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肠内营养对上消化道手术后腹内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0):752-752
为了探讨上消化道手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对腹腔内压力的影响程度,2004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对60例行上消化道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观察其对腹内压力的影响,并与未实施肠内营养的60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司先余 《安徽医药》2008,12(5):434-43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效果、费用及应用中注意事项。方法通过对82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组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n=46)和肠外营养组(PN:n=36)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在观察期间无死亡、吻合口瘘等并发症,EN组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支持后明显升高,体重下降较慢,治疗费用、住院天数明显减少。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只要方法得当,则安全有效,方便易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及使用技巧。方法 将80例胃肠道术后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营养指标、病人耐受指标、肠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8天后,治疗组病人营养指标明显提高,并发症减少,两者差异显著。结论 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并合理联合应用肠外营养能显著地提高病人的营养状况,加快病人恢复,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例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患者,早期经鼻胃插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定期测定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浆总蛋白(TP)、血清清蛋白(ALB)以及肝肾功能、血糖(GLU),并观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1营养支持患者的血Hb、TP、ALB等指标均能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2未发生严重的胃肠并发症;3营养支持过程中,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糖、脂代谢均无明显异常。结论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全身代谢情况和胃肠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10例胃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接受肠外营养,对比两组患者胃肠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营养支持8d后,前清蛋白较之前明显提高,观察组前清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转铁蛋白较之前有所增加,观察组转铁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及第一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术后采取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6.
上消化道癌症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新 《上海医药》2008,29(7):331-332
目的:探讨食道癌、贲门癌、胃癌、胰腺癌术后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1-2006年153例食道癌、贲门癌、胃癌、胰腺癌术后患者分为2组,进行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与完全静脉营养疗效观察比较.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123例患者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提早恢复肠道功能.结论:食道癌、贲门癌、胃癌、胰腺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有利于胃肠道功能和结构的恢复,促进伤口愈合,减轻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负担,减少血液感染的机会,并符合药物经济学原则.  相似文献   

7.
肠内营养在胃癌手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癌术后经鼻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的方法及临意义。方法对46例胃癌患者术中留置鼻肠营养管,术后肠内营养支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肠内营养应用成功,39例较好耐受,5例出现腹胀,2例出现腹泻,经调整体位,减少营养液输入量、减慢输入速度等处理后,均获得成功,没有出现吻合口瘘、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胃癌术中留置鼻肠营养管,术后经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完全能够满足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的需要,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胃肠道手术后患者4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22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24例).肠内营养组在术后24 h即输注氨基酸,随后应用蛋白;肠外营养组采用标准的肠外营养.对比分析两组在营养支持前后体重、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各种不良反应及营养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在营养支持后明显升高,EN组高于TP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EN组肛门排气时间较TPN明显缩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安全、可行,是有效的营养补给方式.  相似文献   

9.
胃手术后早期经鼻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营养与代谢支持策略的转变,营养方式亦由肠外营养为主向以肠内营养为主转变,那么早期经鼻肠内营养的目的是缩短了分解代谢的时间,维持机体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有利于组织修复愈合。我院自1999年10月对12例胃手术后患者行早期经鼻肠内营养,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肠内外营养途径在胃肠道手术后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骏  周瑞祥 《医药导报》2010,29(12):1592-1594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全肠外营养(TPN)、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接受胃肠手术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 组)和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组(PN+EN 组),各24例。两组患者于手术后第 1 天开始分别给予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于手术前 1 天、手术后第 8 天检测体质量、血生化、营养状态指标及肠道黏膜通透性,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PN+EN组体质量、清蛋白、转铁蛋白下降幅度少于TPN 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N+EN组前清蛋白、纤维连接蛋白下降幅度明显少于TPN 组(P<0.05),白细胞、C 反应蛋白升高幅度均低于PN 组(P<0.05)。PN+EN组患者肠道通透性显著低于TPN组(P<0.01),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TPN 组(P<0.01)。PN+EN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TPN 组(P<0.01)。结论手术后PN+EN 较 TPN 能改善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1.
李宏 《家庭医药》2016,(7):90-90
目的:观察胃肠道肿瘤手术后对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66例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输液治疗以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营养状况良好,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低,两组治疗的总体效果相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应用肠内营养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5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消化道出血情况及营养治疗对策。结果56例患者中无一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同时对改善营养状况及预后恢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治疗作用。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早期(即出血停止6h)应用肠内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术后早期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食管癌术后,分别给予术后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测定术前1天、术后第8天体重、血浆白蛋白数值;观察患者消化道症状,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各项营养指标恢复基本相当,但EN组药费明显降低;同时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PN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消化道不适症状不明显。结论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过程,能促进食管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早日恢复,减少患者医药费用。  相似文献   

14.
胃、食道大手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食道癌根治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96例胃癌、食道癌根治术、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从术后48小时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重点做好预防误吸、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及密切的护理监测.结果 96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出现腹胀12例,腹泻3例,无发生误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胃、食道大手术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期间,严密做好重点环节护理监测,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与有效.  相似文献   

15.
葛华  何学彦  黄永生 《安徽医药》2018,22(12):2379-2382
目的 探讨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根据其术后不同的营养方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30例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7天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营养和免疫状况等。 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总蛋白、前白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上述各指标两组均出现下降,其中术后第3天观察组体质量、总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各项营养指标在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C3、C4、IgG水平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上述各指标与术前相比两组均出现下降,IgG水平在对照组术后第7天仍低于术前;组间比较发现补体C4和IgG水平在术后第3天观察组恢复较好,且术后第7天各免疫指标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死亡率、腹胀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观察组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加速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具备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贲门癌或食管癌手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作用。方法:45例贲门癌或食管癌患者至少在术后6h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应用肠内营养输注系统均匀灌注,术后开始灌注时500mL(50mL/h);术后第2天100mL(50~100mL/h);术后第3天1500mL(100~150mL/h)。根据患者情况即时调整速度和用量。观察术后消化道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体重、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及营养学指标。结果: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增快;血糖、肝功能和电解质测定,在肠内营养支持前后均在正常范围;营养学指标在营养支持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贲门癌或食管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张师静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5):1491-1491
营养支持是近代医学的重大进展之一。由于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特点,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的维护,操作简便、经济、有效,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老年胃手术患者因各种原因常合并有各种营养不良。营养支持在外科老年胃病患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选择胃手术后的老年胃病患者,应用“能全力”经鼻饲管术后第一日即开始肠内营养支持,以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等情况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289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159例和肠外营养(PN)组130例,观察两组病例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9d进行体重、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检测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观察内容统计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患者中可以起到降低手术后应激,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促进康复,减少和防止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腹部外科大手术的患者,由于疾病自身的代谢变化及消化道功能的影响,半数以上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功能不良。同时手术创伤及术后无法在早期恢复饮食,使得营养状况更加恶化。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现已被认为是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择腹部外科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康复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48例行胃肠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24例患者采用标准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生化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平均饮食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营养支持方式下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手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可缩短患者饮食、排气、排便恢复时间,促进患者尽快康复。肠内营养支持作为临床手术后安全、简单、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