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对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120例,所有患儿均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长度7~13 cm,经右第三或四肋间进腔,其中78例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42例行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结果12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顺利康复,治愈出院,术后无残余漏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右胸前外侧小切口适用于诊断明确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与传统正中开胸相比,切口隐蔽,美观,同时保留了胸骨的连续性,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较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赵永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77-178
目的:在基层医院中开展经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会,并对比右胸小切口与正中切口的预后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者13例,行右经胸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其中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鸡胸采用右经胸直视手术1例,正中切口手术患者未选择,仅选择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合并胸部畸形正中劈开胸骨术后对比。13例手术均采用右侧腋下第3肋间进胸,行房室间隔缺损直视下修补手术。结果:术后引流量少,术后胸廓畸形无加重,无心脏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右侧腋下经胸小切口,行简单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切口小、隐蔽性强,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此方法在基层心胸外科医生中逐步推广,但要注意提高手术技巧及患者的选择。此方法不适合较复杂的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右侧腋下小切口和胸部正中开胸两种术式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因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不适宜行介入封堵术于本院接受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者80例,术前患者均无明显心衰症状,其中40例经右侧腋下小切口手术为实验组,40例经胸部正中开胸手术为对照组,术后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右腋下小切口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总输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住监护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胸部正中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胸部正中开胸相比右侧腋下小切口手术在治疗房间隔缺损中手术时间短、术中、术后总输血量少、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短、住监护室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右腋下小切口手术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84例成年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经右腋下小切口组及正中胸骨劈开组并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主动脉阻断时间、关胸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气管插管带管时间、胸腔引流量、出血量、疼痛分级、镇痛药物用量。结果42例患者全部经右腋下小切口顺利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插管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与正中胸骨劈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关胸时间、疼痛分级、镇痛药物使用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出血量与正中胸骨劈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对成人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良好且与胸骨正中切口直视手术相比,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瘢痕小且隐蔽性好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外侧小切口开胸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胸外侧小切口开胸术的53例患者诊治资料。结果 53例患者无术中并发症,术后无肺部感染。围术期各项指标均较为理想。结论胸外侧小切口开胸术应用范围较广,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具有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不同入路创伤,疗效,愈后以及临床指导。方法 对4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左腋下小切口;4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鲁三联症患者行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36例瓣膜置换,法鲁四联症,心脏粘液瘤等患者行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36例及胸骨正中切口43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左腋下小切口与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相比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创伤、痛疼程度、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2.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组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组相比:创伤、体外循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疤痕等,有不同程度差异。3.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创伤、出血量、住院天数、胸廓畸形、疤痕程度也有差异。结论1.左腋下小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具有切口小、不去肋骨、出血少、不输血、创伤轻、不放胸腔引流管、痛疼轻、恢复快、刀口隐蔽、美观等优点。2.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切口小、无骨损伤、体外循环时间短、出血少、心脏不停跳、心肌损伤轻、恢复快、切口隐蔽、美观等优点。3.胸骨下段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出血少、胸廓稳定、恢复快、切口隐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胸小切口大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对15例继发孔大型房间隔缺损(直径〉35mm)患者取右前胸第4肋间小切口,经右胸腔、心包、右心房入路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中利用经食道超声(TEE)监测引导。结果 15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45-120min,均未输血。患者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术后5~8d出院。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经胸小切口大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损伤小,操作安全简便,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1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右胸小切口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手术经验。方法对婴幼儿和低龄儿童室间隔缺损152例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补片或直接缝闭修补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患儿均痊愈出院。并发症有皮下气肿、活动性出血、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右胸腔积液等。结论右胸小切口对于室间隔缺损是一个良好的手术途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疤痕小而平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经右胸前外侧肋间小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行孤立性主动脉瓣置换术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微创组(19例)和常规组(11例)。微创组采用右胸前外侧肋间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常规组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体外时间、阻断时间、并行时间)、术后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及随访资料,评估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二次转机,微创组患者无中转常规正中开胸。微创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24 h引流量少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无永久起搏器植入,无二次开胸止血,无深部切口感染,无瓣周漏。微创组和常规组的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及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中位随访时间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非体外循环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9例房间隔缺损患者采取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果 161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术中即刻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房间隔缺损均获闭合,术后72 h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未见异常;8例患者封堵器在完全释放后10 min内脱落,紧急行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完全适用于非体外循环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尤其对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及术后疗效评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胸腋下小切口微创直视手术治疗儿童房、室间隔缺损的优点。方法:应用右胸腋下小切口微创直视方法对本院21例儿童房、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进行治疗,总结各阶段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21例儿童均手术顺利,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41.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8.6min,无手术意外和死亡,术后无二次开胸止血。1例出现局限性包裹气胸,重置引流管后肺膨胀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创口均甲级愈合。结论:右胸腋下小切口微创直视手术方法治疗儿童房、室间隔缺损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会。方法经右外侧第4或第3肋间入胸,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152例。修补房间隔缺损78例,室间隔缺损74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1例,为肋间动脉出血;切口感染1例;气胸1例;肺膨胀不全3例;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入路可安全有效地行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该入路创伤小,恢复快,美观效果增强,提高了患儿将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右胸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右胸小切口的手术径路、方法以及术中可能遭遇的意外情况。方法:设立对照组。临床挑选22例8-20KG的术前超声诊断单纯性室间隔缺损的病例进入研究,随机分为右胸小切口组(R组11例),正中开胸组(S组11例)。结果:术后无死亡病例,R组较S组心肌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引流量、术后鸡胸畸形发生率等差异显著。结论:右胸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手术可行,避免了完全劈开胸骨,维持胸廓的完整性,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正>食管癌是指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典型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好发于食管中段,有地区性分布,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多发生在50岁以后[1]。经典的Ivor-Lewis手术是采用右胸后外侧切口和上腹部两切口径路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我院对Ivor-Lewis术式进行了改良,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保留背阔肌)和上腹部正中切口径路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右胸顶吻合及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共257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围术期护  相似文献   

15.
房间隔缺损(A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治疗是以胸正中切口进行剖胸手术,需劈开胸骨,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慢,且影响患者的美观。胸腔镜下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保全了胸骨的骨性和肌形的完整和稳定,使术后疼痛少,恢复快,又不存在固定钢丝异物,对女性患者不会影响乳房发育,术后美容效果好,达到微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再次二尖瓣手术中应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及微创技术的意义及作用。方法:13例心脏外科术后再次出现二尖瓣病变患者接受右胸小切口微创二尖瓣置换术。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单肺通气。右侧腹股沟切口,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加装负压调节器维持静脉回流。右胸前外侧4-6cm切口,经第3或第4肋间入胸,左心房切口直视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全组病例行生物瓣置换2例,机械瓣置换10例,二尖瓣成形1例,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1.5±25.6(78-167)分钟。1例术后早期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机械通气时间11.2±2.3(7-14)小时,平均ICU停留时间3.5±1.7(2-9)天,平均住院时间12.7±1.5(9-15)天。结论:对于心脏术后再次二尖瓣手术患者,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及“No Touch”微创二尖瓣置换术能够避免再次正中开胸的手术风险,简化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微创瓣膜手术 “No Touch”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外侧小切口开胸术在早期肺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28例肺癌患者施行肺叶切除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地完成手术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结论前外侧小切口行早期肺癌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且有术后疼痛轻、康复快、对肩关节活动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经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双侧气胸并肺大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在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双侧气胸并肺大泡患者12例,对所有患者均行经胸骨正中切口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对肺功能较差或复张不满意者给予吸氧处理,随访1~3年,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自发性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双侧气胸并肺大泡患者疗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自九十年代以来 ,不停搏心脏直视手术逐渐被采用。我院 1999年 6月至 1999年 12月行不停搏心脏直视手术 7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7例中男性 3例 ,女性 4例。年龄 6~ 37岁。诊断 :继发性房间隔缺损 4例 ;室间隔膜部缺损 2例 ;肺动脉瓣狭窄 1例。术前心功能均为Ⅰ级。二、术中和术后情况 :胸骨正中切口 5例次 ;右胸前外侧第四肋间切口 2例次。术中转机流量每分钟 1 96~ 2 10L/m2 ;总转机时间 19~ 2 8分钟 ;体外循环中平均桡动脉压力为 56~ 88mmHg ;术中最低温度 31 8~ 34℃ ;复温时间 11~ 16分钟。术后 2 5~4 …  相似文献   

20.
杨世虞  胡选义 《贵州医药》1999,23(3):218-219
自1997年12月至1998年4月,我们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机手术12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于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7例,女5例。年龄5-42岁。病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7例,室间隔缺损4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例。2手术方法病人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平卧位,作好中心静脉压和挽动脉压的监测后,将右肩背部抬高30°,右上肢则可外展或上抬固定在头架上。按右胸前外侧切口径路消毒铺敷,皮肤切口自腋下到锁骨中线作弧行切口,女性病人则沿右乳房下缘切开,并将乳房组织沿皮下分离,随后切开胸大肌、前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