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站采血护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护理质量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到本站无偿献血的献血者125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6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将两组献血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不良反应率及血液报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液报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护理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能提高献血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减少献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保障血液质量,值得在采血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献血者。对照组给予常规献血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献血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护理干预后两组献血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为(38.98±2.12)分和(30.08±2.31)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献血者血液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4.0%,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照组献血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2.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7.0%,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液采集过程中,血站采血护理人员给予献血者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献血者的心理压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应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对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从2018年1月~2019年9月择取3000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并随机予以分组研究。对照组1500名献血者采血过程中不进行任何处理,其中采1个治疗单位献血者800名,采2个治疗单位献血者700名;研究组1500名献血者采血过程中口服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其中1个治疗单位献血者800名,采2个治疗单位献血者700名。对照分析两组献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总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采1个治疗单位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采2个治疗单位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来说,枸橼酸盐反应为主要献血不良反应,在采血之前使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可以有效避免献血不良反应出现,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和对策。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商丘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000例献血资料,分为两组,应用MCS3P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500例为A组,以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500例为B组,比较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两组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献血者血管条件和红细胞比容来选择合适的血细胞分离机,可以有效的降低单采血小板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血站采血护理服务质量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至我站参与无偿献血的58 094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年份为基准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在采血过程当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施持续质量改进,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液报废情况(含不良反应的报废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护理工作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血液报废率为1.02%,较对照组的1.94%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5,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43%,较对照组的0.87%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6,P 0.05);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为(97.04±1.98)分,较对照组的(83.26±2.16)分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6,P 0.05)。结论血站采血护理过程当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有利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血液报废率,保证血液采集质量,同时提高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献血服务质量,建立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保证临床用血。方法对观察组献血者实施全程"人文关怀护理",对照组献血者实施常规护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献血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400mL献血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献血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无偿献血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满足了献血者的心理需求,提高了献血者的满意度,调动了民众的献血热情,促进了无偿献血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无偿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无偿献血的70298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献血前、采血过程中、献血后及献血反应者实施相应心理护理。结果70298献血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22例,发生率为0.17%(122/70298),随机选择100例献血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护理满意度99.00%(99/100);92例表示愿意再次献血(95.00%,95/100)。结论无偿献血过程中心理护理消除献血者心理障碍,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的献血,降低因紧张诱发的献血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高清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591-592
目的分析全面护理管理在血站成功采血工作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本血站1600例献血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对象均接受全面护理管理;收集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本血站1200例献血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对象未接受全面护理管理,对比两组的管理对血站成功采血工作的作用。结果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报废血量为940U,合格血量为22238U,血液报废率为4.06%;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期间,报废血量为710U,合格血量为35802U,血液报废率为1.94%;对比护理前后采血工作血液的报废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站成功采血工作中应用全面护理管理措施,有利于高效利用血液资源,控制血液传播疾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避免首次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取我站560例首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行常规献血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情况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经统计,观察组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14%,与对照组的5.71%相比发生明显下降,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首次献血者展开献血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避免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献血反应的发生,充分促进我国献血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血站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及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进行分析。方法:将240例进行采血的献血者设为本血站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80例献血者,在进行静脉采血后分别给予胳膊屈肘棉签垂直按压、胳膊屈肘棉签平行按压以及胳膊伸直棉签平行按压三种止血方式,对三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胳膊屈肘棉签垂直按压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为69(86.25%)例,护理总满意人数为63(78.75%)例,胳膊屈肘棉签平行按压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为67(83.75%)例,护理总满意人数为65(81.25%)例,胳膊伸直棉签平行按压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为58(72.50%)例,护理总满意人数为74(92.50%)例,差异显著,胳膊伸直棉签平行按压方式与其他两组对比P均0.05.结论:对静脉献血献血者采用胳膊伸直棉签平行按压的止血方式,能够降低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提高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张雯 《黑龙江医药》2023,(5):1237-1240
目的:探讨图文沟通模式下的科学宣教护理在初次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2年7月于我站行初次献血的献血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图文沟通模式下的科学宣教护理,对比两组献血者献血知识、心理感受、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献血知识认知率(98.00%)高于对照组(9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心理感受中的献血认知、情绪状态及献血感知维度评分分别为(9.65±2.11)分、(22.65±4.18)分、(15.17±3.1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42±1.42)分、(18.60±4.11)分、(11.62±2.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6.40%),护理满意度(98.40%)高于对照组(93.60%),P<0.05。结论:图文沟通模式下的科学宣教护理能够提升初次献血者的献血知识认知,改善其心理感受,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3年6月石家庄市区的两个固定献血点。一个献血点采取舒适护理,另一个献血点采取一般护理。按照系统抽样方法从两个献血点分别抽取2组献血者,观察组245例(采取舒适护理),对照组241例(采取一般护理)。献血后休息期间发放舒适度、满意度调查表,并进行疼痛评估,同时评价符合献血条件的2组所有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再次献血意愿。结果 2组无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婚姻、教育程度、职业分布、家庭经济状况、初次(重复)献血,以及对献血知识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献血者舒适状况在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环境4个纬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采血疼痛评估比较,疼痛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显著好于对照组。2组的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舒适护理和一般护理献血者献血反应比较,献血反应发生轻重程度的分布在舒适护理与一般护理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愿意再次献血的比例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适护理能显著提高献血者的舒适度、满意度,能明显减轻献血者的疼痛感受,献血反应发生率也显著减少,再次献血率显著增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吗啡缓释片经直肠、口服两种不同给药途径的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为临床更科学、合理的应用吗啡缓释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宁养院就诊的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口服给药组、直肠给药组。观察疼痛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明显减轻的比例;腹胀便秘、恶心呕吐、嗜睡、排尿困难、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初始达到满意止痛效果每13所需药物剂量及两组3月后每日所用药物剂量。人组前、入组后两组WHOQOL-BREF评分比较。结果两组疼痛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晕、嗜睡、排尿困难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始达到满意止痛效果且能耐受副反应时所需药物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诊3月后患者所用吗啡缓释片每日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QOLBREF评分两组入组前与入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与直肠给药组在疼痛缓解率、药物剂量及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直肠给药组在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口服给药组。  相似文献   

14.
刘秋妹  王秋霞 《中国当代医药》2014,(16):117-118,121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呼吸衰竭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8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血气分析及肺功能相关指标、依从性。结果观察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为6.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相关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接收的10642例初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21例)和观察组(53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情绪情况和献血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简版心理健康连续量表(MHC-SF)成人版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初次献血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献血者保持良好的积极健康情绪,有助于减少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献血工作的良好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全程中始终贯穿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128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献血时间顺序均分为参照组以及研究组,前者给予常规护理,后者基于参照组,给予全程心理护理,对比两组不良反应、SDS评分等情况。结果:研究组的SDS评分(36.65±1.24)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参照组(57.95±2.54)分,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贯穿机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具有缓解不良情绪优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瑞安市初次献血者与重复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瑞安市血站无偿献血并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按献血次数分为初次献血组161例和重复献血组37例,对比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两组献血者男女比例、献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献血者睡眠时间、饮食及心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献血者年龄、献血时血糖水平及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较重复献血者高,可能与睡眠时间不足、心理紧张及饮食习惯改变有关。采血人员在献血工作中应加强对无偿献血的宣传,让献血者充分了解献血过程,并提高采血技术及水平,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献血人士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冈,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减少献血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埘照组(n=286)为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献血人士,均未接受心理护理十预,对发生献血反应者的心理状况加以总结分析;观察组(n=301)为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的献血人士,均给P心理护理干预;埘比两组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心理护理,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99%(6/30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4%(2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献血人士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献血反应,对于提高本血站的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预防学校献血活动学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尽可能地降低其发生率,更好地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方法根据对学生献血者与普通街头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源进行差异化分析,建立并应用学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体系。对应用前后学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预防体系未应用前,2009、2010年学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77%、4.12%,应用后学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011年为0.89%。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011年显著低于2009、2010年(P〈0.05)。结论学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体系的建立是科学的,应用效果是明显的,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在本血站接受采血的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照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比较给予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前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对照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焦虑评分、疲乏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空腹献血情况呈正相关关系;给予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后的观察组献血者发生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湿冷、晕厥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焦虑、疲乏、睡眠不良及空腹献血是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较好的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