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白介素(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颅内动脉瘤(IAs)发病和破裂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09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和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98例IAs患者(动脉瘤组)及97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其中动脉瘤组患者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DNA直接测序检测入选患者的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观察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分布与IAs发病、破裂的关系。结果动脉瘤组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156,P=0.000;χ2=20.663,P=0.000),其中基因型以GG型最多,其次为GC和CC型,等位基因以G多见;动脉瘤组G等位基因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未破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1,P=0.004;χ2=11.125,P=0.001),其中基因型以GG型多见,其次为CC和GC型,等位基因以G型多见;破裂组G等位基因的频率与未破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 SNP与IAs的发病和破裂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白介素18(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颅内动脉瘤(IAs)发病和破裂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我院和唐山工人医院收治的98例IAs患者(动脉瘤组)和97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IL-18基因启动子区SNP位点-607 C/A(rs1946518)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其中动脉瘤组患者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并分析IL-18基因多态性与IAs发病、破裂的相关关系。结果 -607C/A位点的基因型分布的测量值(171 bp、99 bp、72 bp)与预期值(171 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2,P>0.05),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规律。动脉瘤组-607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基因型以CC型最多,其次为AA型和CA型;等位基因以C型多见,动脉瘤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A基因型增加了IAs发生的风险性〔χ2=10.662,P<0.05,OR=0.357,95%CI(0.191,0.669)〕。破裂组-607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未破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基因型以CC型多见,其次为AA和CA型;等位基因以C型多见,破裂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A基因型增加了动脉瘤发生破裂的风险性〔χ2=7.286,P<0.05,OR=0.024,95%CI(0.096,0.717)〕。结论 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多态性与IAs的发病和破裂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山东汉族人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痛风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检测100例痛风病人和100例非痛风病人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结果非痛风病人和痛风病人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位点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型0.18(18/100)、0.18(18/100),AC型0.58(58/100)、0.67(67/100),CC型0.24(24/100)、0.15(15/100)。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山东汉族人群中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位点存在多态性,但痛风与该多态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多态性及血清IL-18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153例及健康对照组114例的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多态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IL-18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多态性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急性脑梗死的相对风险度要比未携带者增加1.672倍。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L-18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的血清IL-18浓度明显高于未携带者(P<0.05)。结论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具有相关性,携带C等位基因可促使个体高度表达IL-18,通过影响IL-18血清浓度从而对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产生作用,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IL-18基因启动子-607C/A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41例CHD患者和240例健康对照者IL-18基因启动子-607C/A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析CHD组和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同时进行血脂检测。结果:CHD组和健康对照组IL-18基因启动子-607C/A位点的基因型CC、CA、AA频率分别为33.3%、50.4%、16.3%和21.3%、51.3%、27.4%,等位基因C和A的频率分别为58.5%、41.5%和46.9%、53.1%。CHD组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4.56,P=0.03;χ2=7.49,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L-18基因启动子-607C/A位点CC基因型人群冠心病易感性增高,C等位基因可能是CHD发生的一个遗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L-17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儿童哮喘及患儿血清总IgE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287例哮喘患儿和217例健康儿童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LDR技术检测了IL-17基因启动子区的4个SNPs位点(rs4711998、rs8193036、rs3819024和rs2275913),与GenBank公布的IL-17基因序列(NT007952.15 GI:224514668)比较,分析其在两组儿童中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以及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及其在不同基因型中的差异。结果两组rs4711998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哮喘组GG纯合子基因频率为9.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儿童组(4.1%);rs8193036、rs3819024、rs2275913三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哮喘组血清总IgE水平在4个SNP位点基因型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7基因启动子区SNP rs4711998可能是儿童哮喘易感位点,其中rs4711998 GG纯合子基因型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174G/C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广西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 -6(IL -6)基因启动子 -1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特点 ,比较其在不同种族间分布的差异。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的分析方法 ,检测了 198例健康者IL -6基因启动子 -174位点单核苷酸的多态性。结果 IL -6基因各基因型频率GG型为 98.48% ,GC型为 1.5 2 % ;G、C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99.2 4% ,0 .76% ,这种基因多态性分布在男女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但与其它种族比较 ,发现不同种族间IL -6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IL -6基因启动子 -174G/C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存在着较大的种族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一些疾病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病率和临床表现存在显著不同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庆汉族儿童白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18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e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及其对蛋白表达能力的影响.方法: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反应(Sequence specific pfimers-pdy merase chain reaotion,SSP-PCR)方法分析113名重庆汉族结核病患儿及167名健康儿童IL-18基因启动子(-607C/A和-137G/C)多态性;ELISA检测46例重庆汉族健康儿童PBMCs培养上清中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结核患儿组IL-18-137GG基因型的分布频率(81.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7.7%)(P=0.01),-137GC基因型的分布频率(16.8%)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8.7%)(P=0.02);结核患儿组IL-18-137等位基因C分布频率(10.2%)明显低于健康对照(18.0%)(P=0.01);而结核患儿IL-18-607位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携带IL-18-137GG基因型儿童的PBMCs体外自发或经PMA A23187活化后,表达IL-18蛋白的水平显著低于-137GC基因型者(P<0.01).结论:IL-18-137位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重庆儿童结核病易感性有关,等位基因G可能使IL-18蛋白低表达,是结核病的易感基因,而IL-18-607位基因多态性则可能与结核病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9.
COL3A1基因与颅内动脉瘤Ⅲ型胶原蛋白稳定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OL3A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汉族颅内动脉瘤散发病例Ⅲ型胶原蛋白稳定性的相关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56例颅内动脉瘤散发病例和57例对照组,对照组为排除颅内动脉瘤并且不具备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可能风险因素,不存在颅内动脉瘤家族史、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及脑卒中个人史及家族史者,抽取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扩增感兴趣的基因片段并测序,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COL3A1基因多态性出现的频率差异;然后再应用生物信息学的相关方法探讨多态性位点突变对Ⅲ型胶原蛋白稳定性的影响作用.结果 颅内动脉瘤和对照组rs1800255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该位点突变导致的氨基酸替代可以导致COL3A1编码的多肽稳定性下降.结论 COL3A1基因的多态性位点rs1800255与中国人汉族颅内动脉瘤散发病例之间存在相关性,COL3A1基因是中国人汉族颅内动脉瘤散发病例的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汉族人endoglin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汉族人中endoglin基因第7内含子的插入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等方法比较9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与116例正常对照者endoglin基因第7内含子内插入型基因的构成。结果颅内动脉瘤组与对照组中endoglin基因第7内含子内插入型基因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36.2%)明显高于后者(12.1%)(χ2=8.553,P=0.005)。动脉瘤组中插入型基因的等位基因频率为24.5%(46/188),而正常对照组为6.03%(14/232),经χ2检验,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09,P=0.000)。结论汉族人的endoglin基因异质性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IA) 的相关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1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组) 和120 例健康者(对照组) 的IL-1β-511C/T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IL-1β-511C/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6), IL-1β-511T等位基因频率为39.84% ,对照组为28.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5)。结论 IL-1β-511C/T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有一定关系,考虑T等位基因频率增高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的动脉瘤特征(是否多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后退法(LR),入选标准取0.05,排除标准取0.10,以筛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动脉瘤位置分布(主要为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P=0.027,OR=0.096,95%CI(0.012,0.770)〕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 mm,P=0.001,OR=0.055,95%CI(0.011,0.285)〕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结论位于前交通动脉及瘤径≥7 mm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14基因启动子-260 C/T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的相关性。方法检索EMBase(1974年3月—2011年2月)、PubMed(1966年1月—2011年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2月—2011年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1月—2010年2月)收录的有关CD14基因启动子-260 C/T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相关性的研究。以病例组及对照组CD14基因启动子-260 C/T分布的优势比(OR)为效应指标,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对OR值进行合并分析,同时进行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病例对照研究8篇,其中脑血管疾病组1 670例,对照组1 689例。Meta分析结果:携带TT基因型个体与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TT vs.CC)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为1.14〔OR=1.14,95%CI(0.76,1.70),P=0.54〕;携带TT基因型个体与携带CT或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TT vs.CT+CC)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为1.17〔OR=1.17,95%CI(0.84,1.62),P=0.36〕;携带TT或CT基因型与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TT+CTvs.CC)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为1.08〔OR=1.08,95%CI(0.77,1.51),P=0.65〕。结论 CD14基因启动子-260C/T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的易患性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00896、rs3021097和rs3024492)与哮喘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equenom MassARRAY-IPLEX SNP检测系统,分别对湖北省黄石地区汉族人群中200例正常健康者(对照组)和189例哮喘患者组(病例组)IL-10 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rs1800896、rs3021097和rs3024492)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两组间分布情况。用Hardy-Weinberg平衡对位点的基因型分布进行检验后,用χ2检验统计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计算,消除性别年龄因素对统计的影响,寻找出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SNP位点,从而揭露IL-10多态性与哮喘之间的关联性。结果:①rs1800896位点存在G/G、G/A、A/A 3种基因型,其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为4.2%、57.1%、38.7%,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为0%、19.5%、8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rs3021097位点存在T/T、C/T和C/C 3种基因型,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为49.7%、40.8%和9.5%,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为46.5%、43.5%和10%,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45);③rs3024492位点在汉族人群中只存在T/A和A/A 2种基因型,其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为4.8%和95.2%,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为5.5%和94.5%。两组之间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7)。结论:在湖北黄石地区人群中,IL-10基因多态性与小儿哮喘易感性相关。其中rs1800896和rs3021097与小儿哮喘的易感性显著相关,而rs3024492与小儿哮喘的易感性不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bg)B β-148和B β-448基因多态性与其分子功能和血浆浓度及多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开滦矿业集团职工1520人。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Fbg浓度、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度(FMPV)、最大吸光度(Amax)、FMPV/Amax和Fbg的B β-148和B β-448基因型,并行体检和问卷调查。结果B β- 148的C、T和B β-448的A、G等位基因频率为0.74、0.26、0.26、0.74,其基因型频率分布与性别无关(P=0.49)。男性人群中B β-148 CT+TT的Fbg浓度高于CC基因型(P<0.05);女性人群中B β-448 AG+AA的Fbg分子功能低于GG基因型。结论Fbg的B β-148和B β-448基因多态性这些遗传因素通过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调节Fbg分子功能或含量,从而使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三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00896、rs3024496和rs3024492)与哮喘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平台及MassARRAY-IPLEX技术,分别对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275例正常对照组和302例哮喘患者组IL-10三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00896、rs3024496和rs3024492)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两组间分布情况。用2检验统计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影响,计算比数比(OR)和95%可信区间(CI),评价多态性位点与哮喘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①rs1800896位点在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GG、GA、AA三种多态性,其总分布频率分别为2.12%、39.65%、58.23%,携带GA杂型者患哮喘的危险性高于AA基因型者。②rs3024492位点在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只存在AA和AT两种基因型,其总分布频率分别为1.22%和98.78%,该位点的多态性与哮喘的易感性无关。③rs3024496位点在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也只存在TT和CT两种基因型,其总分布频率分别为90.59%和9.41%,该位点的多态性与哮喘的易感性无关。结论在IL-10三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中,rs1800896与哮喘的易感性显著相关,而rs3024492和rs3024496与哮喘的易感性不相关。  相似文献   

17.
马宝新 《医学综述》2011,17(5):732-734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具有"三高征":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儿童及青年发病较少,主要以40~60岁多见。另外,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且绝经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绝经前女性。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有不良习惯(包括吸烟、酗酒)、动脉瘤直径的大小、前循环动脉瘤、日本和芬兰血统、有动脉瘤破裂的家族史以及存在基因缺陷的遗传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预防及处理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2月~2007年7月近3年中开展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69例病例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Yasargil入路,手术分离和夹闭动脉瘤均在显微镜下进行。同时,采用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方法预防和处理术中发生的动脉瘤破裂。结果 所有病例均完全夹闭,其中21例发生术中破裂出血,治愈率达94.3%,死亡率为5.7%.结论 熟练的显微技术和鞍区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合理使用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方法可有效地预防和处理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