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索抗凝门诊模式的建立和优化。方法:结合阜外医院特点构建抗凝门诊运行模式,汇总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建立抗凝门诊的就诊量、抗凝达标率、过度抗凝率。结果:从2014年12月初至2015年7月底,阜外医院抗凝门诊月就诊量逐月递增,总就诊量为1 259人次,总体INR达标率为57.8%,INR>3比率为6.6%。结论:抗凝门诊模式的建立缓解了临床医师负担,为抗凝药物管理开辟了一条更加方便、安全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华法林的应用、监测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07年7月,35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华法林首次负荷量3.75~5 mg。随访6月~6年,平均随访2年9个月,随访INR(1.96±0.48),华法林维持剂量(3.02±0.66)。11例有出血症状出现,1例因脑出血死亡;8例发生血栓栓塞,1例有偏瘫及失语。结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正确的抗凝治疗,控制INR在1.8~2.5范围,可以减少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和出血的效果,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成为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抗凝方案,较维生素K拮抗剂,其具有较高的抗凝效果,使抗凝抗栓方法获得较多新选择。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种类较多、半衰期短,不同药物之间的药物作用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因此,本文对希美加群(已撤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的药动力学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抗凝药物临床应用现状进行阐明,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李舒悦  回翔  金远香  王娟  张欢  王宝彦  徐航 《中国药房》2020,(18):2289-2293
目的:评价抗凝门诊临床药师管理的抗凝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0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凝门诊就诊的48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其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患者分级)、使用的抗凝药物、抗凝原因、抗凝相关检查结果[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华法林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481例患者于我院抗凝门诊就诊共1 587例次。患者分级分别为一级401例次、二级547例次、三级639例次。470例患者服用华法林,11例服用NOACs(包括6例利伐沙班、5例达比加群酯)。瓣膜置换术为抗凝的主要原因(65.28%),其次为心房颤动(14.97%)、瓣环修复术(12.47%)。凝血酶原时间检测方法以即时检测设备检测为主(83.44%)。三级患者华法林日平均剂量为(3.03±1.28)mg。使用华法林患者的平均INR为1.99±0.56,INR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为72.79%,其中一级患者平均INR为2.12±0.84、TTR为44.33%,二级患者平均INR为1.95±0.52、TTR为72.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规范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用药监护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10月29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随访患者,记录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析华法林应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术后出现皮肤紫癜1例,死亡2例。随访期间皮肤紫癜1例,妊娠早期流产1例,月经期月经量过多导致贫血4例,拔牙后出血2例,脑梗死1例,出血12例,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正确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用药监护,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抗凝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凝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对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抗凝药物治疗管理门诊拟服用或正在服用华法林的患者64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就诊目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达稳时间、治疗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出血及血栓事件.结果患者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8.
李泽  赵庆春 《药学进展》2020,44(6):418-425
血栓栓塞性疾病致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抗凝药物种类繁多、作用特点不尽相同,目前我国抗凝药物的使用整体形势并不乐观.患者对合理用药知识了解不够、用药依从性差,抗凝治疗达标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规范化、合理化、个体化的抗凝治疗至关重要.结合患者病理生理状态与实际治疗需求,对抗凝药物的特...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使用华法林抗凝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某三甲教学医院2018年1~12月瓣膜置换术后使用华法林患者病例资料100份,根据出院时INR值达标情况分为达标组与未达标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INR达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INR值达标组39例,未达标组61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联用阿司匹林患者的INR值达标可能性低于未联用患者[OR=0.220,95%CI(0.063,0.772)],术后联用贝那普利患者较未联用患者的INR值更可能达标[OR=2.541,95%CI(1.026,6.295)],监测INR值次数>5较监测次数≤5的患者INR值更可能达标[OR=7.701,95%CI(2.037,29.112)]。 结论:联用阿司匹林、联用贝那普利、监测INR值次数(>5)是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INR值达标的主要因素,应结合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药师指导个体化使用华法林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药学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学监护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8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监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在教育培训前、后抗凝知识评分分别为(4.78±0.52)和(10.23±0.41)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分别为(4.15±1.25)和(10.55±0.20)分(P〈0.05),出血事件13例,年龄、肝硬化与出血事件显著相关(P=0.046和P=0.016);血栓栓塞事件2例。结论:对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能提高使用华法林的依从性,降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临床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给药方法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方法:对11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年龄、性别、华法林剂量和INR值等,观察出血、栓塞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维持剂量及达标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华法林维持剂量范围1~6mg·d~(-1),71.1%的患者维持剂量为2.0~4.5mg·d~(-1),INR稳定达标时间为10~21d。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个体差异大,应在严密监测INR值条件下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FMEA模式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管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本院心外科收治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HFMEA模式风险预警干预;记录HFMEA模式干预前后,预防患者抗凝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夏云龙  吕海辰 《药学进展》2018,37(7):500-505

血栓栓塞性疾病常见于恶性肿瘤患者,已成为其重要致死原因。抗凝药物是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石,应用于肿瘤患者较普通人群具有许多特殊之处,常给临床医生带来困惑。近年来,相继有基于肿瘤人群的血栓防治研究见诸报道,亦有部分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对肿瘤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进行指导。结合现有文献,对抗凝药物在肿瘤幸存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华法林抗凝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导管功能障碍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9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新置右颈静脉长期透析导管行血液透析,以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47例)INR区间(1.5~2.0),对照组(47例)INR区间(2.1~3.0),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白蛋白(Alb)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并计算尿素清除率(UUR)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状况,观察不良反应,导管通畅率,随访2年统计血栓形成率。结果:观察组INR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Alb、UUR、Cr及BuN含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89%,对照组为2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通畅率及血栓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R保持在1.5~2.0时疗效理想且并发症更少,适合临床透析患者预防形成导管血栓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房》2017,(12):1609-1612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抗凝作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指导华法林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40例急性LEDVT患者,入院后第2天开始给予华法林钠片,首剂量为5.0 mg,每日1次,后2 d剂量为2.5 mg,口服,每日1次。给药72 h后根据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剂量,以INR达到抗凝目标时的华法林剂量作为维持剂量长期服用。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及凝血四项,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分析抗凝作用的影响因素;同时,记录给药前及给药后24、48、72 h INR值。结果:给药后,患者的INR值均高于给药前,且给药后24、48、72 h的INR值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24 h内的INR差值显著小于给药后24~48 h的INR差值,而24~48 h的INR差值显著小于48~72 h的INR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因素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年龄、体质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白蛋白、病程。其中,年龄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抗凝作用呈正相关,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和病程与抗凝作用呈负相关。结论:年龄、体质量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实施个体化给药,以提高华法林抗凝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与华法林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收集NOACs(试验组)对比华法林(对照组)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的...  相似文献   

18.
王艳  盛玉青  卢秋红 《抗感染药学》2021,18(12):1835-1838
目的:分析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过度的可能原因,并积极开展抗凝管理,为华法林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月—2020年7月收治的华法林过度抗凝房颤患者治疗资料,分析临床药师参与的抗凝管理模式对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结果: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过度可能与药物相互作用、合并疾病影响、剂量调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虚证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口服华法林的中医辨证分型属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4个组,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0、1.50~1.99、2.00~2.49、2.50~2.99组,每组20人,统计4组栓塞及出血事件。结果 INR〈1.50组栓塞事件较其他3组明显增多(P〈0.05),2.50~2.99组出血事件较其他3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口服华法林的虚证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将INR控制在1.50~2.49之间,能降低栓塞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出血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