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慢性气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痰饮、喘息的范畴。其病本于肺、脾、肾三脏受损。肺虚则肃降失常,气逆于上而为咳;脾虚则转输无权,水不化津而上泛为痰,古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肾虚则蒸化无能,真气不能摄纳而为肾喘。因此,咳嗽、咳痰、喘息构成了本病的主要症状。慢性气管炎虽时有标实,但其本仍虚,其病虽始于肺或脾,而终必及肾。我们据此自拟并配制了扶正固本丸,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功能指标为参数,探讨其中医证型演变规律。方法选择COPD稳定期患者389例,检测肺通气功能FEV1.0%、FEV1.0/FVC%、MVV%值,肺容积指标RV/TLC%值,弥散功能DLCO%值;并按照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结果①肺气虚证多见于COPD I级,肺脾两虚证多见于Ⅱ级,肺肾虚证多见于Ⅲ级,而肺脾肾虚证多见于Ⅳ级;以COPD分级标准为参数,经Ridit分析,R肺气虚证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的方法对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随访分析研究。结果:0~6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肾炎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肺肾气虚和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其中肾虚为本虚证的基本表现。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本证变化不明显。在标证的分布上,湿热和瘀血最为多见。慢性肾衰患者本证以脾肾气虚型最为多见,在标证方面,瘀血较为顽固。长期观察显示,慢性肾脏病患者本虚以肺脾肾三脏气虚最多见,标证以湿热及湿浊之邪最多见,单纯辨证属瘀血者并不多见,多与其他标邪兼杂。结论:慢性肾脏病以肾虚湿瘀为主要病机特点,本虚均以肾虚兼有不同程度的肺脾虚损为主,标邪以湿(湿热、湿浊)、瘀为主。  相似文献   

4.
周志  韩非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73-73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中医学“虚痨”、“肾痨”、“血痨”等范畴,多数学者将其病因病机概括为正虚邪实。叶传蕙教授认为,根据其发病情况,当属于中医“虚痨”、“肾痨”等病的范畴,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之候,慢性肾衰的形成,存在着“虚、瘀、湿、浊”等四大病理机制,其中虚是根本,且以肾虚为中心,而兼及脾、肺、肝,但导致贫血,则以肾、脾两脏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脏腑虚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运动心肺功能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COPD稳定期脏腑辨证为肺气虚、肺脾两虚、肺肾两虚(肺脾肾虚)患者共58例,进行肺功能测定、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及运动心肺功能测定(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比较不同脏腑虚损程度COPD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比较均无显著差异。静态肺功能结果比较发现,肺肾两虚(肺脾肾虚)组1s用力呼气肺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显著低于肺气虚及肺脾两虚组;随着脏腑虚损程度的加重,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逐渐降低;肺肾两虚(肺脾肾虚)组mMRC及CAT评分均较肺气虚及肺脾两虚组显著增高。运动心肺功能结果比较发现肺肾两虚(肺脾肾虚)组运动最大功率、最大公斤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显著低于肺气虚组和肺脾两虚组,最大氧脉博显著低于肺脾两虚组,氧通气当量显著高于肺气虚组和肺脾两虚组。结论:肺肾两虚(肺脾肾虚)型COPD患者在运动耐力、心功能及气体交换功能方面较肺气虚、肺脾两虚患者均显著下降,提示在稳定期COPD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肾的保护,防止疾病演变及肾,造成病情恶化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特征,为相关证候标准规范及临床诊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筛选符合标准的COPD文献并提取证候类型,将复合证型分解成基本的证候要素,统计各证候分布比例及证素出现频次、频率。结果:COPD病例数分布较高的中医证候为痰热壅肺、肺气虚、痰浊阻肺、肺肾气虚、肺脾两虚,稳定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肺肾两虚、肺气虚、肺肾气虚、肺脾气虚、肺脾两虚、肺脾肾虚,急性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痰热壅肺、痰瘀阻肺、痰热瘀肺、痰浊阻肺、肺脾肾虚。本病病位类证素为肺、肾、脾、心、肝,病性类证素按频次由多至少依次为气虚、痰、阳虚等。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特征,肺脾肾虚贯穿于疾病始终,肺肾气虚可能成为COPD的基础证候。  相似文献   

7.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迁延,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李国勤教授认为肺胀亦属肺系疾患的重症,病变首先在肺,继则累及脾肾,后期及心;病性均属本虚标实,但有偏实、偏虚之不同,其中本虚即指肺、脾、肾、心诸脏之虚,标实主要为痰浊、水饮、瘀血交错为患;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内生,或寒化成饮、或化热成痰热内蕴,病久肺气郁闭,治节失司,心脉不利,瘀血内生,故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致痰浊、水饮、瘀血错杂,相互影响,同病为患。治疗应先分清实虚,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迁延,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李国勤教授认为肺胀亦属肺系疾患的重症,病变首先在肺,继则累及脾肾,后期及心;病性均属本虚标实,但有偏实、偏虚之不同,其中本虚即指肺、脾、肾、心诸脏之虚,标实主要为痰浊、水饮、瘀血交错为患;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内生,或寒化成饮、或化热成痰热内蕴,病久肺气郁闭,治节失司,心脉不利,瘀血内生,故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致痰浊、水饮、瘀血错杂,相互影响,同病为患.治疗应先分清实虚,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薛河东 《新中医》2018,50(1):38-40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依照中医证型不同分为痰热壅肺组、肺脾两虚组、肺肾两虚组各50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检测血中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并对患者的肺功能分级进行评估。结果:痰热壅肺组肺功能最优,肺脾两虚组肺功能最差。3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病例组P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Fbg、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痰热壅肺组PT、aPTT水平均高于肺肾两虚组及肺脾两虚组(P0.05),Fbg、D-D水平均低于肺肾两虚组及肺脾两虚组(P0.05)。肺肾两虚组PT、aPTT水平高于肺脾两虚组(P0.05),Fbg、D-D水平均低于肺脾两虚组(P0.05)。PT、aPTT与痰热壅肺、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证型呈负相关(P0.01),Fbg、D-D水平与痰热壅肺、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证型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凝血、纤溶指标显著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可作为推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检索国内近20年(1996~2015年)现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期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研究的有关报道,统计分析其证型分布特点。结果:在纳入的268篇文献中共出现42个证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个证型分别是肺脾两虚证、肺气虚证、气虚痰瘀证、肺脾肾虚证、肺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肾气虚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其累计频率为86.8%。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中医证候以虚证、虚实夹杂证为主。单纯虚证以肺脾两虚证、肺气虚证、肺脾肾虚证最常见;虚实夹杂证主要为气虚痰瘀证;实证中以痰瘀阻肺证为主。  相似文献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肺胀范畴,其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指五脏虚,并以肺、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体现在痰浊、瘀血、气滞、毒邪等痹阻于肺。从肺、脾、肾、肝、心、肠等脏腑的生理病理方面分析与本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并探讨从肺、脾、肾、肝、心、肠6个方面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病。  相似文献   

12.
童安荣主任医师现为宁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肾病重点专科主任医师,笔者于2003年开始一直跟随童主任门诊及查房,发现有相当多的病人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经长期治疗而未取得理想疗效,经童安荣主任配合中药治疗后大部分病人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缓解,现介绍童安荣主任的治疗经验如下:1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突出中医治疗特色慢性肾衰在中医无具体的病名,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以下简称慢性肾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肾脏慢性损害。根据其临床表现之不同,可归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关格”、“癃闭”、“肾风”、“溺毒”、“肾劳”等范畴。可由水肿、腰痛、淋证等多种疾病转化而来。各种疾病日久,损伤脾肾,脾肾虚弱,失其正常功能而发本病,随着病情进展累及心、肝、三焦,导致脏腑、阴阳气血俱虚。因虚致邪,无力驱邪,以至湿浊、水液停聚、瘀血阻络,气机不畅而发本病。因此认为慢性肾衰常见病机是脾肾两虚,脾肾气化失司,痰湿瘀阻,升降失调.证见见尿少、腰膝酸软、水肿、乏力等症状,肾虚日久,肝失所养。肝阳上亢可见眩晕、头痛;肺失滋养可见咳嗽、咽燥;心失所养可见心悸、怔忡;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肾虚日久。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可致肾阴阳俱虚。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不能...  相似文献   

13.
童安荣主任医师现为宁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肾病重点专科主任医师,笔者于2003年开始一直跟随童主任门诊及查房,发现有相当多的病人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经长期治疗而未取得理想疗效,经童安荣主任配合中药治疗后大部分病人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缓解,现介绍童安荣主任的治疗经验如下:1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突出中医治疗特色慢性肾衰在中医无具体的病名,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以下简称慢性肾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肾脏慢性损害。根据其临床表现之不同,可归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关格”、“癃闭”、“肾风”、“溺毒”、“肾劳”等范畴。可由水肿、腰痛、淋证等多种疾病转化而来。各种疾病日久,损伤脾肾,脾肾虚弱,失其正常功能而发本病,随着病情进展累及心、肝、三焦,导致脏腑、阴阳气血俱虚。因虚致邪,无力驱邪,以至湿浊、水液停聚、瘀血阻络,气机不畅而发本病。因此认为慢性肾衰常见病机是脾肾两虚,脾肾气化失司,痰湿瘀阻,升降失调.证见见尿少、腰膝酸软、水肿、乏力等症状,肾虚日久,肝失所养。肝阳上亢可见眩晕、头痛;肺失滋养可见咳嗽、咽燥;心失所养可见心悸、怔忡;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肾虚日久。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可致肾阴阳俱虚。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不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型.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全面、系统地收集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微软EXCEL表汇总,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代谢综合征与五脏中肺、脾、肾二脏关系最密切,表现为肺虚、脾虚、肾虚、肺脾两虚、肺肾两虚、脾肾两虚;从气血津液辨证看,代谢综合征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气虚,表现最严重的证侯是痰湿.结论 代谢综合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密切,易表现出气虚、痰湿或血瘀夹杂.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理特征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 (或 )肺气肿 ,是临床上常见的危害健康的疾病。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 ,临床上亦可见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胸腔积液及胸膜粘连、结缔组织病并发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者。COPD属于中医的哮喘、饮证及肺胀、肺痿等范畴。根据COPD的临床表现 ,试分析其中医的病理特征 ,并论述其治疗对策。1 病理特征COPD的中医病理特征 ,可以用“邪、虚、瘀”3个字来概括。肺、脾、肾虚衰是本 ,痰浊瘀血内停是标 ,COPD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肺为贮痰之器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型.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全面、系统地收集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微软EXCEL表汇总,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代谢综合征与五脏中肺、脾、肾二脏关系最密切,表现为肺虚、脾虚、肾虚、肺脾两虚、肺肾两虚、脾肾两虚;从气血津液辨证看,代谢综合征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气虚,表现最严重的证侯是痰湿.结论 代谢综合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密切,易表现出气虚、痰湿或血瘀夹杂.  相似文献   

17.
肾病综合征属中医“水肿”、“虚劳”、“尿浊”的范畴,中医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可用宣肺、健脾、温肾之法。脾统血、运化水谷精微,脾虚不运则水湿泛滥,郁久化热产生湿热,湿性粘滞,易伤阴血。肾藏精、肾虚不固,则精微外泄。本病脾肾亏虚为本,血瘀、湿热为标,故以补肾、健脾、化瘀、扶正为治法,自拟调肾汤治疗肾病综合征,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8.
刘力  邓宏韬 《江西中医药》2008,39(12):32-32
中医学对于慢性。肾炎的主要认识论述分散在“水肿”、“腰痛”、“血尿”、“虚劳”等范畴中。随着中医学对慢性肾炎认识的日趋深化,从病因看一般认为主因是寒湿侵袭,内因则与脾肾虚损有关。从发生发展看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肺、脾、肾三脏亏虚,气血阴阳虚弱,尤以肾虚最为重要,标实是指外感、水湿、湿热、湿浊、瘀血等。临证运用则以本为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肺胀"范畴,痰贯穿于COPD疾病全程之中,慢阻肺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之脏腑亏虚,标实主要责之于痰瘀,肺脾肾虚,痰瘀互结为慢阻肺的基本病机,要降低COPD的急性加重及死亡率,须将祛痰质量贯穿于COPD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20.
在我院1973年慢性气管炎辨证分型的基础上,我们试图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起来进行分型。初步分为:单纯肺脾型(Ⅰ型)、喘息肺脾型(Ⅱ型)及肺肾虚型(Ⅲ型),以下简称Ⅰ、Ⅱ、Ⅲ型。现将我们一年多时间对136例的临床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