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推广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HIV的性传播途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推广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病。能否成功地克服不利的影响因素,提高避孕套的使用率,是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流行的关键。本文回顾了近几年国外有关研究进展,着重对影响高危人群、青少年及性活跃期人群使用避孕套的因素作了综述。作者指出,在推广避孕套干预项目时,应根据不同人群中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推广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HIV的性传播途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推广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病。能否成功地克服不利的影响因素,提高避孕套的使用率,是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流行的关键。本文回顾了近几年国外有关研究进展,着重对影响高危人群、青少年及性活跃人群使用避孕套的因素作了综述。作者指出,在推广避孕套干预项目时,应根据不同人群中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人免疫缺陷病毒性传播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2/3的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其中异性间传播已成为主要途径。影响性传播的因素有:宿主因素、病毒因素及环境因素。加强对高危人群监测并提供咨询服务,对HIV感染者进行抗塑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和性传播疾病治疗,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和外用杀微生物剂等措施可减少人免疫缺陷病毒的性传播。  相似文献   

4.
宜春市高危人群HIV感染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全市高危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为采取干预措施,控制艾滋病流行提供依据。方法:2001年~2003年对全市4种高危人群1565例进行了血清HIV—Ab检测和调查。结果:共检出HIV感染者6例,均为HIV—Ⅰ型,HIV感染率为0.38%。感染者为血源传播4人,其中静脉吸毒人员3人;普通人群(输白蛋白)1人;性传播2人。感染者5例为本市人,1例来自外市(吸毒者)。结论:我市HIV感染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转移,要控制艾滋病在我市蔓延,向全民进行HIV/AIDS宣传教育,控制传染源,切断HIV经血源和性接触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南省报告的艾滋病配偶间性传播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河南省189个县区通过国家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感染途径是“异性传播”且接触史是“配偶HIV阳性”的配偶间性传播者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共调查557例HIV配偶间性传播感染者,其中男性占37.7%,女性占62.3%,70.7%的HIV感染者是40岁以上;49.7%的感染者感染前配偶间性生活频次在2~3次/月,得知配偶感染后73.4%的感染者性行为次数减少;46.9%的感染者从未使用过安全套;58.3%的感染者不习惯使用安全套,13.3%的感染者由于不知道配偶感染而没有使用安全套;38.4%的配偶间性传播者其配偶属于异性传播,59.3%的配偶间性传播者的配偶因既往采供血或输血感染HIV;50.3%的感染者是由医务人员告知其配偶感染HIV,73.6%的配偶双方HIV检测确认时间差值在3个月内。结论报告的HIV配偶间性传播者中属于配偶双方同时检测确认的比例较高,应采取定期随访检测、早期抗病毒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预防HIV配偶间性传播。  相似文献   

6.
避孕套应用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和其它性传播感染的流行,对避孕套的需求日益增加。合理并正确使用避孕套是目前预防性传播感染(STI)/HIV/AIDS惟一有效策略。为完全预防STI,每年至少应使用避孕套240亿只,但实际每年仪使用了60亿。90亿,缺口为150亿。避孕套的应用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规范、避孕套的形象、对风险的认知、性伙伴间的交流、信息的获得、避孕套的可及性及政策的导向和支持等。改善避孕套的设计和质量有可能减少对应用避孕套的抵触。预防干预可降低与AIDS相关的风险,新的营销手段可在显著提高避孕套可及性的同时宣传健康的生育行为。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庭推广使用避孕套可接受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已婚艾滋病病毒(humanimmtm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家庭推广使用避孕套可接受性及其效果.方法对某地90个HIV感染的家庭采用入户方式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和使用避孕套技巧培训,并免费发放避孕套.在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采取匿名方式进行两次断面调查,比较干预前后性生活中避孕套使用率的变化.结果90个家庭参加试点项目,84个家庭完成了最后的评价调查,随访率93.3%.研究对象在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知识方面都有显著提高(P<0.001).每次性生活都使用避孕套率由干预前的2.6%上升到干预后的71.4%(P<0.001).控制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干预活动是促进感染者家庭使用避孕套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在农村地区HIV感染者及其配偶中开展推广使用避孕套是可以接受的,应当尽早通知已发现的HIV感染者家庭并开展避孕套推广工作,减少夫妻间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避孕套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方法:采取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结构式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中国5省市的HIV+/AIDS患者的社会、心理、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及避孕套使用现状。结果:本研究共调查HIV+/AIDS患者111例,其中HIV感染者55例,艾滋病患者56例。吸毒静脉注射感染45例,占40.54%;有偿献血或输血感染31例,占27.93%;性接触感染35例,占31.53%。感染前后最近3次性生活中HIV+/AIDS患者避孕套使用比例相对都较低,感染前111例HIV+/AIDS患者中仅有19.82%使用避孕套,感染后该比例为24.32%,75%左右的对象感染前后均未使用避孕套。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感染后个人年收入5000元以上和血液途径感染的HIV+/AIDS患者更倾向在性生活中使用避孕套。结论:HIV+/AIDS患者的避孕套使用率较低,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使用率,从而有效控制HIV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泰安市HIV感染状况和影响因素,为控制艾滋病提供防治策略依据。[方法]对1995~2003年常规监测和专题调查等发现的18例HIV感染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市累计发现HIV感染者18例,其中15例为本市户籍,3例为省(市)际流动人口;14例为有偿献血(单采血浆)传播,2例为夫妻间经性传播。2例不祥;年龄最大49岁,最小18例;男性12例,女性5例;本市户籍15例感染者分布于3个县(市)区7个乡镇8个自然村;有4例感染者因并发肺结核、肝硬化、淋巴肿瘤等死亡。[结论]泰安市艾滋病疫情里不断增长趋势,仅2003年发现HIV/AIDS感染者6例;血液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其次为性传播。加强重点人群监测和行为干预,预防和控制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聊城市不同人群中HIV感染现状,探讨HIV感染的流行因素,为控制该市艾滋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全市2003-2006年不同人群的血清学检测数据和AIDS患者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年共检测73252份血清,检出HIV感染者17例,阳性率0.023%;其中3例有献血(浆)史,4例有输血史,4例有婚外性行为史,2例有吸毒史,2例可能由其配偶经性传播途径传播,2例感染途径不详。结论聊城市HIV感染者主要存在于4类人群,经输血和有偿献血(浆)感染是聊城市既往HIV感染的主要方式,部分流动人口和商业性服务者是近年来该市HIV感染的主要人群,HIV的主要传播方式正在向性途径传播转变。  相似文献   

11.
全球2/3的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其中异性间传播已成为主要途径。影响性传播的因素有:宿主因素、病毒因素及环境因素。加强对高危人群监测并提供咨询服务,对HIV感染者进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和性传播疾病治疗,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和外用杀微生物剂等措施可减少人免疫缺陷病毒的性传播。  相似文献   

12.
广东与河南HIV感染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广东省与河南省两地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以问卷法对广东省81例和河南省130例HIV感染者进行调查.结果两地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传播途径分布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广东省男女性感染比例约为2.1: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河南省男女性感染比例约为0.9:1.广东地区感染者中69%年龄在21~40岁;河南地区76%年龄在31~50岁.广东省感染者总体文化程度较河南省高;广东省感染者中43.2%未婚或不在婚(离异丧偶),河南省91.5%已婚.广东省54.3%感染者为性传播,23.4%为静脉吸毒传播,同时存在血液传播;河南省感染者则以血液传播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性传播途径仅见于夫妻间性传播. 广东省感染者CD4^ 计数相对较低,57.2%低于200个/mm^3,病情较重;河南省70.6%的感染者CD4^ 计数高于200个,病情相对较轻.结论两地不同的社会与经济因素对本地HIV感染特点有一定影响;根据感染特点实施干预措施,对进一步预防疾病传播及提高HIV感染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7年德宏州进行婚前医学检查人群中的(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整理2017年德宏州的婚检人群数据,描述分析其人口学特征,并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应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7年德宏州共有21 875例婚检者参与HIV检测,有98人确证为HIV抗体阳性,HIV感染率为0.45%,男性感染率为0.47%(52/10 955),女性感染率为0.42%(46/10 920)。98例感染者中有20名感染者为首次新报告阳性,感染途径以性传播感染为主,占81.63%(80/98)。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民族、是否吸毒是婚检人群HIV感染的影响因素。相对于25岁以下人群,31~、41~岁年龄组人群HIV感染危险性增加(OR=3.78,95%CI:1.81~7.89,P<0.001;OR=3.95,95%CI:1.72~9.08,P=0.001);傣族、景颇族的HIV感染危险性高于汉族(OR=1.86,95%CI:1.06~3.29,P=0.031;OR=3.25,95%CI:1.81~5.84,P<0.001)。吸毒人群的HIV感染危险性远高于不吸毒人群(OR=926.76,95%CI:271.65~3161.71,P<0.001)。  结论  年龄、民族、是否吸毒为婚检人群HIV感染的影响因素,需要对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HIV感染途径以性传播感染为主,通过婚检可以有效发现并控制HIV传播。  相似文献   

14.
新疆伊宁市婚检人群婚后艾滋病病毒性传播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了解伊宁市艾滋病病毒(HIV)经异性性传播状况。方法 对1997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间婚检查出的HIV感染者及其阴性配偶建立队列,运用比例风险模型进行HIV抗体阳转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对象做到知情同意。结果 通过对22对血清HIV抗体检测结果不一致夫妻的随访研究发现,婚后HIV阴性一方通过夫妻性传播感染HIV的发病密度为32.49/100人年,女性通过性传播感染HIV的发病密度为33.74/100人年。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HIV感染者配偶的阳转时间较短,平均HIV抗体阳转时间仅为2.43年。性生活频次为HIV感染者配偶HIV抗体阳转的主要影响因素(≥3次/周和<3次/周:RR=1.984,95%CI:1.045~3.767)。病毒载量对于夫妻性传播的影响并不显著。HIV抗体阳转的配偶的CD4~ /CD8~ 比值显著低于未阳转者(t=4.77,P<0.01)。结论 新疆伊宁市婚检人群中HIV感染率较高且逐年上升,该地区已进入艾滋病高流行期。建议在HIV高流行性地区开展婚前HIV咨询和检测,同时加强婚检制度的管理,以控制HIV向一般人群中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与河南省HIV感染者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分析广东省与河南省两地HIV感染者的感染特点。方法 采用调查表对广东省 81例和河南省 130例HIV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 两地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传播途径分布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1)广东省男女感染比率约为 2. 1: 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河南省男女感染比率约为 0. 9: 1。(2)广东地区感染者中 69%年龄分布在 21-40岁间;河南地区 76%的感染者年龄分布在 31-50岁间。(3)广东省感染者总体文化程度较河南地区高。(4)广东省感染者中近一半(43. 2% )未婚或不在婚,河南省 91. 5%感染者已婚。 ( 5 )在广东以性传播 ( 54. 3% )、静脉吸毒 ( 23.4% )为主,同时存在血液传播。在河南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性传播途径仅见于夫妻间性传播。(6)广东省感染者CD+4 计数相对较低, 57. 2%低于 200个,病情较重;河南省 70. 6%的感染者CD4+计数高于 200个,病情相对较轻。结论 经过分析,发现两地社会、经济因素对两地HIV感染特点有一定影响。根据感染特点实施干预措施,对进一步预防疾病传播及提高HIV感染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晓华 《社区卫生保健》2009,8(6):411-412,416
目的通过对109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感染情况分析,为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法和胶体金/硒分别对分析对象血清进行初筛,初筛结果阳性者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认,并对确认的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09例随访病例中,20-39岁年龄段占68.8%,男女比例为5.4:1。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67.0%,其中异性性行为占33.0%(36/109),男男性行为占28.5%(31/109),双性性行为占5.5%(6/10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中通过同性性行为感染HIV人群所占比例高于通过异性性行为感染HIV人群。结论目前上海市长宁区发现的HIV感染者仍以性传播为主,且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中通过同性性行为感染HIV人群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7.
连云港市1996-2005年HIV/AIDS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连云港市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1996-2005年发现的22例HIV/AIDS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HIV/AIDS诊断按GB16000—1995国家标准。结果22例HIV/AIDS感染者(病人),1例为外籍希腊船员,余均为中国本土人,其中本市籍17人(77.3%);年龄除外籍船员52岁,中国人均在21-46岁,AIDS发病最小年龄21岁(女);HIV携带者最长已达11a;性传播是本市HIV/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86.4%),其中配偶间传播2对;HIV/AIDS发现途径有义务献血(3例),性病门诊(5例),注射吸毒者(5例),术前筛查(2例),AIDS早期症状(4例),归国体检(1例)。结论改变HIV/AIDS感染者(病人)以及具有感染HIV危险行为人群的高危险行为,是控制AIDS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近5年临沂市新发现HIV感染者检测阳性前配偶的感染状况以及影响配偶间经性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单阳家庭的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培训合格的调查人员对相关医院和疾控中心所登记的具备调查条件的已婚HIV感染者及其配偶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对合格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夫妻中先确证HIV感染者一方感染途径、先确证HIV感染者和后确证感染者或未感染者的人口学特征以及影响家庭内配偶经性传播HIV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符合调查并自愿参与的HIV感染者458例,HIV感染者中感染途径为非夫妻性行为215例(46.94%),静脉吸毒传播61例(13.32%),男性同性恋性行为5例(1.09%),不详32例(6.99%),单阳先感染者和双阳新感染者均以非夫妻性行为为主要感染途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单阳先感染者与双阳先感染者在性别、文化程度、既往性病感染情况、既往安全套使用情况、是否接受免费艾滋病防治教育以及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单阳感染者相比,双阳先感染者男性感染人数、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既往有性病感染史人数以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数均明显减少(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先感染者性别、既往感染情况、既往安全套使用情况、是否接受免费艾滋病防治教育以及确诊后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情况与配偶感染呈正相关,先感染者为男性、既往有性病感染史、既往少用安全套、确诊后未接受免费艾滋病防治教育以及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是配偶后感染HIV的危险因素。结论性传播依然是目前临沂市新发HI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增强艾滋病防治以及安全套使用意识,加强对性病感染者和确诊HIV感染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教育以及抗病毒治疗是改善HIV感染率以及先感染者配偶感染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汤池  明恒泰  张永圣  肖健 《上海预防医学》2009,21(5):201-202,204
艾滋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全球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约有75%是通过性接触途径感染,中国自1997年起,经性传播HIV的例数逐年上升,而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性活动频繁且防护意识差,是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了解娱乐场所的女性服务员对性病/艾滋病知识及行为的认知情况,并进行高危行为干预——推广100%使用安全套,我们对大丰市部分浴城女服务员进行了性病/艾滋病的认知状况及行为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避 孕套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方法:采取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 方法,通过结构式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中国5 省市的HIV+/AIDS 患者的社会、心 理、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及避孕套使用现状。结果:本研究共调查HIV+/AIDS 患者111 例,其中HIV 感 染者55 例,艾滋病患者56 例。吸毒静脉注射感染45 例,占40.54%;有偿献血或输血感染31 例,占 27.93%;性接触感染35 例,占31.53%。感染前后最近3 次性生活中HIV+/AIDS 患者避孕套使用比例相对 都较低,感染前111 例HIV+/AIDS 患者中仅有19.82%使用避孕套,感染后该比例为24.32%,75%左右的 对象感染前后均未使用避孕套。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感染后个人年收入5 000 元以上和血液途径感染的 HIV+/AIDS 患者更倾向在性生活中使用避孕套。结论:HIV+/AIDS 患者的避孕套使用率较低,应采取有效 措施提高其使用率,从而有效控制HIV 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