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分型,寻找各型血流动力学差异的依据。方法:2003-11/2004-07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断为颈性眩晕的住院患者91例,采用TCD检测其血流动力学。所有患者进行血压、眼底镜、血脂、血糖、血流变学、颈椎X射线、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检查。)结果:颈性眩晕血流动力学可分为4型:高流型(27%)、正流型(22%)、低流型(48%)、血流信号消失型(2%)。高流型存在的依据为较严重的颈椎生理弯曲异常、椎间失稳、寰椎椎动脉沟环、局部横突孔狭窄和椎间盘突出等;正流型示颈椎及椎基底动脉轻度异常;低流型存在的依据为椎基底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黏血症、颈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等;血流信号消失型与椎动脉缺如或闭塞有关。结论:颈性眩晕血流动力学TCD分型,有利于理解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推测病因及指导临床治疗实践,但尚应结合眼底镜检查、血黏度、血脂及影像学结果来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儿童的颈椎X线片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探讨发病机理。方法对80 例颈性眩晕儿童进行颈椎X线片及TCD检查,分析其特点。结果本组患儿的颈椎X线片异常主要为寰枢椎或/和C2、C3椎关节紊乱,可并发颈椎失稳、颈曲变直甚至颈曲反弓、颈轴侧弯;异常TCD表现以单支或多支动脉血流速度增快为主,少数表现为单支或多支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及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结论儿童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寰枢椎或/和C2、C3椎,发病机制主要为寰枢椎或/和C2、C3椎间多种形式的关节紊乱。  相似文献   

3.
经颅多普勒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分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TCD)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分型,寻找各型血流动力学差异的依据。方法:2003-11,/2004-07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断为颈性眩晕的住院患者91例,采用TCD检测其血流动力学。所有患者进行血压、眼底镜、血脂、血糖、血流变学、颈椎X射线、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结果:颈性眩晕血流动力学可分为4型:高流型(27%)、正流型(22%)、低流型(48%)、血流信号消失型(2%)。高流型存在的依据为较严重的颈椎生理弯曲异常、椎间失稳、寰椎椎动脉沟环、局部横突孔狭窄和椎间盘突出等;正流型示颈椎及椎基底动脉轻度异常;低流型存在的依据为椎基底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黏血症、颈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等;血流信号消失型与椎动脉缺如或闭塞有关。结论:颈性眩晕血流动力学TCD分型,有利于理解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推测病因及指导临床治疗实践,但尚应结合眼底镜检查、血黏度、血脂及影像学结果来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例1,男,36岁,主因被重物击伤后双侧肩部麻木,颈肩活动受限,逐渐加重而就诊。查体:颈前屈后弓均引起疼痛,颈3~5椎间隙有触压痛,颈_6痛觉减弱,CT诊断:①颈~6~7椎间盘突出。②颈_7左侧钩椎关节肥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原因的出现腰腿痛,CT诊断:腰~4~5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在高压氧环境下辅以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CV)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颈性眩晕(CV)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超短波治疗,另外观察组在0.2 MPa高压氧(HBO)环境下进行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则在普通治疗室内进行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上述关节松动术每次治疗15 min,每周治疗5 d,共持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 d、4 d、1周、2周及随访2个月时分别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记录每日眩晕发作次数;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随访2个月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2组患者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每日眩晕次数、ESCV评分、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发现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在治疗2周期间及随访2个月时其ESCV评分、每日眩晕次数、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等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高压氧环境下辅以动态关节松动术能更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相关症状,减少颈性眩晕发作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坎离砂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的颈性眩晕 ,在急性期较重 ,且多伴有视物模糊、耳鸣、心动过速或恶心呕吐 ,不宜用颈椎牵引治疗。我科于 1990年 1月~ 1995年 12月对门诊和部分住院患者采用坎离砂项部热敷及推拿 ,以超短波对照观察 ,取得满意疗效 ,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96例患者均参照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议记要诊断标准[1]。男 49例 ,女 47例 ;年龄 2 8~ 67岁 ,平均 45.7岁 ;病程 2d~ 12年 ,平均 1年 4个月 (本次发作 2~ 19d) ;触诊 :有颈椎棘突偏歪 ,棘突及椎旁压痛 ,钝厚感 ;转颈试验阳性 ;X线片显示 :椎间隙变窄 3 5例 ,钩椎关节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椎动脉造影联合颈椎骨性结构评价对颈性眩晕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病例组40例,对照组24例;评价指标包括椎动脉(走行迂曲、起源异常、发育不良、硬化)及骨性结构(颈椎先天畸形、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最短径、横突孔与椎动脉中心的最短距离);对比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各统计指标间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统计指标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椎动脉发育不良及硬化、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最短径、横-椎距离存在显著性差异;横-椎距离与颈性眩晕的发病明显相关,并且横-椎距离越小,发生颈性眩晕的风险越大。结论:CT椎动脉造影不仅可以无创、准确显示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而且可以明确颈椎骨质异常,对颈性眩晕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体外反搏治疗颈性眩晕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引起的一组症侯群。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所产生的颈性眩晕 ,临床上较为常见 ,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我院 1991~ 1998年采用体外反搏治疗 6 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40例 ,女 2 0例 ;年龄 30~ 6 0岁。病程长者 3~ 5年 ,短者 1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如发作性眩晕、头昏、耳鸣、恶心、视物不清、走路不稳等。脑血流图提示椎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 X线摄片示有骨质增生的表现。经神经内科确诊排除其它疾患引起的眩晕。95 %的患者都给…  相似文献   

9.
李里  谭朝坚  黄艾  叶勇  李霞  刘智  房连强  范磊 《中国康复》2013,28(2):134-135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探讨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测量的意义。方法:颈性眩晕患者32例为观察组,正常者31例为对照组,均在三维CT下行寰枢关节间隙测量,并进行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比较2组寰齿前间隙(ADI)、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LADI)及双侧齿突侧块间隙不对值(VBLADI)结果,并进行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比较,ADI、VBLA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ADI、VBLADI与眩晕总分、颈肩痛评分、头痛评分、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呈正相关(P〈0.01,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与正常者比较有差异,寰枢关节间隙可作为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是门诊上较为常见病之一.该病由颈椎骨质退变增生发生在钩突关节处,或椎体不稳致使钩椎关节松动,使横突孔出现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周围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扭曲与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分析130例环枢关节紊乱患者及46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环枢关节紊乱患者多数有颈性眩晕(占60%),而颈性眩晕患者多数有环枢关节紊乱(占89%),经纠正环枢关节紊乱后临床症状大多消失或减轻。结论:提示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发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认为环枢关节紊乱很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应重视纠正环枢关节紊乱,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关系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分析130例环枢关节紊乱患及46例颈性眩晕患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环枢关节紊乱患多数有颈性眩晕(占60%),而颈性眩晕患多数有环枢关节紊乱(占89%).经纠正环枢关节紊乱后临床症状太多消失或减轻。结论:提示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发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认为环枢关节紊乱很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应重枧纠正环枢关节紊乱.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扩张血管类药物、镇痛消炎药和肌肉松弛剂等)及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分别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同时记录患者每日眩晕发作次数,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2周时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4.4%)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发现2组患者每日眩晕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经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观察组每日眩晕次数亦显著少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并且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亦显著快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推拿治疗可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脑供血不足,减少眩晕发作次数,有效减轻眩晕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放射学检查,确立诊断标准,以期为采用矫正寰枢椎移位治疗颈性眩晕提供临床选择。方法:于1999-07/2003-08选择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骨科收治颈性眩晕患者78例。病程至少1年,治疗前后详细查体,所有患者均摄颈椎前后位、侧位及颈椎张口位,部分患者行颈椎MRI椎动脉造影。根据颈椎放射检查寰椎偏移将其分为寰椎前弓上右移7例;寰椎前弓上左移10例;寰椎前弓上右移向前旋转4例;寰椎前弓上右移向后旋转8例;寰椎前弓上左移向前旋转6例;寰椎前弓上左移向后旋转9例;寰椎前弓下右移5例;寰椎前弓下左移4例;寰椎前弓下右移向前旋转5例;寰椎前弓下右移向后旋转7例;寰椎前弓下左移向前旋转5例;寰椎前弓下左移向后旋转8例。按照临床分型进行手法寰椎矫正治疗。取仰卧位,寰椎的横突前外、外侧及后外侧为接触点,用示指远节指间关节接触寰椎横突矫正向左或右的侧移和向前或后的旋转。治疗评估效果依据颈椎功能恢复情况及放射学检查结果进行分级。①优:眩晕完全缓解,无失眠、头痛等症状,恢复工作,X射线复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正常或接近正常,两侧块与枢椎齿状突距离基本相等。②良:眩晕基本缓解,失眠、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X射线复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正常或接近正常,两侧块与枢椎齿状突距离基本相等。③一般:眩晕有所缓解,失眠、头痛等症状减轻,日常工作和生活需口服药物治疗,X射线复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两侧块与枢椎齿状突距离不等。④差:眩晕无缓解或加重,失眠、头痛等症状无明显减轻,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X射线复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两侧块与枢椎齿状突距离不等。结果:78例患者均获矫正治疗,平均随访3年,随访率100%。所有的患者均眩晕缓解,失眠、头痛减轻,颈椎的功能改善;X射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正常或接近正常,两侧块与枢椎齿状突间距离不等好转。其中优47例(61%);良22例(28%);一般9例(11%);差0例。优良率为89%。结论:通过手法治疗矫正寰椎的侧移和旋转,能消除对椎动脉的影响,改善颈性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5.
超声诊断左椎动脉罕见变异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3岁.因长期头晕,近日加重而来就诊.查体:血压14.6/10kPa.椎动脉转颈试验阳性.经颅多普勒示:左侧椎动脉供血不足.x线平片示:颈4~6椎体有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临床诊断: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彩超所见:左椎动脉内径3.8mm,椎动脉颈段明显延长,呈"挥鞭"样走行于第六横突孔的前缘,弯曲进入第五横突孔,其后各椎体段走行正常.而左椎静脉从第六横突孔穿人.顺左椎动脉颈段继续向下扫查见左椎动脉颈段并没有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而是绕过左锁骨下动脉继续下行.用心脏探头锁骨上窝切面扫查见主动脉弓分出四支血管,左椎动脉起始于主动脉弓,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图1).右椎动脉起点及走行正常.诊断:左椎动脉起点并颈段入横突孔位置异常.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3岁,因颈3~4椎间盘突出症,行颈3~4椎间关节阻滞后小针刀松解术.操作如下:患者取坐位,双手伏于床边,将头支撑稳妥,颈部尽量前屈,取颈3棘突下右侧正中旁开2cm为穿刺点,局部消毒,用7号长10cm穿刺针与皮肤垂直刺入,约4cm达椎间关节,继续进针2mm,感到有刺过韧带样硬度的阻力,当感知骨样阻力时,针尖即刺入关节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患者的X线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特征。方法:选择颈性眩晕患者238例为观察组,并以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观察组X线特征及2组的BAEP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X线表现颈椎不稳的有206例(86.6%)。颈椎旋转试验阳性多与寰枢关节(C1-2)不稳有关;颈椎屈伸试验阳性多与C4-6排列不稳有关。除左侧Ⅲ-Ⅴ波峰间期(IPL)外,观察组的各波潜伏期(PL)及IP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不稳是导致颈性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颈椎不稳的X线表现及异常的BAEP特征在诊断颈性眩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颈椎环枢关节前半脱位致颈性眩晕1例山东省烟台市牟平人民医院(烟台264100)董津男李宝羚刘玉华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等骨性病变及软组织损伤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由于人们对颈椎病的认识已渐提高,临床上常见的骨质增生,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因颈椎环枢关节紊乱所致的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门诊和住院的颈性眩晕患者6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对照组32例采用颈部牵引配合物理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愈显率90.62%。结论因颈椎侧弯、后突、错位造成环枢关节紊乱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颈性眩晕以旋转复位为主加手法按摩治疗,具有操作便利、轻巧、可靠、疗效迅速的特点。对颈性眩晕的治疗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秀禧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6):3649-3649
目的探讨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因颈椎环枢关节紊乱所致的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门诊和住院的颈性眩晕患6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对照组32例采用颈部牵引配合物理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有显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愈显率90.62%。结论因颈椎侧弯、后突、错位造成环枢关节紊乱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颈性眩晕以旋转复位为主加手法按摩治疗,具有操作便利、轻巧、可靠、疗效迅速的特点。对颈件眩晕的治疗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