瘤未行面神经解剖。腮腺局部切除12例,腮腺浅叶切除74例,腮腺全切除15例。结果:全组术后随访9~33个月,无肿瘤复发病例。4例术后腮腺瘘,7~10d痊愈。1例永久性面瘫。无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面神经解剖有助于完整切除腮腺肿瘤和防止面神经医原性损伤。美蓝染色可在术中有效识别面神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外伤性面瘫采用药物及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2-2012年收治的78例外伤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48例和B组30例,分别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情况以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87.5%(42/45),B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根据外伤性面瘫患者的情况及早采用药物或手术方式治疗,以利于临床疗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