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收治的Altas分类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12例患者(18~43岁),行骨折椎体上1/4~1/2切除、椎管减压、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脊髓均获有效减压,椎管恢复有效容积,手术时间为(172±33)min,手术中出血量为(435±53)ml,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未有脊柱后凸畸形及钢板螺钉断裂、松动、腰痛等并发症.脊柱畸形矫正均为近解剖复位,12例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前路椎体部分切除减压、相邻椎体融合、短节段内同定术治疗胸腰椎Altas B爆裂骨折,脊髓减压彻底,脊柱畸形矫正,重建脊柱稳定,恢复了脊柱生理曲线,减少相邻节段退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后路钉棒系统加自体骨植骨、病椎植骨成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 例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采用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管后路减压、横突及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固定,并应用植骨推注器经椎弓根病椎椎体成型手术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继发脊柱后凸畸形.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椎体融合30 例,术前、术后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神经功能均获得改善.长期随访无明显椎体再压缩.治疗效果:优33例、良10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为86%.结论 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加经椎弓根病椎内植骨成型术能有效复位椎体骨折,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治疗中应用前路器械内固定的效果。方法:对21例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骨植骨前路器械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1例,女性10例,胸椎结核8例,腰椎结核13例(包括胸腰段),平均年龄49岁,全部病例均行术前和术后抗痨化疗。术中经前路彻底清除病灶,椎管减压,椎体问自体骨植骨前路器械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全部病例内固定物没有失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切口一期愈合,无脊柱后凸及侧弯畸形,无病灶复发。结论:胸腰椎结合治疗中用前路器械内固定可有效矫正和预防脊柱后凸及饲弯畸形,并为脊柱提供稳定性,促进病灶愈合和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9月之间,我科共收治单纯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6例,共42个椎体,其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74.3岁,随机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组17例20个椎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19例22个椎体。术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后凸畸形矫正率及骨水泥渗漏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明显低于椎体成形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均能迅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后凸畸形矫正率无差异,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明显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ossMiami系统和椎体前路撑开器(anteriordistractiondevice,ADD)联合使用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经验。方法对德国UnfallkrankenhauseBerlin创伤与重建外科收治的28例胸腰椎骨折病人采用后路MossMiami系统固定,行前路减压后植入自体骨,以ADD撑开固定。结果28例术中、术后无死亡及神经损伤,1例术中出现硬脊膜撕裂。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1.8个月。MossMiami系统和ADD的位置与术后照片无明显改变24例;3例ADD较明显嵌入椎体矫正角丢失<5度;1例ADD侧方倾斜移位。5例不全瘫痪病人,术后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例,部分改善2例。结论MossMiami系统和ADD联合使用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椎管减压彻底,内固定可靠,病人可早期下地,术后矫正角丢失少等优点,是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椎管侵占的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塌陷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收治的27例经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伴椎管侵占的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塌陷的患者,全部患者均运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对比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及胸腰段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依据Frankel分级评定),记录内固定失败、相邻椎体骨折及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椎体后壁骨折块椎管侵占率为27.41%~63.85%,平均为(43.24±10.61)%。术后VAS、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胸腰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与胸腰段Cobb角术后矫正率分别为(63.31±23.47)%和(61.91±17.54)%,末次随访时Cobb角与胸腰段Cobb角矫正丢失率分别为(15.38±39.92)%和(21.79±32.20)%,但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D级6例,E级19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未发生切口感染,无螺钉松动、断钉或断棒等情况;术后有8例患者发生无症状性骨水泥渗漏;有5例患者再次发生椎体压缩骨折,其中2例发生于相邻节段椎体,3例发生在非相邻节段。【结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有椎管侵占的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塌陷,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脊柱生理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 52例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 ,行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手术 ,对其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椎体高度的恢复、椎管减压的程度、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侧前方入路手术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度为 (91±8) % ,手术后没有矫正度的丢失与内固定的失败 ;术前椎体前缘压缩为 (36 .5± 1 4 .8) % ,术后平均压缩 (8.1±1 1 .4) % ,术前椎管前后径压缩为 (46 .2± 1 2 .4) % ,术后平均压缩 (3± 4) % ,术后Frankel评分 1~ 2级及以上的恢复率为 91 %。结论 侧前方减压一期植骨加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非常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并截瘫的手术方法、畸形矫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讨论椎钉在术中的“三定”,即定点、定向及定深度。方法:用椎弓根钉经脊柱后路行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治疗53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并截瘫。结果: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在复位及畸形矫正方面有明显优越性,且减少术后并发症。结论:椎弓根钉可复位、矫正脊柱畸形及解除脊髓受压,但不能促进病损脊髓的自然修复,仅能在彻底减压的基础上,提供良好的修复环境。  相似文献   

9.
任永康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6):5012-5013
目的:探讨AF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AF系统对18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患者进行内固定。同时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结果:手术前后X片相比,大部分病例椎体高度恢复、脱位矫正,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AF系统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较好的方法,具有复位良好、固定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任永康 《实用医技》2007,14(36):5012-5013
目的:探讨AF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AF系统对18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患者进行内固定,同时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结果:手术前后X片相比,大部分病例椎体高度恢复、脱位矫正,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AF系统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较好的方法,具有复位良好、固定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自1989年7月~1991年12月,作者采用侧前方减压Luque's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17例,平均纠正脊柱后凸17°(Cobb's法)。术前椎体侧方或前后移位者,术后均得到满意纠正。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平均增加0.5cm,前方椎间隙平均增加0.9cm,术后椎管矢状径明显扩大。作者认为,Luque's棒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操作简单、固定确实和并发症极少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和急诊病人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应用的手术要点与经验。方法:回顾我院2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经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例,从椎管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及效果方面,总结手术经验。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个月以上,显示手术后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CT/MRI复查,椎管容积扩大,致压骨块消失,植入人工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已与相邻椎体融合,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提高12级。术中无较大副损伤出现,术后未发生钛合金板与螺丝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减压彻底,重建方式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分布原则,脊髓功能恢复较好,通过改进内固定技术及支撑材料后,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远期脊髓神经再压迫风险小。  相似文献   

13.
前路手术治疗108例胸腰椎骨折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铁  吕国华  刘玲  康意军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3):2160-2161
目的分析前路手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手术方法和,陆床治疗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于1997-2006年对10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评估胸腰椎前路固定术后脊柱畸形矫正度、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状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7年,平均4.8年,无一例因并发症死亡,畸形矫正满意,脊柱高度恢复,内固定系统无松动、断裂,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松动、断钉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的后凸角、侧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安全可靠,对脊髓减压充分彻底,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8年1月~2012年9月经前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8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根据应用的椎间植骨支撑材料不同分为钛网组41例和人工椎体组40例,测量并比较各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节段后凸角(Cobb角)大小、伤椎邻近上下椎体间高度.结果 8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两组的Cobb角及相邻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Cobb角及相邻椎间隙高度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网组的Cobb角及及相邻椎间隙高度改变明显大于人工椎体组;术后复查CT,椎管容积扩大,致压骨块消失,植入骨已与相邻椎体融合,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提高1~2级.术中无较大副损伤出现,术后未发生钛合金板与螺丝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减压彻底,重建方式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分布原则,脊髓功能恢复较好,与钛网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具有术后Cobb角改变小,相邻椎间隙高度降低小,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脊柱前路手术中使用具有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侧前路减压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患者行侧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5~48个月)。随访结果:手术后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P<0.05),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提高1~3级。术中损伤胸膜3例,未发生大血管损伤、内脏损伤、伤口感染、生殖股神经损伤、交感神经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未发生断棒脱钉等并发症。结论 侧前路减压固定具有减压直接彻底、能很好重建脊柱序列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等特点,是治疗椎管占位明显或脊柱严重后凸畸形的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侧前路减压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侧前路减压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患者行侧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5~48个月)。随访结果:手术后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P〈0.05),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提高1~3级。术中损伤胸膜3例,未发生大血管损伤、内脏损伤、伤口感染、生殖股神经损伤、交感神经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未发生断棒脱钉等并发症。结论 侧前路减压固定具有减乐直接彻底、能很好重建脊柱序列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等特点,是治疗椎管占位明显或脊柱严重后凸畸形的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将医用骨水泥灌注进骨折椎体内以充填骨折间隙的方法用于治疗青壮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对50例年龄在30~55岁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椎体高度丢失40%~70%合并部分瘫痪或无瘫痪的患者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及撑开复位,必要时行椎管探查减压;然后经骨折椎体一侧椎弓根放置灌注骨水泥所需的工作套管,在透视监视下推注适量的骨水泥进入骨折块之间的空隙内均匀分布充填。手术后行X线片和CT片扫描并定期随访。结果:50例中有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1例从前方漏出,2例从侧方漏出,2例经终板裂隙漏入椎间盘内,均无相关的临床症状出现。未发生椎管内或血管渗漏。随访时间5~10年(平均7.5年),X线片和CT片显示骨折椎体高度无丢失,椎体内无残留空隙,未见“骨水泥–椎体”之间有分离界面形成。骨折局部未出现后凸畸形。50例患者中15例形成骨折椎体和上、下椎体之间牢固的骨桥连接。50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复位固定联合伤椎内灌注骨水泥充填的术式治疗青壮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有效充填骨折椎体内的大的间隙而获得即刻及永久的稳定性,因而具有良好的近期及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姬向兵  李靖  贾文博 《安徽医学》2015,36(5):610-612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95例胸腰椎患者,依照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41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前路组),54例采用后路减压短节段钉棒固定术(后路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伤椎前缘压缩、后凸Cobb' s角及椎管受堵指数.结果 后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小于前路组,但前路组在伤椎前缘压缩方面优于后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路减压短节段钉棒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后凸畸形矫正满意,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15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其临床症状缓解、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度变化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前后凸Cobb角为(51.2±4.9)度,术后经随访恢复为(11.2±1.7)度,术后后凸Cobb角度〈术前(P〈0.01),且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降低。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结合椎弓根内固定与椎板减压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