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病,其后果可造成低能量骨折.脊柱骨折以胸腰段椎体屈曲压缩骨折最常见,骨折后可造成腰背痛、后凸畸形和劳动力的丧失.对此类骨折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给予卧床休息,辅以服用止痛药物和配带支具,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近年来,一项新的脊柱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应用,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我院自2003年1月起开展这一术式,取得比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手术治疗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国利 《中外医疗》2009,28(36):54-54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效果。方法对18例老年骨质疏松伴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术后48h内疼痛完全缓解且无临床并发症。随访6个月~1年均无疼痛复发。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椎管侵占的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塌陷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收治的27例经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伴椎管侵占的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塌陷的患者,全部患者均运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对比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及胸腰段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依据Frankel分级评定),记录内固定失败、相邻椎体骨折及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椎体后壁骨折块椎管侵占率为27.41%~63.85%,平均为(43.24±10.61)%。术后VAS、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胸腰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与胸腰段Cobb角术后矫正率分别为(63.31±23.47)%和(61.91±17.54)%,末次随访时Cobb角与胸腰段Cobb角矫正丢失率分别为(15.38±39.92)%和(21.79±32.20)%,但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D级6例,E级19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未发生切口感染,无螺钉松动、断钉或断棒等情况;术后有8例患者发生无症状性骨水泥渗漏;有5例患者再次发生椎体压缩骨折,其中2例发生于相邻节段椎体,3例发生在非相邻节段。【结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有椎管侵占的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塌陷,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脊柱生理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9月之间,我科共收治单纯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6例,共42个椎体,其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74.3岁,随机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组17例20个椎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19例22个椎体。术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后凸畸形矫正率及骨水泥渗漏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明显低于椎体成形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均能迅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后凸畸形矫正率无差异,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明显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均分成2组(n=40),分别采用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均康复,没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利用后凸成形术治疗患者前柱高度(81.2±12.3)mm、中柱高度(83.5±12.6)mm以及活动能力评分(1.3±0.23)分等方面的疗效显著优于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的(74.2±11.3)mm、(76.3±11.8)mm、(1.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均令人满意,但是后凸成形术有更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9,(3):186-189
[背景]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保守治疗2种方法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病例报告]选择2012年12月—2017年12月间接受PKP和保守治疗且随访均满1年的110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为PKP治疗组(62例)和保守治疗组(48例),比较两组伤后即刻、术后(伤后)1个月及术后(伤后)1年的VAS评分、运动功能及镇痛剂使用情况,通过胸腰椎侧位片测定两组患者相同时间点的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程度并记录伤后绝对卧床时间.分析结果见,PKP治疗组PKP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时在疼痛减轻及运动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但在使用镇痛剂方面,PKP治疗组仅在术后1个月时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术后1年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治疗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时伤椎椎体高度丢失方面较保守治疗组有明显优势(P<0.05);PKP治疗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保守治疗组(P<0.05).[讨论] 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缩短伤后绝对卧床时间,有效减少长期卧床所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发生,在临床疗效和放射学方面均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PKP治疗32例(36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每个椎体平均手术时间为40 min,无穿刺失败和损害神经情况。患者术后平均1 d下床活动,术后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有效恢复椎体高度,Cobb角减小,远期疼痛无复发。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骨折椎体高度,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智达 《现代实用医学》2016,(12):1649-1650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15例OVCF患者(22个椎体)采用PKP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5-120min,单个椎体骨水泥填充量为2.6-6.2ml。患者术后1 d及6个月与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仅2例分别在1个椎体前缘和1个椎间隙内发现少许骨水泥渗漏。结论 OVCF采用PKP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患者椎体高度的恢复,纠正Cobb角,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在脊柱外科多见,由于骨折块的压迫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因骨折块常在前方压迫脊髓(马尾)而需行侧前路减压内固定以恢复椎体的高度及脊柱的稳定性。我科自2004年8月-2005年10月采用侧前路减压植骨Z-plate、Kaneda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术治疗经椎间盘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松岗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经椎间盘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组(A组,32例)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组(B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的骨折椎体高度、Cobb角变化;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评分,并于术后3个月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385.5±25.4) mL,明显少于B组的(460.7±12.8) mL,手术时间为(250.5±10.6) min,明显短于B组的(320.2±16.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的骨折椎体高度明显高于B组,Cobb角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Cobb角、骨折椎体高度与术后1周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但组间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并且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90.35±10.47)分、(225.45±10.54)分,均显著高于B组的(74.03±10.33)分、(201.54±11.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B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盘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行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能够有效纠正节段后凸角度,恢复椎体高度和神经功能,且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峡部裂腰椎滑移单纯前路与后路植骨融合术的疗效,评估单纯前路植骨融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行单纯后路植骨融合术与29例单纯前路植骨融合术的峡部裂腰椎滑移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植骨融合时间、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Zdeblick疗效评价标准确定临床满意率.结果两组间融合时间、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但前路组临床满意率高于后路组(P<0.05).结论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腰椎滑移的临床疗效优于后路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3.
刘丹  黄建国  陈潜妙  陈静 《疑难病杂志》2014,(2):162-163,168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与不稳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与不稳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经椎间孑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9.3±22.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3.1±19.8)min(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76.4±89.7)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1.1±65.7)ml(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9±1.7)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6±2.4)d(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15.63%)(P<0.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而术后2组间比较,VAS评分及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孑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与不稳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前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的优点,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可膨胀椎间融合器(EVIFC)和第4、5腰椎的有限元模型,分析EVIFC植入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为EVIFC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健康成年男性腰椎CT扫描数据建立正常第4、5腰椎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模拟腰4-5椎间盘轻度退变,在三维模型上植入EVIFC。在屈伸、侧弯和旋转的载荷下,分析腰椎模型置入EVIFC前后的稳定性、椎间盘压力、终板压力及小关节载荷变化。结果: EVIFC的置入减少了退变节段终板、髓核和小关节的应力。屈伸时,腰4-5椎体退变模型的终板及髓核平均压力分别是6.1620和0.2016MPa,小关节载荷是32.8N;植入EVIFC后其数值分别是3.526、0.107MPa和8.5N。侧弯及旋转载荷结果一致。对于邻近的腰椎节段,与退变模型比较,植入EVIFC后,腰4-5终板和髓核应力值均有所减小,但其相邻节段纤维环的应力值均有所增加。结论: EVIFC对退变腰椎能起到良好的稳定效果,可满足人体生物力学需求,是一种适宜的新型腰椎融合器。  相似文献   

15.
汤瑞新  程银树 《吉林医学》2013,34(19):3762-3764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平均为正常高度的52%(35%~70%),Cobb角平均26°(11°~33°),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为正常的67%(30%~90%),均在2周内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6~22个月),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正常高度的95%(89%~100%),Cobb角平均为5.8°(2°~13°),椎管正中矢状径为93%(87%~100%),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改善,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可使骨折获得满意复位,增加脊柱稳定性,减少内固定断裂及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融合方式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6年2月间本院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的病例共89例,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8例。研究组采取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对照组进行后外侧植骨融合,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植骨容量,记录其手术前、手术后以及术后1年时伤椎Cobb角的数值,评估术后1年时矫正度丢失情况,对两组患者1年后骨性融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度数小于对照组患者,并且1年后随访发现研究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度数以及矫正度丢失情况同时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于术后1年进行随访发现,其骨性融合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中实施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效果优于实施后外侧植骨融合,患者骨融合程度好,矫正程度丢失少,有利于后期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经后外侧植骨融合(PLF)与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TLIF)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9月-2013年9月7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按不同术式分为TLIF组(40例,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和PLF组(36例,经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 〉0.05);TLIF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PLF组(P 〈0.05);TLIF组术后1月、12月的的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均明显优于PLF组(P 〈0.05)。结论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显著,优于经后外侧植骨融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后路AF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AF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脊柱结核患者,术前行异胭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等抗结核治疗2~3w后,采用后路AF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随访24~38个月,平均29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椎体间植骨3~6个月融合,平均4个月,后凸畸形矫正满意,无1例复发。结论后路AF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矫正和预防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9.
郭江 《河南医学研究》2011,20(4):424-427
目的:观察经皮单枚B-twin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下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性.方法:对30例患者共32间隙实施了经皮穿刺椎间融合术,于手术前后对临床情况进行JOA评分,并行腰椎X光及CT检查对比.结果:随访时间3 ~38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临床治疗结果:优10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3....  相似文献   

20.
黄南翔  刘清毅  林宏  李伟 《西部医学》2012,24(4):667-668,671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60例,受伤节段为T11~L2,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片测量伤椎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的比值,了解有无复位丢失以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25个月,平均16.3个月。术中未发生置钉失败及损伤神经、血管等并发症;术后伤椎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的比值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随访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选择好适应证,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