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至2007年5月我院5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本组58例病例中,单纯肿瘤切除42例(72.4%),扩大切除13例(22.4%),单纯探查3例(5.2%).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3.4%.结论:病史、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是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尽早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范庆浩  徐持平 《浙江实用医学》2004,9(5):342-342,370
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7例小儿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肿瘤类别和部位、诊治手段及疗效.结果13例肿块完整切除,1例姑息性切除,2例无法切除仅作活检术.术后住院死亡1例.结论小儿原发性纵隔肿瘤种类繁多,症状不典型,胸片及CT检查是术前诊断的主要依据,一经确诊断需立即手术.良性肿瘤手术疗效良好,恶性、巨大肿瘤为外科治疗的难点.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附1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13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胸部X线平片及CT诊断为原发性纵隔肿瘤138例,均行外科手术并做病理组织检查。结果:138例术后病检:畸胎类肿瘤39例,胸腺肿瘤44例,神经源性肿瘤29例,纵隔囊肿11例,胸骨后甲状腺肿5例,其它纵隔肿瘤10例。手术完全切除130例,姑息切除1例,切除率949%,手术未能切除7例,手术后死亡2例。结论:胸部X线平片和CT是诊断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宜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4.
李威 《安徽医学》2012,33(10):1322-1324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116例患有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所实施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结果 116例患者中,实施单纯性肿瘤切除术者84例(72.41%),扩大切除术者26例(22.41%),剖胸探查并切除者6例(5.17%)。结论将临床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为诊断原发性纵隔肿瘤的重要方法。实施手术治疗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早期诊断后早期实施手术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纵隔肿瘤4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开河  陆巍  赵芝乔 《河北医学》2009,15(4):440-442
目的:总结近5年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研究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经外科手术诊治的46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的病人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46例中畸胎瘤19例占41.3%,主要位于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14例,占30.4%,主要位于后纵隔;胸腺瘤9例,占19.6%,全部位于前纵隔;淋巴瘤4例占8.7%,主要位于前纵隔。结论:在原发性纵隔肿瘤中,本组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淋巴瘤。手术是主要的诊治方式;术后综合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开展原发性纵隔肿瘤治疗工作期间,观察应用胸腔镜手术微创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3月至2017年06月收治的119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由数字奇偶法对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分组;对照组(60例):开展原发性纵隔肿瘤治疗工作期间,应用开胸手术方法施治;观察组(59例):开展原发性纵隔肿瘤治疗工作期间,应用胸腔镜手术方法施治;最终就两组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手术指标、疾病疗效以及术后情况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手术指标对比,观察组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获得明显性改善(P0.05);同对照组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疾病疗效(91.67%)对比,观察组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100%)获得明显性提高(P0.05);同对照组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术后情况对比,观察组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获得明显性改善(P0.05)。结论临床在开展原发性纵隔肿瘤治疗工作期间,充分应用胸腔镜手术疗法展开,对于手术指标改善、疾病疗效提高以及术后情况改善可以充分确保,从而优化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13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胸部X线平片及CT诊断为原发性纵138例均行外科手术并做病理组织检查。结果:138例术后病检:畸胎类肿瘤39例,胸腺肿瘤44例,神经源性肿瘤29例,纵隔囊肿11例。胸骨后甲状腺肿5例,其它纵 肿瘤10便。手术完全切除130例,姑息切除1例,切除率94.9%,手术未能切除7例,手术后死亡2例,中X线平片和CT是诊断原发性纵隔肿瘤的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纵隔肿瘤和囊肿是胸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肿瘤疾病繁多,形态各异,根据部位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部分病人明确诊断有一定难度,一些少见的病理类型,往往需要术后病理确诊。我院1971年~1996年共收治原发性纵隔肿瘤和囊肿187例,全部经手术治疗,其...  相似文献   

9.
刘宁 《中原医刊》2007,34(15):42-43
目的 总结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8年至2005年我科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287例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及治疗与预后。结果 治愈273例,死亡4例,病死率1.39%,术后并发症11例。结论 目前诊断纵隔肿瘤仍以X线、CT、MRI检查为主要手段。只要全身无系统功能严重受损均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径路要达到充分显露。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包括恶性淋巴瘤1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11例,胸腺瘤8例,神经源性肿瘤7例,生殖细胞肿瘤4例,心包囊肿2例,淋巴管瘤1例。结果不同类型的纵隔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及特殊CT表现,术前CT诊断准确率达95.83%(46/48)。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熟悉其征象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纵隔肿瘤CT诊断76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进行性分析。依据纵隔九分区划定肿瘤部位。结合密度测定判断肿瘤的为源。结果:不同质地的纵隔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及特征CT表现,术前CT诊断准确率达96.05%。结论:CT对提高原发性纵隔铁术前诊断率,指导临床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同时CT可鉴别引起纵隔增宽的非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纵隔肿瘤384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4年来我院收治的38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 384例中,胸腺瘤147例,占38.3%,畸胎瘤70例,占18.2%,神经源性肿瘤66例,占17.2%,纵隔囊肿32例,占8.3%。X线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基本符合率为79.2%,而CT的基本符合率为92.4%;全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完全切除者336例,部分切除者29例,探查加活组织检查者19例。手术切除率为95.1%(365/384)。手术死亡6例,病死率1.6%。结论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一经成立,应尽早手术治疗,正确选择切口,恶性胸腺瘤手术治疗原则是即使不能完整切除肿瘤也应尽早将可切除部分切除,复发的胸腺瘤仍有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或联合导管直接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PMT和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PMT组94例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若血栓残留则联合CDT治疗;CDT组76例单纯行CDT治疗;两组血栓清除后若存在髂静脉狭窄则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评估并比较两组的血栓清除程度及安全性。结果: PMT组血栓清除程度达Ⅲ级86例(91.5%),Ⅱ级5例(5.3%),Ⅰ级3例(3.2%);CDT组血栓清除程度达Ⅲ级63例(82.9%),Ⅱ级7例(9.2%),Ⅰ级6例(7.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下肢肿胀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双下肢膝上15 cm周径差分别为(2.3±0.9)cm和(2.5±1.1)cm(P>0.05)。PMT组溶栓时间较CDT组缩短[(2.6±1.2)d与(5.3±1.5)d,P < 0.05],尿激酶用量减少[(15.0±5.0)×105U与(26.5±7.5)×105U,P < 0.05]。PMT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0.2±4.6)g/L,下降幅度较CDT组增加(P < 0.01)。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血栓复发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MT与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均有很好的血栓清除效果,且PMT溶栓时间短、尿激酶用量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腺癌中P504S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Xiao Y  Chen J  Luo YF  Cao JL  Ling Q  Jin F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6):1362-1366
目的 评价P504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前列腺腺癌活检标本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P504S在150例前列腺腺癌和相关疾病[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上皮内肿瘤(PIN)、不典型小腺体增生(ASAP)]前列腺标本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并结合HE切片、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CK34BE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105例前列腺腺癌病例中,P504S染色阳性率为98.1%,其中弥漫阳性率(≥ )为97.1%,染色情况与Gleason评分、患病年龄、血清总。PSA值的关系无显著意义。在腺癌病例中:24例癌周有PIN,全部P504S弥漫阳性;82例周边有良性前列腺腺体,其中有8例P504s呈( )(9.6%);8例周边有基底细胞增生(BCH),P504S均为阴性。在42.例BPH中10例P504S呈( )(23.8%),1例( )(2.4%);在3例ASAP中未见阳性。结论 P504S是诊断前列腺腺癌的阳性标记物,具有较佳的敏感性(97.1%)和特异性(86.0%)。在进行前列腺腺癌及其相关疾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及鉴别时,还应结合HE切片、PSA、CK34BE12和p63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以及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联合球囊血管成形(PTA)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宁波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94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吸栓前是否联合PTA分为PMT+PTA组(50例)和单纯PMT组(44例),比较两组的疗效,下腔静脉滤器取出及栓塞情况,治疗前后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症状性肺栓塞、腘窝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MT+PTA组平均血栓清除率较单纯PMT组高,吸栓时间较PMT组短(均P < 0.01),但两组间髂股静脉狭窄率、支架植入率及辅助导管直接溶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率分别为82.0%(41/50)和81.8%(36/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MT+PTA组术后发生症状性肺栓塞1例(2.0%),腘窝穿刺点出血2例(4.0%);单纯PMT组未发现症状性肺栓塞者,腘窝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为4.5%(2/44),与PMT+PT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T联合PTA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不仅缩短了吸栓时间、血栓清除效果更好,同时不增加肺栓塞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P504s/P63免疫组化对前列腺癌诊断准确度改善及其临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对3个组(前列腺癌、上皮内瘤、良性前列腺增生)标本的P504s/P63表达进行检测并比较;评估前列腺癌诊断准确度,分析前列腺癌组P504s表达与3个临床预后因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Gleason评分及临床疾病分期)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宁波市第二医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因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行PMT联合支架植入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支架植入后血流通畅改善情况,术后随访通过Villalta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血栓后综合征发生情况,并行下肢超声或造影检查评估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70例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血流均明显改善,血栓Ⅲ级清除62例(88.6%),Ⅱ级清除5例(7.1%),Ⅰ级清除3例(4.3%)。吸栓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0±2.5)个月,64例(91.4%)患者支架通畅,9例(12.8%)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后综合征。结论: PMT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效果良好,中远期支架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后严重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临床诊治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肾移植后引起严重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相应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1504例次肾移植患中所发生严重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肾移植后感染的发生率为23.74%,其中严重感染占14.01%。(2)86%的严重感染发生于术后半年内,经抗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与衣原体治疗后,救治成活率可达82%。(3)引起严重感染的病原菌按出现频度高低依次为细菌(42例次,主要为结核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杆菌等)、真菌(16例次,主要为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青霉菌等)、病毒(12例次,巨细胞病毒)。结论:(1)感染为肾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严重感染为肾移植患的重要死亡原因。(2)及时诊断与联合治疗可显提高严重感染的治愈率。(3)肾移植后严重感染的病原菌有其特定的菌群谱,了解其规律对于临床及时、准确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PM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发于不同部位的3例PMT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结果:3例患者术前血磷均明显降低,术后血磷均恢复正常,其中1例伴成人软骨症。肿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或编织状,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无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血管丰富,间质内可见烟熏样基质,部分病例可见成熟脂肪组织、黏液样、骨样基质。瘤细胞一致表达Bcl-2、CD56、CD99、SATB2。结论:PMT非常罕见,需结合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特点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前列腺良恶性疾病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免疫组化联合检测鉴别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01~2016-06我院收治的前列腺良恶性疾病患者172例,其中良性前列腺病变患者117例,前列腺癌患者55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P27、P63、P504s的表达情况。结果 P27、P63、P504s在前列腺增生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3%、100%、0,在低级别上皮内瘤病变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6%、100%、6.9%,在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变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91.7%、25.0%,在前列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7%、3.6%、87.3%。经比较,PCa组P27、P63、P504sz的阳性表达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前列腺癌中P27、P63蛋白低表达,P504s高表达,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