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螺旋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胃部20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2例。CT检查全部发现病变,肿瘤检查率为100%,CT检查良性16例,恶性19例。病理检查良性14例,恶性21例,CT定性准确度为88.6%。结论 GIST的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帮助术前定位、定性和分级,是GIST诊断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对比分析手术病理检测结果以及多排螺旋CT检测结果,分析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胃部21例,十二指肠8例,肠系膜3例;良性4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25例。良性间质瘤直径<5cm,强化均匀;恶性者直径一般>5.5cm,强化不均匀,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结论通过术前的CT检查,能准确显示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尤其是肿瘤直径的大小与强化特点对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螺旋CT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20例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0例,小肠5例,结肠2例,直肠3例。腔内生长者5例,腔外生长者12例,腔内一外混合生长者3例。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不规则分叶形。大多数肿瘤密度不均,内部常发生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而出血、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这些特征不但对GIST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且有助于预测肿瘤良、恶性,对预后判断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断疑似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104例,根据应用不同CT检查方式分为常规CT组和螺旋CT组,每组各52例。所有患者最后行病理学检查,并以病理检验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比较两组疾病检出率、诊断特异性、敏感度、准确性、检查持续时间、检查结果获得时间。结果 经病理检查发现常规CT组42例(80.77%)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为其他胃肠道疾病,常规CT检出33例(63.46%)患者;螺旋CT组经病理确诊42例(80.77%)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为其他胃肠道疾病,螺旋CT检出40例(76.92%)患者,螺旋CT组疾病检出率更高(P=0.038)。螺旋CT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性均高于常规CT组(90%vs. 70%,95.24%vs. 78.57%,94.23%vs. 76.92%,均P=0.001)。螺旋CT组平均检查持续时间、平均检查结果获得时间均短于常规CT组[(3.26±0.63)min vs.(6.23±2.02)min,(3.02±0.45)h vs...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7例、小肠11例、结直肠7例、食管6例、腹膜后5例和肠系膜4例。50例GIST中良性12例,恶性24例,交界性14例。本组CT定位准确率为100%(50/50)。CT判断良恶性准确度为76%(38/50)。结论 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的术前诊断价值,但因为缺乏特异性诊断,仍需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6.
何强  王翔 《江苏医药》2012,38(13):1552-1553,148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MSCT资料。结果 31例中,肿瘤位于胃部19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7例良性GIST,8例交界性GIST,16例恶性GIST。主要CT表现为圆或类圆形肿块影,良性肿块边缘较清晰,恶性边界不清,部分边缘呈分叶状。平扫密度较为均匀。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强化较为明显。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对肿瘤进行准确定位,有助于判断GIST的性质,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分别对其实施常规诊断以及64排螺旋CT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程度。结果两种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诊断完成后,常规诊断准确率78%,明显低于64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96%,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通过64排螺旋CT的方法对其进行诊断能够明显提升诊断的准确程度以及检出率,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正常诊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5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良性15例,交界性及恶性39例.发生于胃32例,小肠18例,直肠4例.肿块横径3~20cm,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本组病例术前诊断良恶性准确率为85%(33/39),对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30例起源于胃17例,小肠9例,结直肠3例,肠系膜1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4例呈分叶状(均为恶性);良性肿瘤最大横径为4.6cm,最小者横径1.8cm,恶性肿瘤最大横径为17.6cm,最小者横径3.1cm;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所有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4例发生转移;25例准确诊断,准确率83.3%。结论:多层螺旋CT对判定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较为准确,对其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间道质瘤的螺旋CT图像的表现特点,探讨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6例患者的螺旋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6例胃肠间道质瘤患者中有17例患者的肿瘤形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9例患者呈不规则分叶状。在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时,肿瘤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其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呈现从中等到高度的明显强化,而坏死区域则不强化。胃肠问道质瘤的螺旋CT表现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螺旋cT对肿瘤的定位准确率92.3%,良性与恶性的鉴别符合率为80.8%,诊断是否转移的符合率为91.7%。结论螺旋CT扫描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娄底市中医院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24例经手术证实的GISTs的MSCT表现。结果在24例GISTs中,发生于胃部10例(41.67%)、空肠4例(16.67%)、回肠6例(25%)、直肠l例(4.17%)、肠系膜3例(12.5%)。其中良性间质瘤5例(20.83%)、交界性间质瘤4例(16.67%)、恶性15例(62.5%)。良性GISTs多为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MSCT是GISTs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RI诊断价值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CD34及CD117)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结果:发病部位胃14例,空肠4例,回肠3例,食管及结肠各1例,肠系膜3例,腹膜后1例.良性10例,恶性17例.MRI表现中17例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19例信号不均匀伴有坏死、出血,1例呈以稍长T1稍短T2为主的混杂信号.病理:18例为梭形细胞型,7例为上皮细胞型,2例为混合型;16例为外生性生长.结论: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胃肠穿孔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的相关资料共42例,探究MSCT所得影像资料,分析腹腔内部各种特征和游离气体比例等。结果在所有42例病患中,经MSCT确诊的有39例,约占92.86%。此外,准确确定穿孔位置的有25例,约占59.52%。同时观察到胃肠道有肿块、脓肿、积液等病变。结论多层螺旋CT应用于胃肠道穿孔诊断方面有很好的效果,有利于提高确诊率和孔道位置准确率,此方法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尹承倩 《药品评价》2012,9(24):39-41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中,伊马替尼治疗不可切除/转移/复发GIST疗效显著,使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何刚  肖健宇 《天津医药》2011,39(12):1127-1129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CT、胃镜、超声胃镜及结肠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09年6月4年间经镜下活检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的患者146,其中采用GEHispeedNX/Z双层螺旋CT检查126例,采用Olympus GIF-260胃镜检查93例,行PENTEXOF-13141超声胃镜检查66例,行Olympus CF-H260AT电子肠镜检查8例,所有病人术后进行免疫组化CD117和CD34检测。结果:146例均行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证实为间质瘤。其中病变位于胃93例,空肠20例,十二指肠15例,回肠10例,直肠5例,横结肠3例。CT确诊率为73.01%(92/126) ,CT影像表现为胃肠外的肿块或肠壁明显增厚,肿块大小密度不均匀,良性GIST密度均匀,坏死组织少,分叶不明显;恶性分叶明显,肿块都较大,呈不均匀强化。胃镜确诊率37.6%(35/93),结肠镜确诊率37.5%(3/8),超声胃肠确诊率100%(66/66)。超声胃镜镜下所见肿物起源于粘膜肌层23例,固有肌层43例,均为低回声团块41例;内部回声不均匀,高回声14例,伴囊性变12例。结论:内镜联合CT检查可提高术前确诊率。超声胃镜对胃肠间质瘤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月某院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分别实施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两种方法诊断准确性。结果:多重螺旋CT定性准确率高于气钡双重造影(P0.05);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定位准确率、定性准确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单独检查(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80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CTA显示正常表现者12例,脑血管病变68例;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技术后处理。结果 12例CTA表现正常者均能显示Will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4级以上分支的血管,68例脑血管病变中能清楚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诊断明确。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作为脑血管疾病诊断首选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43例GIST病例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25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12例,结肠4例,直肠1例。行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术5例、直肠肿瘤切除1例;37例行开腹手术,29例完整切除,其中6例发现肝脏、大网膜转移,行联合脏器切除,2例广泛转移行姑息性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30例获随访,9例术后复发,其中7例出现肝脏转移。结论手术切除是GIST治疗的首选,术前转移、Fletcher分级和是否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