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用Pc抗原对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的间日疟患者血样进行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以评价其替代Pv抗原检测抗间日疟原虫抗体的效用。以Pc、Pf及Pv抗原分别检测采自海南及云南两省的60份确诊为间日疟的患者血样,阳性符合率依次为97.0%,86.4%及97.0%,无显著差异;GMRT依次为85.9,50.8及316.0,两两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用Pc和Pf抗原进行血清学调查,约有半数不易确诊间日疟或恶性疟,其中又有45.5%可能将间日疟误诊为恶性疟。在目前间日疟原虫尚不能体外培养的情况下,宜尽快建立间日疟动物模型或开发基因工程Pv抗原。  相似文献   

3.
作者等在Hawkcs(1982)及Herbrink(1982)所建立的抗原斑点试验(Antigen Spot Test简称AST)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用酶(HRP)标记疟疾抗原检测疟疾抗体的方法,即酶标记抗原斑点试验(Enzyme La-belled Antigen Spot Test,简称ELAST),具有简便、稳定、可靠的效果。 感染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简称Pc)的恒河猴,切脾,待疟原虫增殖至10%虫血水平左右,且以裂殖体期和大滋养体期为主时放血。用肝素抗凝,离心去血浆,反复洗血球,分出棕褐色感染  相似文献   

4.
应用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检测间日疟抗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疟原虫抗原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学技术,已被应用于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研究。我们也曾应用P.v.病人的混合抗体成功地进行P.v.抗原的检测,获得较满意的结果。为解决抗体来源的问题,本实验应用熊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简称抗P.c.抗体)取代病人混合抗体检测P.v.抗原,并  相似文献   

5.
从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和食蟹猴疟原虫作为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发现对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人血清呈现交叉反应。曾对395人份间日疟病人血清以两种抗原进行测试,当血清滴度在≥1:10时,发现病人于确诊后3~60天内可全部检出荧光抗体,至2年时仍保持89.4%和86.8%的抗体阳性率,消长动态一  相似文献   

6.
于1980年和1981年分别选择与邳县李集公社疟疾试点相毗邻的钢山县耿集公社二大队和邳县八义集公社石横大队为点。耿集大队人口2,294人,石横大队1,375人。观察了居民发病率、原虫率和荧光抗体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疟疾是当今世界人类最严重的三大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疟原虫复杂的生活史和不同发育时期表达特异性抗原分子的特点 ,确定有效特异性候选抗原成为疟疾疫苗研制开发的关键。多年来 ,研究者致力于子孢子疫苗、红内期疫苗和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在我国间日疟分布最广 ,普遍流行。目前 ,对间日疟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疫苗已在小鼠、家兔和猴等开展试验 ,有些已进入人体临床实验阶段。该文选择间日疟 3个疫苗阶段有代表性的候选抗原 ,就分子结构 ,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疟疾是当今世界人类最严重的三大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疟原虫复杂的生活史和不同发育时期表达特异性抗原分子的特点,确定有效特异性候选抗原成为疟疾疫苗研制开发的关键。多年来,研究者致力于子孢子疫苗、红内期疫苗和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在我国间日疟分布最广,普遍流行。目前,对间日疟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疫苗已在小鼠、家兔和猴等开展试验,有些已进入人体临床实验阶段。该文选择间日疟3个疫苗阶段有代表性的候选抗原,就分子结构,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掌握不同情况下疟疾病人的抗体消长过程,以便为IFA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提供依据,我们于1980年6月至1981年3月,在思南县一个已开展综合性抗疟措施的间日疟暴发流行区,对1299例间日疟病人,进行了血清学与寄生虫学追踪观察。 调查方法 1980年6~10月经血检确诊为间日疟现症病例列入观察对象,经氯喹(3d总量1.5g基质)加伯喹(5d总量150mg基质)双疗程(间隔1个月)系统治疗。发病后3个月内每月追踪1次,以后每2~3个月1次,每次取厚血片及滤纸血滴标本各1  相似文献   

10.
作者用夜猴体内的间日疟原虫制备的抗原,致敏醛化的红细胞。抗原的制备方法是:经肝素抗凝收集的全血用0.85%盐水洗涤3次,冲洗过的细胞悬浮在3倍体积的pH6.4的抗原稀释液中,在-70℃低温中保存。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间日疟原虫抗原(PvAg)诱导宿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凋亡水平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应用膜联蛋白-V(Annexin-V),测定7例间日疟现症感染者PBMC经PvAg刺激后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19+B细胞的凋亡率,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经PvAg刺激后的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19+B细胞及CD4+T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26%和48.08%,与空白对照凋亡率4.08%和22.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凋亡率为55.16%,与对照凋亡率22.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Ag可诱导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8+T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参与介导间日疟原虫发生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2.
应用体外培养的红内期食蟹猴疟原虫(Pc)与感染猴体的Pc制备的抗原,用ELISA测定间日疟抗体的效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抗原对发病19~90d的64例间日疟病人的阳性率均为96.9%,抗体滴度的分布也基本一致。用体外培养的Pc制备可溶性抗原具有容易获得成熟疟原虫的优点,且可根据需要随时培养和制备新鲜抗原,解决了Pc抗原长期贮存活性易受影响的问题,并证实了PVC薄膜作载体和HRP无毒新底物TMBS用于ELJSA检测间日疟抗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单克隆抗体-ELISA技术检测间日疟红内期抗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单克隆抗体酶标技术几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我们用改进的多抗-双单抗ELISA 夹心法在闽北疟区检测间日疟现症病人,得到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一例7周大的男婴,从出生后第2周即开始发热,至第6~7周夜间体温为38.9℃,在其末梢血液的厚、薄涂片中都查到了不同发育阶段的间日疟原虫,间接荧光试验检得了对间日疟原虫的抗体(IgM),滴度为1∶64。患儿入院时面带病容,皮色苍白,稍有黄疸,体温38.3℃,脉搏160次/分,呼吸  相似文献   

15.
萘酚喹治疗间日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在海南省疟疾流行区,用萘酚喹600mg顿服和氯喹1.5g标准疗法各治疗间日疟病人35例,服药后两组病例均获即时治愈。萘酚喹组平均退热和原虫转阴时间分别为(22.7±7.4)h和(46.4±9.7)h;氯喹组平均退热和原虫转阴时间分别为(19.1±8.3)h和(41.6±8.2)h。随访6wk,萘酚喹组的治愈率为100%,氯喹组为74.3%。结果表明,萘酚喹治疗间日疟的远期效果明显优于氯喹(P<0.01)。  相似文献   

17.
針灸治疗疟疾,在我国医書中,早有記载,近年来国內医界采用針灸治病,已有很大成就。我所为取得針刺治疗疟疾的经验,以继承和发揚祖国医学治疗疟疾的方法,1960年曾在郯城码头公社試用針刺法治疗间日疟,今将桔果初步总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双重免疫色谱技术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双重免疫色谱技术(ICT)对疟区门诊的“四热”病人进行疟疾检查,以镜检结果为对照,评价ICT诊断疟疾的效果。检测93例,敏感度和特异性恶性疟为91.7%和94.7%,间日疟为88.2%和100%,两者之间无交叉反应。显示双重ICT检测疟疾快速简便,准确性高,且能区分虫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用双重免疫色谱技术 ( ICT)对疟区门诊的“四热”病人进行疟疾检测 ,以镜检结果为对照 ,评价 ICT诊断疟疾的效果。检测 93例 ,敏感度和特异性恶性疟为 91.7%和 94.7% ,间日疟为 88.2 %和 10 0 % ,两者之间无交叉反应。显示双重 ICT检测疟疾快速简便 ,准确性高 ,且能区分虫种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用免疫印渍试验观察间日疟病人血清中的抗体与间日疟原虫抗原的识别情况。间日疟原虫抗原来源于6例经厚、薄血片确诊的间日疟病人,原虫密度达7000—82000/μl。病人血经Percoll梯度离心浓集后计数,吉氏液染色确定疟原虫的主要发育阶段。室温下在含有0.2mmol/L ED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